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lin1989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选自《最后一课》的令我觉得十分感动的语句。《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都德写于普法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文章描述了普鲁士军队将要占领柏林时,韩麦尔先生给他的学生们上的最后一节课时的情景。我忘不了韩麦尔先生在失去教授母语机会时那张惨白的脸,我忘不了调皮不懂事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痛彻心扉;我更忘不了我深深眷恋的母语。是她,让我第一次发出了“妈妈”的语言。是她,让我与周围的人自如交流。是她,让我了解了我们民族的博大精深。是她,带给了我美的享受。是她,让我体会到方块字的妙不可言。正因为我们汉字有着独特神奇的魅力,自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韩国不都是借鉴了汉语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语言吗?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汉语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日益重要。君不见,当今世界上掀起一波波“汉语热”,操着一口纯正汉语的外国人不正越来越多?然而,我们的一些zf官员、教育部的一些要员,对此仿佛视而不见!他们忘记了母语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我们亿万炎黄子孙的骄傲。他们在不断强化的英语等外语的教育,做出种种规定:英语不过关,学士证拿不到……总而言之,当今社会,英语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我们的母语却一再被弱化。那些官员反而振振有词的宣称,这是与国际接轨。难道与国际接轨就非得把英语置于母语之上吗?试问,日本是如此?韩国是如此?法国是如此?不!每个自信,自尊,自强的名族绝不会!历史上,只是那些被破压,被奴役的名族才不得不如此啊!君不知,要消灭一个民族最可恶的方法就是消灭这个民族的母语?君不知,日本抢占了台湾岛时,就是实行推行日语,消灭本地母语的毒汁吗?那些唱着中文歌,却硬要夹着几句英语的三流歌手,那些说着汉语,却不是冒出几句英文的所谓的精英,反而令人浑身不自在。我认为,我们的汉语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其音,形,义的结合简直到了完美的地步。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的文字有这样的神奇?重视英语无可厚非,但决不能将其与母语等量齐观,更不能本末倒置,将其凌驾于母语之上。珍惜吧!用同种角度,同样的思想去想想:小至韩麦尔先生,大到整个法国人将要失去母语的那份悲痛与无奈吧!难道我们要让“母语尴尬”再次在有着五千年明史的中国重演时,才会珍惜吗? 
在激昂的国歌声中,我们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最深厚赤诚的爱国情怀。而汉字,如同黑眼睛黄皮肤,使中华民族的徽记和象征,爱国就应从爱汉字做起。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被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五千多年来,汉字是上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下至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重要载体,它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基石,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记载,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唐诗宋词,最终都将湮灭无迹。在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一度辉煌,最终却难逃消亡的命运,只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仍历久弥新,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深入民族血液的汉字所固有的强大向心力是重要因素之一。多少次想大声喊出:中国汉字,我为你自豪,我为你骄傲! 然而,曾几何时,我们开始忽略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对汉字的滥用和扭曲,现在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社会现象:街头书刊错别字连天,店铺匾额繁体字泛滥,电视广告里成语面目全非······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慢慢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最近《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几档节目更是引起了热烈反响,在这些节目的高收视率背后是国人汉字手写能力普遍下降的严峻事实。我们应当承认,如今的各种高科技设备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键盘上“敲字如飞”往往代替了以往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性地使用电脑、手机,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明显下降,“提笔忘字”更是发展为普遍现象,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的诱惑之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的结果便是能打字的决不写,及至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对汉字的记忆竟已经如此模糊不堪,记不清具体的部首和结构,写起字来“缺胳膊少腿”,由于长时间没有动笔写字,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由此看来,随着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汉语言文化的规范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汉字这一千百年来的传统艺术却在电子网络普及的这个时代陷入尴尬境地,而这般境地怎能完全归因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这只是推脱我们的责任罢了,只是推脱我们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罢了。如何看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发扬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迷失的文明。 有人说,有一些传统汉字、传统词汇早已跟不上时代,用起来不方便且麻烦。这点确也无可否认,传承汉字文化,并不是代表着非要一尘不变,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坚持前人的部分优良传统,又要顺应时代和社会的潮流,不拒绝发展,不闭门造车,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与时俱进。 我认为,在中小学校园中普及书法教育,是一项解决汉字危机的有效手段。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形式,是炎黄子孙独创的表现艺术,它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首先,这无疑为汉字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书法会提高人们对书写汉字的兴趣,加强人们对汉字笔画没的感知。书法是古老的中华文化集中的表现形式,能够从小培养孩子爱国的情操。 再者,我觉得在社区和社会上宣传汉字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电视媒体方面多举办一些诸如《汉字听写大会》等比赛,还可以通过广泛开展汉字讲座、书法作品展览等活动,促使社会上有更多的人重新重视汉字,热爱汉字。 如果说中华文明史的建构,需要无数古人不懈的探索,那么如今汉字汉语的规范,更需要举国人们的不断努力。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怎可以用游戏的心态随意对待书写的错误和不规范,我们应当敬重汉字,继承这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使其得到进步和质的飞升,用汉字,续写新的华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