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07

5270bxx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鲁迅的论文有哪些题目怎么写高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愠镟夏芸

已采纳
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管希雄 文献来自: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 第01期 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农民的形象,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除此之外,还塑造了好几个妇女的形象。在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中,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就有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 鲁迅所塑造的妇女形象,虽也有涉及婚姻问题或其他问题的,但主要在于揭示封建社会中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徐红云 文献来自: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3年 第01期 张小萍1浅析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徐红云$景德镇三中!江西景德镇 333000鲁迅;;妇女形象;;可怜 略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 薛艳萍 文献来自: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年 第04期 略论鲁迅小说中的妇女形象@薛艳萍$清远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清远,511500鲁讯;;小说;;妇女 鲁迅笔下妇女形象的反抗性格 薛伟 伍夫楹 文献来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 第01期 子君、爱姑这三个富于反抗性的妇女形象。 在鲁迅描写的妇女形象中,受封建压迫之重,摧残之烈,莫过于((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 谈鲁迅小说中的劳动妇女形象 李善修 文献来自:许昌学院学报 1986年 第04期 ②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谈鲁迅小说中的劳动妇女形象@李善修<正> 妇女,是中国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在社会解放和建设事业中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历代反动阶级的压迫和封建 略谈鲁迅小说中的几个妇女形象 张衍芸 文献来自:朔方 1981年 第10期 时广大妇女的彻底 解放,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略谈鲁迅小说中的几个妇女形象@张衍芸<正> 妇女问题是阶级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 谈鲁迅的妇女观及其笔下的女性形象 印晓红 文献来自: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 第01期 对此鲁迅非常讨厌,并且但愿“阿金也不能算是中国女性的标本”卢在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中,爱姑是最不具备传统女性逆来顺受的品性的。然而她拼个“家贴人亡”的目的,只不过是要维持在无爱的封建家庭中的奴隶地位,而且是极为屈辱的 论阿金形象系统(鲁迅笔下的别一类妇女形象) 夏明钊 文献来自:绥化学院学报 1986年 第03期 论阿金形象系统(鲁迅笔下的别一类妇女形象)@夏明钊<正> “愿阿全也不能算是中国女性的标本。”——鲁迅提起鲁迅笔下的妇女形象,人们印象最深的怕要算是祥林嫂,其次如子君、爱姑、杨二嫂、华大妈等。而阿金这个女性形象似乎不被读者和评 鲁迅对中国妇女命运问题的探索——从鲁迅小说中的三个妇女形象谈起 郜润科 张计生 文献来自:开封大学学报 1997年 第02期 妇女问题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鲁迅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对我们仍然很有启迪 鲁迅小说中妇女形象的内涵十分丰富,还需要我们后人一代代探讨下去。鲁迅对中国妇女命运问题的探索——从鲁迅小说中的三个妇女形象谈起@郜润科$山西阳泉教育学院@张计生$山西阳泉教育学院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主人公具有形象、 妇女解放要从自身做起——试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邹海燕 文献来自: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 第02期 是鲁迅二十年代中期创作的三部反映中国妇女命运的小说。三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善良勤劳的祥林嫂,还是大胆泼辣的爱姑,或是果敢又脆弱的子君,都给人留下了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作者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一 回答:2007-12-22 16:1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十分感谢! 共2条评论

关于鲁迅的论文有哪些题目怎么写高中

296 评论(13)

手机用户

关于写鲁迅论文的题目列几个如下。论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兼论鲁迅反孔的文化契机,论鲁迅对章太炎的评价——兼论鲁迅的人物观,论鲁迅第一人称的小说。鲁迅1918年在《新青年》中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直到1926年,陆续创作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呐喊》《故乡》《彷徨》小说集《故事新编》。基本信息:“世道浇漓,人心日下,国将不国”这一类话,本是中国历来的叹声。不过时代不同,则所谓“日下”的事情,也有迁变:从前指的是甲事,现在叹的或是乙事。除了“进呈御览”的东西不敢妄说外,其余的文章议论里,一向就带着口吻。因为如此叹息,不但针砭世人,还可以从“日下”之中,除去自己。所以君子固然相对慨叹,连杀人放火嫖妓骗钱以及一切鬼魂的人,也都乘作恶余暇,摇着头说道,“他们人心日下了。”
123 评论(8)

18822073576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1-14 16:54请给我正确的答案。。。谢谢。。。 提问者: Alice970716 - 一级最佳答案本文简介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生平 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7岁升任尚书左朴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朴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衮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2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怒看,暴走监。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陈太丘的朋友却是个无信,无礼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物 陈元方是一个诚实守信,能言善辩,聪慧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卫自己与父亲的尊严。 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但知错的人 1218回答者: 魔法树精灵 - 二级 2009-11-5 19:40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啦相关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中的待 2010-10-1?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14 2010-9-4?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103 2009-12-15?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翻译中元方入门不顾,对吗 113 2009-12-2?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词词落实)!!!! 2006 2008-10-31 更多关于陈太丘与友期翻译的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等待您来回答更多1回答15读鲁迅《风筝》有感只需400字!!急,今晚就要用!!!!!!!!!!112回答为什么百度知道,待解决问题都是关于鲁迅先生的???0回答求被我养在房间的小萝莉之类的H萝莉小说!有的发到的xiaololi_0回答请写出和鲁迅《牺牲谟》同样风格的文章,谢谢!1回答关于鲁迅作品的评论0回答夜羽修罗写的傲视苍穹小说为什么不写啦0回答鲁迅说过的"一人知而不罪天下"是什么意思?2回答有什么关于鲁迅作品的论文?其他回答 共 6 条 原 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不在。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去:离开。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重点词句解释 ○1 过中不至(到 ) ○2 相委而去( 丢下 ) ○3 讲论文义(讲解 )(诗文 ) ○4 去后乃至( 才 )( 到 ) ○5 太丘舍去(放弃,即不再等候)(离开,就走了) ○6与友期行(约定)(同行) ○7 下车引之(牵,拉) ○8入门不顾(进入自己家门连头都不回) 。 ○9 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10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真不是个君子(或者真没道德)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独自走了。 ○1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己的家门。 参考资料:语文书 回答者: caiads20 - 一级 2009-11-4 22:13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回答者: 久违迷雾 - 二级 2009-11-5 19:07 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回答者: PYS4 - 四级 2009-11-5 19:41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辑本段]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编辑本段]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陈太丘的朋友却是个无信,无礼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编辑本段]人物 陈元方是一个诚实守信,能言善辩,聪慧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卫自己与父亲的尊严。 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但知错的人 参考资料: 回答者: wusiyuanhi - 三级 2009-11-5 19:46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语文书上没有这个,但网上有(怒看,暴走监。)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陈太丘的朋友却是个无信,无礼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编辑本段]人物 陈元方是一个诚实守信,能言善辩,聪慧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卫自己与父亲的尊严。 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但知错的人 回答者: 咱是鬼∽ - 二级 2009-11-5 20:29 本文简介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生平 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7岁升任尚书左朴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朴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衮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2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编辑本段]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怒看,暴走监。[编辑本段]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辑本段]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陈太丘的朋友却是个无信,无礼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回答者: zxt7816429 - 一级 2009-11-7 15:31我来转发 发短信提问至123 98698免费接收最佳答案如何短信提问?来百度推广英语翻译?2010 Baidu 百度知道开放平台
334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