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猪12
(一)情景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理论 Blom&Gumperz发现,人们在语言选择上有时并不一定符合当时语境的常规要求,这种偏听偏离引起听话者对另一种语境的联想,是一种隐喻式(Metaphorical)语码转换。[5]Gumperz和Blom于1972年探讨过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code-switching)和隐喻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code-swiching)。[6]情景型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改变场合、时间、话题、参与者等因素而引发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只能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如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在英语口语练习课上的交谈。隐喻型语码转换则是指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如表示强调、引人注意,表示某种情感,传达某种信息等。本文研究基于汉语为母语聊天者在日常聊天中的记录,因此笔者只对网络聊天中隐喻型语码转换做了统计分析。 (二)标记理论 MyersScotton提出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Model)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把决定混合成分语法结构的语言称为“主体语言”(MatrixLanguage),参与语码转换的其它语言称为“嵌入语言”(EmbeddedLanguage)。她的“标记理论”认为语码选择有“无标记”(Un-marked)和“有标记的”(Marked)的区别。[7]她认为语码代表着一组权利和义务,语码转换主要有两个目的:进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标记性模式从语码的社会价值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解释。[8]Myers-Scotton详尽阐述了有标记(marked)语码转换的模式。她认为所有的交谈者都有一套标记准则,这些准则有助于他们辨别有标记(marked)语码和无标记(unmarked)语码。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学者们侧重研究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并且把语码转换看成是一种“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cue)。[9]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如祝畹瑾的《语码转换功能及其体现模式》、杜辉的《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等,都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无标记语码被定义为“就现有的特定情景和因素而言,在社会标准既定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的选择,它是一种可预料的话语交流媒介”,而有标记语码则是不可预料的。[10]一般情况下,网络聊天的语码转换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unmarkedchoice),双方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心理感觉趋同的言语表达思维,维持二人正常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由此得到预期的谈话结果。在另外一些时候,有标记的语码转换(markedchoice)则提示着话题的转变,说话人有意偏离目前对话双方现有的权力或义务关系,以及改变对话的语气目的。[11] 三、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特点 与日常会话一样,在虚拟的空间中,这种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同样可以精确、形象,逼真地传递信息,听话人也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交流的意义。然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网络聊天中施话者和受话者双方采取的话语交流方式与口头传递信息又有所区别,具有新的特点。首先,网络交际的双方是不见面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只识其文),参与者的身份比较隐蔽,说什么和怎样说都没有限制,这就导致了语言的随意性。加之,网上交际主要是利用键盘操作来实现,受打字速度和上网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施话人总要尽量缩短受话人的等待时间,所以往往要按口语的特点来表达思想。其次,交际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另外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时,是以一种语码为主,其他语码为辅,有主有次。随着社会经济及语言教学的发展,在会话过程中,人们已不仅限于母语交流,外语也参入其中。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选取一些原用语为汉语,英语为嵌入语的实例,比较基于母语为汉语的网络用户在日常聊天中的现象,来描述和分析其社会功能与动机。 
个人觉得是理论型的好写一些,相当于是综述了,多找些现代语言学期刊上的文献,多总结下,写篇论文出来应该不难的
论语言和交际的关系[摘 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通过使用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关键词] 语言 交际当你面对与他人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时候;当你需要拒绝他人无理请求的时候;当你调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的时候;当你想要说服别人同意你观点的时候;……有一样东西能为你实现目标,那便是------语言。现实中,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中,说明语言在社会交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会说话人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与动物无异。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虽然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也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重要性就要差多了。根本上说人类各种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交际工具,可以说是语言的补充,是用来辅助语言交际的。”那么什么是语言?一、语言的概述“按照常人的理解,语言就是说话。”[1]然而这是一个比较狭隘的定义。语言不是说话,也不是所说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本身不等于语言。“语言是说话和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而说话是运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行为,说出来的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生产出来的‘产品’”。 (一)语言的定义:“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2](二)语言的组成部分:语言是由语音、语法、词汇三部分组成。(三)语言的特性:社会性、全民性、符号性。(四)语言的起源:“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这个解释是惟一正确的解释……”——恩格斯语。(五)语言发展的特点:语言发展是缓慢的、渐变的,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各个部分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语言成分发展中的一致性,语言成分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学者曹志希、何玲梅认为“语言具有无限的表达和理解功能 主要原因之一是 ,与其它文际形式相比 ,它最具有系统化的特征语言学家认为 ,语言之最惊人的特点是它能够帮助编造或理解以前从未有过的句子。” [3]二、语言与交际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有的人在竞争中失败,有的人在合作中成功,这其中奥妙何在?生意场上有“金口玉言”,“ 利言攸先”之说;政治场上有“领导过问了”,“ 一言定升迁”之说;文化界有“点睛之笔”,“破题之语”,生活中常有生死荣辱系于一言之说。可见,在现代交际中,能否成功运用语言的影响力,实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 在社会上,人们的能力有高有低,快速了解他们,不妨看看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说话的艺术,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通过成功的口才这一媒介,不熟识的人可以熟识起来,长期形成的隔阂可以消失,甚至单位之间,社会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时也可以通过它得到解决,若是语言运用不当,也可能交际失败,甚至损害自身的形象。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不仅有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唐诗宋词等等所代表的辉煌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口才与交际艺术上也是世界上高度发达,首屈一指的,历史上,孔子运用口语艺术开展教育;苏秦以雄辩之才挂起六国相印;张仪四处游说建功立业;范睢说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到了近代和现代,也出了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周恩来、闻一多等等许多能言善讲的大师巨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确,跟那些有知识且具有口才的人交谈,比喝了壶酒更令人兴奋,比听交响乐更能振奋精神,良好的话语可以带给人愉悦和欢畅,帮助你增加知识和修养,激发你的创造力,也可以增进人们感情的融洽。 语言的运用能力确实是我们提高素质,开发潜能的至要途径,确实是我们驾驭生活、改善人生、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通观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都把口才作为必备的修养之一,如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西塞罗,是一们雄辩家,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美国总统林肯等等,毫不夸张地说,口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用口语表示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的形式,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懂得相处之道的人,他不会勉强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观点,而巧妙地引导他人到自己的思想上来,那些善于用口语准确、贴切、生动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人、办事往往圆满,反之,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最后自己也会陷入困境。 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4],人才也许不是口才家,但有口才的人必定是人才,口才是现代智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思维敏捷、能言善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一个善于说话的人,首先必定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深刻认识事物,只有这样,说出话来才能一针见血,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次,还必须有严密的思维能力,懂得怎样分析,判断和推理,说出话来才能滴水不漏,有条有理,最后,还必须有流畅的表达能力,间接来说,知识渊博,话才能说的生动通顺,正因为口才具有综合能力的特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交际相互影响,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其表现在:第一、交际中用语言打破尴尬美国前总统里根第一次访问加拿大的时候,遭到了反美的人群示威反对,他的演说不得不时时中断,让陪同的加拿大总理觉得很难堪。 可是,面对如此难堪的场面,一向幽默的里根总统却仍是一脸的轻松,他满面笑容的说:“这种事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第二、交际中用语言捍卫尊严周恩来总理接待记者来访。一美国记者发觉总理拥有一支派克钢笔。便问:“请问总理阁下,连您也拥有一支派克钢笔,是否说明中国人都喜欢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周恩来一听,顺手拿起派克钢笔,意味深长地笑了一笑:“ 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做纪念的,他说这是抗美战争的战利品。它让我们想起那并肩战斗的年代。这样,我便有了一支贵国的钢笔。” 第三、“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人类的生活、劳动、社会斗争、人际关系协调、文化知识的积累和传授等等,都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要解体。 第四、“语言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无论什么阶级、阶层、团体,语言同样地为之服务。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会发生变异,出现种种社会方言。 第五、“个体学习和运用语言均受到社会的制约。”其一,人离开社会无法掌握语言;其二,人生长在不同的社会就能掌握不同的语言;其三,个人使用语言必然打上特定社会的烙印。第六、“语言依赖社会而存在。”其一,不同的社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其二,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社会如果消亡,语言也随之消亡。[2]我认为,交际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交际。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际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那么如何有效的运用我们的语言来达到良好的交际,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语言与交际的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参考文献] [1]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3]曹志希 何玲梅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6 期 总第90 期[4]杨茂平感悟生活:帮你能说会道九州出版社,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