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e310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无人驾驶、光伏、5G等新基建会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那么还需要多少年人类才能彻底实现人工智能的生活?科技与生活,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刷新。已经改变的,定然还会不断改变。回眸远去的美好,我们是否从心底呼唤回归?假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穿越到今天,面对功能强大的小小手机肯定会瞠目结舌。一如当年的世界震撼于他的小小电灯泡。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和生活方式的巨人,今天亦将被手机改变。科学发明是一把双刃剑,“曼哈顿计划”成功了,核武器诞生了,广岛长崎抹平了,爱因斯坦却忧心忡忡: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将会是用木棒和石头打。手机让人遍知天下事,即时互动,视听无敌。同时,那些垂帘听雨、泪眼问花、剪烛挑灯的美好情怀正在远去,自然环境和心灵家园都已改变。爱迪生用灯光荡涤了黑暗,都市成了不夜城,但泛滥的霓虹灯进而演化成“光污染”,人们从渴望进城到开始逃离。手机和计算机消除了空间的距离,消灭了鸿雁传书的企盼,天长日久,囿青春于斗室蜗居,产生了大量宅男宅女,诞生了许多热衷于漫游于无边网络的寂寞孤魂。未来——还有天然绿树制造的木棒吗?未来——还能收到满纸思念的墨迹吗?这是一个问题。所有的古典都是曾经的繁华现实,所有的流行与惊艳也正在沉淀为明天的古典。不变的,是人对尊严与幸福的不懈追求。手持手机的我们,更需要真实的心灵触摸,更需要发烫的脸颊相拥,而不仅仅是虚拟世界的聊天种菜。生活在高科技朝代,手持华丽手机,当然是幸运的。但在高像素、高品质、一款比一款精美、一代比一代功能强大的手机面前,要内守本真,外听天籁,不为物欲所迷,留住以人为本的情怀,是很不容易的。爱迪生的发明是伟大的,乔布斯的创意是伟大的,但更伟大的是现实生活和心灵的塑造。用方寸手机闻天下事,观天下景,固然十分新鲜惬意,但我们的现实生活,须得自己去寻找、去观赏、去体验。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心灵,回归现实生活,才会更加真实亲切,更加温暖恒久。吃不腻的是粗茶淡饭,最真的是自然的笑脸,最美的是妈妈的唠叨。高科技为人所用,才是符合人性的最佳选择;被物欲控制灵魂,让人性膜拜于科技产品,是物奴,是异化。我们在从手机那里得到许多美好的同时,要学会放下某些东西。否则,终将被手机异化。有为获得iphone而卖肾的疯狂青春,就绝没有对父母亲情的牵挂;有听蝉观荷的盎然意兴,才会有一叶知秋的颖悟和智慧。我们的世界,需要两种力量并存:科技文明与精神家园。一切发明创造,始于人、归于人,服务人、幸福人。假如让你放下手机游名山,闲沐山风,坐观溪水,静听花开的声音和自己的呼吸,乐之醉之,舞之蹈之,你愿意吗?“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手机可以闻天下,可以悦身心,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自由。但手机不能生产春天,真正的春天在脚下的大地。手机里的春天是虚拟的,无论声音多么逼真、图像怎样PS。爱迪生解决了视觉的光明,但还有心灵的蒙昧;乔布斯设计出非常人性化的手机,但还有人性本身的干旱需要自己一生不断灌溉;书写系统解决了沟通的标准化,但你的手迹更能体现你的心声。你的亲人,更希望拉着你的手,感受你真实的肌肤暖凉;更希望面聆笑骂,倾听你的喜乐感伤。你我如是,爱迪生、乔布斯亦如是。还是把手机当作一个供自己驱遣的工具吧,视听有度,使用有矩,互动有德。把目光和投向生活,投向自然吧,在那里去实现自己最真最美的梦。 
夏天的夜总是来得很晚。白日里的闷热一点一点消散开后,虫儿才拉开尖细的嗓音,欢庆这一刻的舒适。我趴在书桌上足足睡了三个小时,头脑昏昏沉沉的,往窗外望去,咋一看还以为是第二天早上。抬头看向墙上的挂钟,这才醒悟过来。随之,一副老照片也闯入眼中。画面上是爸妈年轻的时候,妈妈白净的脸庞上挂着青涩的笑,两条长长的辫子直直的垂在胸前,一旁的爸爸站直了身板,显得有些严肃拘谨。这是爸妈第一次见面的留影,妈妈宝贝的紧。略有些怀旧的色彩,颇带点七八十年代的韵味——即使画面已经有些泛黄,依然掩盖不了这一抹特别,或许这也是妈妈喜欢它的原因之一吧。我心血来潮的在书房里翻找,翻出了家里的老相册,细细地翻阅起来。第一张该是爸妈结婚时的照片。大红色的喜服,双喜的窗花,家里的长辈都端坐在爸妈身边,慈祥地笑着。虽然没有古时候的大红花轿,没有红烛高堂,没有福禄三拜,妈妈漾在脸上的笑容比爸妈初次见面的时候要美丽幸福得多;爸爸揽着妈妈的肩膀,还是板着脸,不过眼角的笑意却掩饰不了。下一张,妈妈的怀里多了一个我。小小的脑袋,小小的身子,小小的手,都蜷缩成一团我在妈妈的怀里,只剩下一双黑溜溜的眼睛露在外面,好奇地瞅着周围的一切。或许是被面前高脚架上的相机所吸引,一愣一愣地不动了。妈妈的笑容多了一丝初为人母的欣慰,爸爸的眼里满是温柔与宠溺。看到这样的照片,我也随着扬起了嘴角。目光落到照片右下角——“1998年6月4日生辰纪念”。在之后的每一张照片里,我几乎都占据了爸妈所有的视线,一举一动都让他们欢喜。一张一张,我从一个包袱大小的肉团儿中慢慢伸展开四肢,从满屋子地乱爬到颤巍巍地独自站立,从背着米奇书包上幼稚园到挎着包走进高中……我一天一天地长大,而在我身后的爸妈却慢慢地变老。爸爸的背脊慢慢开始下弯,妈妈愈加臃肿的身材……我无声地翻看新的一页。最后的一张是我的15岁生日。我顶着高高尖尖的帽子,脸上几乎全是奶油地被哥哥姐姐簇拥在中间,一个劲儿的冲着镜头做鬼脸,惹来大家的一阵哄笑。细细回想,那天的欢笑声似乎还萦绕在我耳畔,不曾消散。忽然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这一张张的照片像是组成了一场长达15年的无声电影的精彩预告片,把每一个真实的画面印在小纸片上,让我精心珍藏。当然,我也知道,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科技带来的条件,留下了那些瞬间。我的成长路上,我家的“成长”路上,科技常相随。轻轻合上老相册,抱它在怀里,我慢慢踱步到阳台。霓虹装饰的城市夜景,车水马龙的渡江大桥,皓月当空,柔和的月光撒在我的身上。我阖上眼睛,脑海里幻灯片似的放映着刚刚那场无声电影,不自觉的嘴角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