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Y4296
伊拉克问题没有神话 美伊新安全条约刚在伊拉克国会通过,协定美国三年全部撤军。这是务实的计划,在奥巴马就职之前就会定局。眼前的伊拉克问题,完全没有“立即撤军神话”实现的空间。 奥巴马在竞选前到了一次伊拉克。一张著名的照片是奥巴马坐在黑鹰直升机上俯视下面的巴格达。他的竞选口号之一是他将结束伊拉克战争和实行十六个月撤军。大约三个月后,在巴格达的联军新闻发布会,巴格达地区的哈蒙德将军(General Hammond)向我们介绍了巴格达的最新安全状况。在此前后我采访了两名联军的美国将军,负责伊拉克北部区域的司令官赫特林将军(General Hurtling),以及巴格达的斯旺将军(Robin Swan)。 美军在伊拉克 在现场的人都很清楚,伊拉克发生的是两场战争:第一场战争,美伊军队对抗,有平民的战争误伤并不多;第二场反恐战争,美伊军队在同一战壕,共同面对恐怖战争,试图维护民众安全,伊拉克平民死亡大多在这一时期,几乎都是由宗教极端分子的恐怖袭击恶意谋害。反恐战争过程是:第一阶段,伊拉克国内外恐怖组织袭击,美军为反恐主力;第二阶段是恐怖组织加国内宗教派别内战(主要在库尔德之外),美伊共同承担反恐;二零零七年中开始的第三阶段,内战逐渐中止,伊拉克军队转为反恐主力,内战双方开始共同协助军队反恐,正不压邪的局势根本扭转。 因此,奥巴马在选前到伊拉克视察时,伊拉克大局已定。国外恐怖组织在伊拉克站不住脚,开始外逃,一个主要方向是阿富汗,阿富汗开始吃紧。因此,奥巴马所谓由他来“结束伊战”的说法,是利用了民众的不知情,混淆两场战争性质,其实很不诚实。奥巴马既然到了伊拉克,就应该很清楚,今天的成果是五年来联军和伊拉克军民努力的结果。哈蒙德将军向我们提供的数字是,一年前巴格达平均每日遭受恐怖袭击四十次,现在是平均四次。 赫特林将军告诉我,大局扭转不仅反映在袭击次数的大幅下降,也由被抓获的恐怖分子的证词证实,他们变得行动困难。另一个关键转折,是五年来的美军训练,终于使得伊拉克军、警能够担当基本反恐作业。我所看到的近百个公路军队关卡和巴格达街头关卡,日常作业都由伊拉克军警负责,联军已经基本移交。可是,正因为是反恐战争,局面不会像正规战争那样清楚。大势扭转并不意味敌军首领签字停战,敌军全部缴械投降。只是军民联防建立起来,使得恐怖分子越来越难以藏身、难以展开大规模活动。但是,一定数量的恐怖袭击,会长期维持。同时,到现在为止,恐怖组织退缩到几个据点,有待解决,其中有北方的第三大城市穆苏(Mosul)。假如需要依靠军事打击扫除据点,还是需要联军作为主力。 另一个外界很少想到、大多伊拉克官员却非常重视的延缓撤军理由,就是新生的伊拉克目前需要一个中间力量来平衡周遭国家的威胁。照伊拉克官员的说法,美军哪怕维持一个军事基地,平时军人根本不出来,都是必要的。我在伊拉克和不同的人谈全部撤军,基本判断都是至少三年,和我在现场得到各种信息之后的判断差不多。 最近美伊新安全条约已经在伊拉克国会通过。这个条约定的就是三年全部撤军。这是一个务实的计划。这在奥巴马就职之前就会定局。奥巴马其实不可能对伊拉克的未来局势有什么特别作为。眼前的伊拉克问题,根本不是“结束战争”的问题,也完全没有“立即撤军神话”实现的空间。 美军伊拉克伤亡惨重,死亡的美军士兵人数已经逼近4000人 在伊拉克的土地上走过,有过和联军士兵、伊拉克士兵以及伊拉克人交往相处的经历、在巴格达和士兵们一起观看美国政治家们的竞选宣传,和坐在美国家里看,感觉太不相同。奥巴马当选后,他的助手正在对中国解释:竞选时说的一些话只是为了竞选,不可当真,这似乎已经是竞选心照不宣的规则。 我在采访斯旺将军时,最后有意问了一个我知道答案的问题,我问将军对竞选中的撤军议题怎么看。斯旺将军非常清楚地回答我:“和其他国家一样,军人不干政。政治家做决定,作为军人服从命令。”这也是我不止一次赞扬过的制度设置,可是,面对前线冒着生命危险、一寸寸在争取胜利的将士,一个未来的三军总指挥,论及严肃战事,对“下属”说话竟然可以完全不依据战场现实,看着实在不是滋味。 既然奥巴马“结束伊战”、“立即撤军”是空中楼阁,延伸开来,奥巴马改变国际关系的承诺,或者说国际社会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性改变,也存在许多虚幻成分。美国及国际关系的一大焦点仍然是在中东,进一步,中东问题的长期死结以巴问题,也不可能有本质改变。 在伊拉克感受中东问题是具体的,具体到每一个人。我在伊拉克和不同类型的人交谈,只要问到以色列,几乎无一例外毫无商量余地地持敌对情绪,哪怕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犹太人。即使一向对大阿拉伯主义反感的库尔德人,也因为处于伊斯兰宗教文化圈而持有同样强烈的感受。美国外交政策有它非常恒定的一面,它不可能放弃长期来试图协调以巴的角色。这种角色在伊斯兰国家的国民眼中,永远是另外一种色彩。 更何况,阿富汗问题在升级,恐怖组织的越界流窜,仍然可能引发联军越界攻击。也就是说,阿富汗仍然可能继续引发美国和巴基斯坦的矛盾。虽然明年一月即将执行的美伊安全条约规定,驻伊联军不得以伊拉克为基地向邻国发动攻击,最近伊拉克几个邻国开会,也作出不向伊拉克发动攻击的对等协定。可是众所周知,其实现状是不对等的,伊朗和壤亚是最近几年恐怖分子进入伊拉克的主要通道,美国和这些国家的关系还是可能恶化。这种恶化都会如同池水中投下石块,一圈圈向外部扩散。 所以,为了竞选成功,奥巴马可以口头承诺任何“改变”,国际社会还是要冷静面对现实。 
当今社会保障房混乱的现象。其一,“移花接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紧绷,用保障房项目套取专项资金。今年要开工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有400万套是棚户区改造住房。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以来,许多商业银行对棚户区改造任务集中的省份专门设立了“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但是在贷款审批和发放过程中,却被某些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钻了空子。 上海某中小房地产开发商杨希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以来银行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只能“各显神通”找钱。据杨希介绍,山西、陕西、河北等都有专项的棚户区改造贷款,今年有许多上海中小开发商就奔赴这些地方,从某些当地银行走关系、巧立名目拿到贷款资金后再想办法挪到外省其他的房地产项目中。“不过,大部分都是中小开发商去打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的主意,而且资金量也不大,也就几千万元。”杨希表示:“保障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现在只要你的项目和保障房沾边,审批都特快,银行贷款也能很快到位。其实我们拿了钱去干什么,谁也不知道。” 其二,“先私后公”: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保障房项目,挪用保障房建设资金。 北京某建筑材料供应商尹海前段时间就刚刚终止了给大兴某在建保障房项目供应建筑材料的合同。尹海表示,他所供应的建筑材料,既提供给房地产开发商本身的商业地产项目,又提供给其配建的保障房项目。“而每每到了回款时间,对方肯定是先把商业地产的项目款结了,保障房那部分的资金则是一拖再拖,时间长了我们实在是受不了。目前,我们只给这个开发商的商业地产项目供应材料了。”尹海介绍,该保障房项目规划有9栋,从去年到现在才建成了4栋,工期一再拖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保障房项目建设、采购原材料等资金一再被挪用。 其三,“瘦身钢筋”: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保利润,侵占保障房项目建设资金,压低建设成本。 近期有媒体报道了南宁、石家庄等多地的保障性住房被查出存在砌筑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等问题。有地方保障房项目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类似“瘦身钢筋”的问题确实存在。“由于投入资金不足,保障房建设标准总的来说不高。基本的质量标准能保证就不错了,房屋结构设计、外观造型设计、长期安全问题等很难像商业住宅项目一样高标准执行。”另外,由于今年以来人工成本接连上涨,房地产开发商在保障房项目建设中,往往出于成本考虑压缩人工成本,导致项目建设进度迟迟不能推进。
三鹿奶粉:影响不好挽回,只能弥补 今日几乎全国大部分媒体甚至包括人民日报,都对此发布了重点报道,负面影响已不可避免,就如我昨天和同事所说“三鹿的知名度空前高,但是美誉度却空前的低。” 没办法,食品企业风险就是大。综合浏览网络,基本上本地媒体没有报道,即便有也是发在了国内新闻的不显要位置。这也引出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当地媒体有没有责任告知公众真相,有关部门有没有权利封口?与四年前由无良商贩在地下工厂炮制出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不同,此次事件所涉的三鹿奶粉,乃是一家有60多年历史的国家知名企业,是国产奶粉的“龙头”,奶粉产销量已连续11年全国第一。基于成本收益考虑,企业恶意转产劣质奶粉图利,应该不在其列。但是否存在严重的质量控制失误,民间只能存疑。而卫生部昨晚公布的情况,证实了后者。如何导致污染的细节尚未公布,但大型企业发生如此严重且低级的污染事故,生产质量监控确实令人忧心。事态的曲折进展也让人瞩目。早前,甘肃当地卫生部门已经证实,患病婴儿均曾食用三鹿配方奶粉,但鉴于尚无科学程序确定婴儿泌尿结石与配方奶粉有直接关系,事件短时陷入了扑朔迷离之中。三鹿奶粉也发表过奶粉质量有保证的强调声明。但仅仅几小时之后,三鹿集团又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公司决定立即全部召回。以此推测,所谓公司的自检纠错已经相当可疑。事实上,事件结果大白之前,舆论已经呈现的逻辑因果似乎异常明了:生产环节的监控不严等导致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流通环节的监管滞后导致了假冒伪劣泛滥。这种民间认知模式的一触即发,固然难以事后诸葛自居,其中所隐藏的却是民众经验对于食品安全卫生的脆弱信心。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普通民众的自我保护,已经成为应对残酷现实的无奈技巧。“结石婴儿”事件的发生发展,从个案到现象时间不算短暂。就已有信息来看,6月底,在事件全面披露前,已有患者亲属及从医人员向国家质监部门反映奶粉涉嫌致病问题,但并未引起跟踪重视,只建议再向卫生部门反映。直到甘肃媒体曝光之后,地方卫生部门介入,才重新获得密切关注。这使部分民众质疑,相关消费预警是否能够及时发布,或者究竟应该由什么机构来发布。如果食品安全,只能由人体试验自然预警,机构的日常监管作用如何体现? 鉴于已经明晰的事实,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派出调查组赴三鹿奶粉生产企业调查事故原因,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同类产品进行专项检查;工商总局加强了对市场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监督检查。卫生部已组织联合调查组开展该事件的调查处理,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可能由此造成的婴幼儿患病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同时紧急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诊疗方案。应急之后,依旧形势迫人,食品安全如何万无一失再度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