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beauty
1__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他并没有悍(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人们通常用时间来考量经典与流行文化的差别,因为只有时间才能公正地审视出任何一种文化所存在的价值和内涵,那些最丰盛的精神食粮并(虽)保存了下来,但那并不意味着那些被舍弃的都是文化垃圾。对生活的真实反映是文化的功能,真即是美,美不离真。从这个意义上讲,流行的文化是一种美,它是一种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的美。 我们是同时读着经典与流行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在金庸的作品中寻找江湖义气、侠骨柔情,同时我们在李白和杜甫(身)上体味古人真实的豪迈或者沉郁;我们哼着《同桌的你》来纪念自己初长成的喜悦,祭奠我们终会逝去的青葱岁月,同时我们也学习吟听莫扎特《小夜曲》的安宁和贝多芬《命运》中的悲怆。流行与经典有时候是两个范畴的东西,偶尔的交集却不会因此而相互抵触、相互磨灭。我们不必因为文化的普及而焦虑经典的丧失,文化的概念的外延更加宽泛,却也是我们现代人善于吸收的一种气度。 活在当下的我们并没有被赋予权利标榜刚刚诞生不久的东西为经典,所以它们以流行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它们仍然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或许一百年后,当人们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其中的一部分会被确立为这个时代某种物象的象征,并成为经典。因为这个时代有一些纸醉金迷,所以意识流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常见表现手法,当言语不再能表达文化人的内心焦灼时,有些杂乱不着边际的搭配实际正是他们心中的呐喊。文化人正寻求着更多更新的突破口作为他们思想情感传递的媒介。于是,形式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但杂而不乱、杂却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蕴含着对现实深深的思索,流行诞生于此,经典也从这里孕育。 的确,由于大量新鲜事物的涌入,其中确实也存在文化的垃圾,对此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宽容。因为经典与流行更多的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他们的时间范畴不同,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但他们都曾经伴随我们体验成长的喜悦与悲苦。还是多一些祝福吧,希望郭敬明的作品更加成熟,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希望现在的流行音乐少一些靡靡之音。有人说李斯特的音乐曾经只是被当作那个时代情歌哼唱,那么说不定哪一天New Age的曲风也可以成为音乐史上的绚烂一笔。 流行美丽,经典依然永恒…… 2__流行与创新 “如果所有人都站在一边,那一定不是好事”,这论断在轮船上是真理,在生活中则更是高见。因为生活同样需要平衡。千人一面,每个人都在做同样的一件事,那么世界将是不完美的。 流行梳妆打扮,流行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这究竟是可笑还是可悲。流行是一个太过敏捷的精灵,在与它的竞跑中,人们消磨了时光、耗费了资财,更可悲的是丧失了自我。“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的丰富与美丽源于个性。不必“流行”,我们需要“留性”。 追随流行是一种审美的浅薄,在审美层次上已上升到个性至尊境界的国家和地区,众多的人是并不讲求流行的,只有在审美情趣尚处原始意味的仿效。从众状态的国家和地区的人群中,流行才若循规蹈矩的精灵,使斑斓绚丽的个性色彩囿于有限的空间之中,这种从众式的劣根性,从某种程度上讲亦是国民素质的反映。个性的丧失也必将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更新力,让人的智慧与灵魂在副副枷锁中磨灭。泱泱大国的兴旺,又怎能凭流行之力呢? 古有燕瘦环肥,高矮之分,同列美女之列,全因个性的美丽。留住你的个性,创造一个独特的自我形象,同时也不排斥与你完全相异的另一个“我”的形象、他的形象、并使你的存在不伤及他人的利益,这是处事的理性态度、生活的哲学。敢于在“喇叭花”盛开的季节里穿一条紧脚牛仔,你一定会更引人注目的。 在时代的巨浪之中,只要能奋力前进,就是一把好手,扬起你的风帆,激起你最欣赏的浪花吧! 
从“哈日族”现象谈流行文化所谓的“哈日族”,他们哈的不是我们银河系里的“日”——太阳,而恰恰哈的是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累累伤痕的那个“日”——日本。为什么卡拉OK、青春偶像剧、卡通画等的发明国不是那些欧美的国家却偏偏是日本,我想这与大和民族人民的性格不无关系。他们可以带给“哈日族”们一阵阵流行热潮,却很难可以带给世界一场科技的革命,他们之中所谓的伟大的流行文化的发明者中鲜有爱因斯坦级的人物。因为那令“哈日族”膜拜的流行文化大多没有真正有内涵的,有意义的,又有多少可以像中华五千年璀璨文化那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的呢?如果时光倒流,“哈日族”们无疑会被扣以“汉奸”“走狗”的大帽。抛去历史的那些纠葛,面对现如今“哈日族”现象的泛滥,许多青年人弃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而盲目地去推崇那些流行文化,这不是中华文化的悲哀,不是一种文化的侵略,不是一种“欺师灭祖”的行为吗?时下的一些流行文化绝大多数只能使人们人生态度更加消极,更去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在像“哈日族”一样的跟“流行风“的人群中,年青人占了大多数。这正是由于年青人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又缺乏理性的认识,才容易导致十分盲目地就去推崇那些没有实质的流行文化。拿青春偶像剧来说,大部分都是一些以年轻男女爱情故事为主,主角也多为帅哥美女,使青年人十分容易受到影响,去效仿偶像剧中的人物。这也是当前中国青少年“早恋”问题突出的一大原因。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而一些流行文化也就能很错误地去引导他们。当代的中国,许多媒体对明星亦或是外来流行文化的热炒,使得青年人许多都向往过那种在镁光灯下的明星生活,错误地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我们应该呼吁社会来关注,“不追明星追名师”,年轻人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就该有正确的文化教育,抵制那些流行的诱惑。可能有些人觉得我写的太死板了,食古不化,跟不上时代潮流了。我要说,那些流行文化是可以让人们在现实的压力下去放松,它最多作为一种生活调剂,一种娱乐,但你沉溺了,它很难会给你带来好处,尤其对中学生而言。对衣服流行的追捧,对发型的流行要求,作为学生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我们当前的目标绝不是打扮,谈恋爱。我们不应该让社会这口大染缸过早染上颜色,受了流行文化的影响迷失在雾霭之中。有位韩国留学生在论坛上发帖表示对中国的“哈日族”不解,对一些中国人的崇洋媚外,盲目跟流行风也十分不解,认为这是一种中国的悲哀。一些外国人也说过他们越洋而来,慕名中华博大的文化,却发现中国人哈着外国的一些垃圾文化。可悲吗?我认为可悲。政治课本中说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结果呢,我们丢了古时文化的西瓜,却哈着那些流行文化的芝麻。可悲啊!中华文化在哭泣,老祖宗们在叹气!我们应正确地看待流行文化,把一些好的拿来,却不要拿了泥丸当金蛋。像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说的那样“或存放,或使用,或毁灭”。继承中华文化,吸取外来优秀文化,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