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33

suzhen_zhou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论文绪论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尼小克

已采纳
一、 改变传统观念,相信学生有创新潜能 长期以来,因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谈到创新,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因而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我们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小学生而言,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所得到的,都可理解为创新。创新意识必须从小培养,作为教师应确信:一般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潜能。如何去挖掘这种能力呢?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复习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然后发给学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个,有面积相等与不等的。接着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剪拼得出了五种不同的推导计算方法,最后大家汇报讨论,归纳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发现,那些平时被视为“学困生”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就是学生们的“创新”、“发明”。二、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指导者,因而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造行为的发展。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张,才能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有可能不敢去想,不敢去猜,即使想到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敢讲。唯恐说错了挨老师的批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是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也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或抹杀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诱发他们创新的意识。 例如,教学“求长方形周长”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出示:“一个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思考后,想出三种不同方法求出周长。方法一,28+15+28+15=86(米);方法二,28+28+15+15=86(米);方法三,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然后,我又问:这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列式是28+15=43(米),43×2=86(米)。这位同学说完后,我又马上说;“你讲得真好,这个方法很独特。”在这四种方法中,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一致认为方法四最好。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发挥了自己最高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三、 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诱发创新灵感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是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作出反应,而多数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围出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哪几种围法?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多少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得出有五种不同的围法,并且发现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学生又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并且正方形面积最大。这样,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发展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我国的教育家对质疑问难也很重视,他们提出:“学则需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李政道博士对科技少年班的学员讲:“如果你们不提出问题,你们就一辈子做不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作,那终其生,只能是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论文绪论

100 评论(10)

qxlcll12345

一题多解,思考深入,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80 评论(13)

ZlpingC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更新和教学方法是否改变,取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是否达到,还取决于学生是否配合。 数学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实用性,数学的解题方法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好数学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包括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方式转化为行为习惯,终生受用,这些都离不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冲破旧的教育方式的束缚,改变单纯的知识传授功能,更新教法、研究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数学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以活跃的思维为前提,活跃的思维来自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主动地积极配合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内因的最好刺激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生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学。数学兴趣又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不仅对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其在集中精神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实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操作训练,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到指数函数时,我指出,将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穆朗玛峰比高,引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在研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教学中,我根据椭圆性质的研究,让学生通过类比得出双曲线的部分性质,然后我把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再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再探究,改正错误,发现结果。通过点拨,学生获得双曲线的两条渐进线方程的知识。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学习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协作,求知的欲望被不断激活,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自我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三、将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新课导入要“创设问题情境”,即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具体的教学情境。数学教师应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在导入新课时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使数学问题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出现。在很多数学概念的引入中,我们可以从实际问题引入,例如购房、购车分期付款中的数学问题,银行存(贷)款中的利息计算问题,商品的销售利润问题,等等,要结合社会实际与科学知识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对其进行探索,体验到数学的用处、数学的乐趣,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培养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实践能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其储备大量的形象信息,这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资料信息储备,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数学建模能力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系统训练培养,但不可忽视日常的实例教学对形成建模能力所起的奠基作用,如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归纳量与量的基本关系,从中构建出个常见类型(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让学生从“原坯”中抽象出一个“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使“无形”的应用问题化为“有型”,学生就能迎刃而解。初步形成数学建模必需的分析和抽象能力。此外,要对实例改造,创新出一些建模问题,供学生讨论研究,如由单一的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变为与方程不等式(或函数、统计、三角)相结合的综合型应用问题;变定向型应用问题为开放式的应用问题,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重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使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的经济建做作出贡献。   所谓猜想是人们根据事物的某些现象,对它的本质属性、规律、发展趋势或可能的结果做出一种预测性判断,猜想是预测性的,但通过推算、证明、验证或其他数学手段,猜想的真假、成败才能成为定论,当回头再做一番思考时,相对原先的思维出发点已高出许多。   乔治·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往往是走向成功的捷径,在培养思想的直觉性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猜想—证明”的思考方法。   五、通过实例进行建模训练,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建模指人们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把实际问题提炼出某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实质是以实例为“原坯”问题分析、抽象、选模解答、验证的数学加工过程,因而它更完整地表现了学数学和用数学的关系,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更高要求。
21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