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0

Mr-.-che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国共合作议论文素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手机用户

已采纳
国共第一次合作方式形成分析  摘 要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对中国革命的局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国共合作方式最终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国共合作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当时苏俄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国民党三方争执的焦点,也是关系到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的关键所在。  1.早在国共合作酝酿时期,共产国际代表达林曾向孙中山提出国共实现两党平行合作的“党外合作”建议,但被孙中山拒绝。  首先,“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思想根源。“以党治国”,其实质是一党治国,即要以他创建的中华革命党或中国国民党来治国。早在创建中华革命党时,孙中山就曾指出:“非本党不得干涉政权,不得有选举权,故将来各埠选派代表,非本党人不可。”同时,将革命阶段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提出此期内“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这就比较明确地体现了以中华革命党一党革命的思想。改组国民党后,他秉承中华革命党的主旨,强调依靠改组后的国民党去改造国家。因此,孙中山在与国际代表商谈国共合作方式时,强调:“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由此,也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况且,孙中山只将中国共产党当成“共产派”,孙中山在谈及国共两党相互关系时曾讲:“国民党系我创立唯一之政党,而共产派则为赞成俄国列宁主义学者有志之一派,国民党固有加入该派者,然国民党始终为国民党,共产派始终为共产派,而为其独特活动而已,不能必言其互相提携也。”可见在孙中山看来,中共只不过是羡慕俄式革命的有志青年派,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同时,孙中山对中共信奉的共产主义认识也是模糊的。他有时认为:“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成功,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而且,他有时又认为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不能适用于中国。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使他不能平等地对待共产党,并拒绝两党平行合作。  另外,担心领导权旁落,也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孙中山对外联合苏俄,对内改组国民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力量基础,不希望看到共产党在苏俄的支持下强大起来,与其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因此,他在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同时,又时刻警惕中共“包揽俄国外交”,“独得俄援而自树一帜”。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张国焘回忆说:“孙先生素来自视为中国革命的唯一领袖,在他的旗帜下,可以包容一切革命分子。”但是,要“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却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他虽然“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也认为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但决不容许“朋友”成为主人,共产党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否则,“我必弃之”。  孙中山坚持认为,国共合作必须以国民党为主体核心,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国民党。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及其领导权归属问题的基本立场。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而拒绝两党平行联合,正是该立场的集中体现。  2.苏俄及共产国际竭力促使中共接受“两党合并”的方式。孙中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达林又提出实行“两党合并”的新方案就是指“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清楚:两党如此“合并”,将使共产党的独立性荡然无存,最终党的组织也将被无形取消。苏俄及共产国际代表自然深知这种严重后果,之所以还执意作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实际了解不甚清楚,有明显的轻视共产党而重视国民党的倾向。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眼里,当时中国似乎不具备产生共产党的必需条件:“中国极为落后,从经济状况看,要在当前建立一个共产党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只有在国民运动进一步发展时才能产生共产党”,中共“诞生的太早了”。他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汇报情况时说:中共是由一些“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倾向社会主义的学生”所组成;他们“从来没有同工人阶级有过紧密的联系”,“也不支持罢工”,对中国的政治生活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作为一个宣传团体会更好一些”。因此,马林反对国共平行合作的方式,认为中共既同“国民党一道工作,但又对其保持独立,这必然会使那个小团体的人们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小宗派。”所以,他极力主张中共放弃“对于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到国民党中去进行政治活动”,否则,“前途是暗淡的”。相反,马林看不到国民党软弱涣散、成份复杂的弱点,过高地估计了其力量。他认为,国民党是知识分子、华侨、士兵和工人组成的一个多阶级联合的松散组织;由于孙中山长期和工人有接触,因此这个党与工人群众的联系十分紧密。他甚至认为,国民党领导层中“有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人”,他们“决不比我们共产主义团体中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者逊色”。  其次,苏俄及共产国际在促使国共合作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它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勿庸置疑,列宁及苏维埃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帮助是真诚的。但是不可否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急于和孙中山国民党实行合作,关键是出于对其新政权安全所作的考虑。当时,苏俄为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和经济封锁,急欲在东方特别是毗邻的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它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取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好感。苏俄的目的,一是近期的,即指望孙承认其继续驻兵外蒙,并维护其在中东铁路上的管理权益;二是从长计议,指望孙中山的国民党控制了中央政府以后,“承认苏俄并与它订立同盟条约”,以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因此,苏俄在1923年1月的《孙文越飞宣言》中以“国际纪律”强压中共接受“两党合并”方式。共产国际强调国共合作必须服务于苏俄的外交政策,要求中共“在国民党内竭力反对孙中山与军阀的军事勾结”,因为“这些军阀是敌视苏俄的外国资本的代理人”;“中国共产党应当对国民党施加影响,以期将它和苏维埃俄国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对欧洲、美国、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可见,中共在苏俄和国民党面前只不过是二者利益交换的一个筹码。  3.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顶住各种压力,从实际出发探寻出“党内合作”的合作方式。  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问题。会上,马林为促使“国共合并”,进一步向与会者施压;而绝大多数与会者依然强调:这样做势必“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就在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的时刻,李大钊提出了一个新建议:即共产党员有条件地加入国民党,并以少数领导人的率先加入作为两党实现合作的桥梁。这个意见化解了争论双方的尖锐矛盾,使大家心平气和起来,会议由此出现了转机。经过进一步协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终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党内合作”。这一方式与马林提出的“两党合并”相似,但二者间有本质区别。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自己的组织机构和一部分党员独立于国民党组织之外,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1923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采纳了中共提出的“党内合作”方式。决议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斗争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揭开了国共“党内合作”的序幕。实践证明,这一合作方式对国共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进程也是有利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具体方式问题的解决,表明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尝试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充分显示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当然这种合作方式短期性、策略性很强,这也为双方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国共合作议论文素材

237 评论(13)

Bangbangcat

[名言警句],  1.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刘基)  2.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寓言》)  3.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谚语)  4.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萨迪)  5.人心齐,泰山移。(谚语)  6.一只山羊被狼吃掉,十只山羊把狼吓跑。(谚语)  7.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谚语)  8.众志成城。(《史记》)  [寓言故事]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龙虾,一只天鹅,一条梭鱼共同拉着一辆车,它们拉的很卖力,但龙虾使劲往土里爬,天鹅拼命往天上飞,梭鱼使尽全力往水里游,结果车子一步也走不动。足见虽然努力了,但没有合作,于也枉然。  [神话传说]  一天,上帝带一个传教士来到地狱,这儿的人围着一个盛满粥的大锅坐着,每人都有一把勺柄太长的勺子,谁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只能挨饿。上帝和传教士又来到天堂,这里的人也是围着一口大锅,手里也拿着一把长柄勺子,看上去他们很快乐,上帝见传教士对此迷惑不解,便解释说:“这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  [生活实例]  一架波音747客机需要—万多个零部件,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公司,特别是新加坡和韩国,中国也为其提供飞机的平衡尾翼。
359 评论(14)

skyyw921212

顽强的生命,不朽的精神(有感于汶川大地震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好像一道惊雷,打破了刚刚平静下来的华夏大地。汶川的繁华瞬间土崩瓦解。五万多人被压在废墟之下,汶川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不知何时,一片光芒划破了黑暗。十万人民子弟兵肩负着党中央给予的重担及人民的期望来到了汶川。汗水浸透了崩裂的瓦砾,泪水滋润了干涸的土地。一条条生命从废墟中再度焕发光芒。汶川地震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亿人民情系同胞,华夏之情,熊熊燃烧。再大的灾难,有我们一起与你共同面对。我们都是汶川人,华夏子女,以血浓于水的感情,为灾区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团结一心,凝聚力量。中华民族,打破了72小时定律,一百多个小时过去了,汶川仍然生机遍布,因为在废墟下人们明白:我们就在他们的身边。炎黄之血,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一碗碗热饭,一口口清水,这就是生命之源,来自13亿兄弟姐妹们的生命之源,来自960万华夏大地的生命之源。蓝天守望着小鸟;大海守望着风帆;土地守望着小草;我们在守望着你,站起来,汶川的兄弟姐妹,行动起来,华夏土地上的手足同胞,我们会战胜天灾的。不是每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是每一朵鲜花都能盛开;不是每一缕阳光都能划破无边的黑暗,但是,有了信念,就有了永恒。我们抱着顽强的生命信念,勇敢地冲破天灾的考验。相信,汶川将浴火重生,中国将重新成为世界的领航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在今年的五月份,当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大地震,降临在中华大地上时,让我感受到爱的潮涌,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之美。五月十二日,苍天无情,将灾难降临下来,在残酷的自然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摆的芦苇,是如此的脆弱。但就在废墟之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一种和谐之美在全国民众心里漫延。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只有为逝者默念,为伤者祈祷,为生者祝福的声音;这个时候,神州大地处处都在重复着同一种动作,传递着同一种心声:中国加油! 在电视上,我们看到了众多的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一张课桌上,死死地护着桌下的四个孩子,孩子才得以生还,但谭老师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龙居小学的向倩老师,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自己却被砸成三段。我们看到了一边是逝去的亲人需要寻找,一边是成千上万的灾民需要照顾,而失去十位亲人的蒋敏却选择了后者,留在了工作岗位上。在抗灾一线蒋敏一天天忙碌,一天天憔悴,领导和同事非常担心,特意把她调换到了指挥中心,但很快她又要求到了一线。天彭中学安置了4000多名灾民,蒋敏强忍着悲痛,每天都在这里维持秩序、送水、送物资、扎帐篷。在受灾群众的安置点,蒋敏抱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问:“两岁啦吧?”与她一起工作的张燕知道她又在想女儿啦。她放下孩子后,蒋敏突然身子一倒,晕厥过去。连日的劳累和悲伤,蒋敏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她被送到了医院输液,醒过来后,她又挣扎着回到了天彭中学安置点。我们还看见了,我们共和国总理,啃着馒头榨菜指挥救灾,还亲自慰问受灾人民,给予鼓励,那张熟悉的身影是多么的伟大啊!还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双手不停的翻开断砖,救助伤员,尽管数十个小时没有休息,他们却仍然在寻找下一个幸存者。有一个子弟兵,在余震中被迫撤退时,跪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同伴说:“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我们还看见平时锱铢必较的出租车司机们,也放下手中的生意,自发的奔赴灾区帮助救灾;还有生活在最地层的农民工来到献血屋前排队,“抗震救灾人人有责,没钱救出点血!”甚至以拾垃圾为主的老婆婆都要为灾区捐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一元几角钱…… 每一次的大灾大难,总是让我们心相通,情相牵,昂首挺胸,奋然前行。在这次的抗震救灾中,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让我想起温总理的一句话:“每个人献出一点爱心,乘以十三亿,就变成了大爱;再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众多的人,众多的事,就像众多璀璨的星星,照耀着中华大地,让我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坚强,更让我们感受到和谐之美。汶川,你要坚强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这一瞬间,毁灭了无数汶川人民的家庭、梦想、心血、同时,也毁灭了无数人的希望!在这一瞬间,发生了一场巨大的天灾——高达0级的汶川大地震! 就是这一瞬间,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原本繁华的城市,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在那废墟深处,许许多多的幸存者还在发出心灵的呼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两个字,那就是“坚强!”在废墟外,有的是许许多多救援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挽救在废墟深处一个个脆弱的生命,此时,生命高于一切!还有许多找不到亲人的人们在焦急地等待着,他们大声呼喊着亲人的名字,他们心里一直在默念着,亲人一会就会被救出来,他们很安全。 就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创造出来了一个个生的奇迹,在废墟中的幸存者被一个个救出来,甚至还出现了在废墟中被埋196小时的奇迹。 在救援过程中,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至今还在我们的心中徘徊荡漾。 一位母亲,在地震的一瞬间,用自己的身体死死的护住了自己还是婴儿的孩子,并且,用生命中的最后一点点的力量和时间,为孩子编辑了一条未发出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宋欣宜,这个只有三岁的小女孩在与死神抗争了40多个小时后,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时,周围的人都哭了:已经故去的年轻父母脸对脸、胳膊搭着胳膊,用自己的身体搭成一个拱形,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双双挡住倒塌下来的沉重墙体,用血肉之躯为自己的孩子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围墙”。 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一位学校的教导主任谭千秋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 一个一个的感人故事,每个都让人心如刀割,每个都催人泪下,但是,在这里我要告诉那些失去了亲人的人们:你们失去了亲人,但是,13亿的中国人都是你们的亲人,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后,中国13亿的人民,为灾区捐款,至今已达到78亿元,而捐出的食物、衣物,以及日常用品,那更是数不胜数,在此,我想大声对灾区人们呼喊:“汶川,别怕,中国13亿的人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汶川,你要坚强!”
268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