xuxu8803
读书·知识·力量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怎样才能不断吸收知识的力量呢?答案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因为“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机智;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正经;逻辑与修辞使人能言善辩”。那么怎样读书才能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呢? 读书要细心揣摩。袁枚在“读书作文之法”上曾说过,教人读书,不但要“破其卷”,更要“取其神”。何谓“破卷取神”?他说,蚕吃桑叶吐丝,蜂采花酿蜜,人吃饭长精神,这才叫“取神”。如果食桑吐桑、采花酿花、吃饭不能消化,读书再多又有何用?荀子也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三国时董迂有句名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豪苏轼则认为:“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一语以蔽之,博览群书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细心揣摩、“消化吸收”。 读书要学以致用。古人曾用“百无一用是书生”来形容“读死书,死读书”的人。有的人十年寒窗读的书不能说不多,但为什么会成为“书呆子”呢?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张潮曾经说过“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也印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读书要能读无字之书。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无字之书”,照今天我们通俗的说法,即阅读社会、人生、自然的这部大书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对于读书的感受,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积蓄 “知识的力量”,用知识创造财富,用智慧改变生活! 
急用那就将就点吧,稍微改改还是可以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往今来,读书的好处为人们所重视,有人“学而优则仕”,有人“满腹经纶”走上“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道路……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读书的好处在于增加了我们做事的成功率,改善了生活的质量。三国时期的大将吕蒙,行伍出身,不重视文化的学习,行文时,常常要他人捉刀。经过主君孙权的劝导,吕蒙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从此手不释卷,成为了一代儒将,连东吴的智囊鲁肃都对他“刮目相待”。后来的事实证明,荆州之战的胜利,擒获“武圣”关羽,离不开吕蒙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他的韬略离不开平时的读书。由此可见,一个人行事的成功率高低,与他的对读书,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密切相关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近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鲜花和掌声面前,一代伟人没有迷失方向,自始至终对读书保持着热枕。牛顿的话语告诉我们,渊博的知识能让我们站在更高、更理性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读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依然不乏对读书,对知识缺乏认知的人,《今日说法》中我们反复看到农民工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最终讨薪无果;屠户不知道往牛肉里掺“巴西疯牛肉”是犯法的;某父母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身心,也将自己送进了班房……对书本,对知识的零解读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当他们奔波在讨薪的路上,当他们面对高墙电网时,幸福,从何谈起?高质量的生活,从何谈起?读书,让我们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读书,让我们感知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无奈;读书,让我们感悟到“为报倾城随太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读书的好处在于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它填补了我们人生中的空白,让我们不至于在大好的年华里无所事事,从书本中,我们学会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汲取成长所需的营养。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充分认识到读书对改善生活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是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