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is2007
从货币的演变机制说起。1914年之前的国际金本位制马克思说过: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地球就像个村子。在以前,交通不发达,各家过各家的,有啥吃啥。后来到了航海大发现时代,人们发现这村子里的家家户户还不少,家里有的东西也不一样,彼此瞅着还眼红。于是,大家都做起了买卖,开起了超市,就用金银互相买卖。可这生意做着做着村里的人就发现,原来整个村子里拢共就那么点金银,都不够买东西的。就这样,各家在家里都屯点黄金的基础上,开始发行自己的“兑换券”(纸币),为了彼此做生意方便,村里还立了一条规矩,说一张纸币等于多少多少黄金,大家就用纸币代替黄金,接着做生意。这就形成了早起的金本位制,而不同的纸币间兑换的比例就成为了汇率。有的权威学者认为,金本位制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法国、美国、荷兰等开始停止使用银币,决定将本国货币与黄金挂钩。1914——1925 无机制1914年到1918年,一战爆发了,这也是村子里第一次大规模的群殴事件。虽然没人说放弃金本位制,但是大家为了防止自己家的钱被别人挣了,省下黄金好买装备来干仗,已经没有人再将自己家的纸币和黄金挂钩了。后来,仗打完了,村民们基本上伤的也不轻,有的家底败光了的,发行的“兑换券”也没人敢用了。这一时期,原先的大家族,像法国家的法郎啊、德国家的马克啊,价值也都一路下跌,引发了一系列贬值效应。德国的通货膨胀于是,大家都开始怀念起金本位制的日子了。1922年,村民们在意大利家的热炕头上召开了热那亚会议,决定回归到金本位制。热那亚会议1925——1931 金兑换体系英国恢复金本位制、德国马克的稳定,开始标志着新的国际货币机制的开始。国际货币体系 开始稳定下来。但是,当时村里最大的家族——英国,作为这一机制的拱顶石,却开始走向了衰落。1931——1945 无机制时间到了1931年,经济危机爆发了。村民自己家里生产的东西太多了,谁都想多往外卖卖东西,却都不想掏腰包买别人家的东西。为了能多卖几件产品,英国、美国等几家开始放弃金本位制,将自己的货币贬值,实行“饿死邻居政策”(Beggar-Thy-Neighbor Policy)。比如,法国和美国两家都在村里卖鸡蛋,彼此的兑换比率是4:1,法国卖一个鸡蛋的成本是4法郎,美国是1美元,二者的成本一样。结果,美国脱离了金本位后,主动贬值,现在法、美汇率变成了2:1,美国卖鸡蛋的成本还是1美元,但换成法郎却仅有2法郎。这两家同样到市场上卖鸡蛋,大家都愿意买美国的鸡蛋。于是,法国等其他国家也开始放弃金本位制,主动贬值了。就这样,刚强行续命没几年的金本位制的又奔溃了。1939年,二战爆发,也就是村里第二次大规模的群殴开始了,大家都忙着打仗,更没人有兴趣谈回到金本位制的事儿了。1946——1971 布雷顿森林体系群殴结束后,美国变成了村里的扛把子。为了能更好地做生意,美国牵头在自己家后院里的布雷顿小树林里,带着大部分村民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决定,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家的“兑换券”只能与美元挂钩。这样一来,美元成了全村通用的“兑换券”,大家都想要美元。1971年后 浮动汇率按照著名国际关系学者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说法,随着各国之间经济交往的敏感性的增加,钉住汇率制越来越难了。另一方面,德国发行的马克和日本的日元等估价过高,但是美元和黄金钉住了没法进行调节。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1971年,美国盯不住了,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拜拜了。世界又进入了浮动汇率时期。1973年,石油输出组织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震惊了世界经济。但恰恰由于实行浮动汇率,世界货币体系才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连锁的汇率危机。实际上,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巨额易流动资本的世界上,回归固定汇率是不可能的。就像玛丽莲·VN惠特曼所说的那样:在各国利率身高、差别甚大的情况下,除实行浮动汇率外,我们别无选择。浮动的汇率也就给各国留下了灰色的空间,于是,便有了汇率操纵国。 
【关键词】货币 发展 演变 一、我国货币发展的阶段 古代货币发展史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html/china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完善的货币制度能够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保障货币正常发挥各项职能。依据货币制度作用的范围不同,货币制度包括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 货币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到近代形成比较规范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