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c453645620
艺有雅俗之分,人有雅俗之别。勿执于雅,莫甘于俗,两相忘却,是真境界。雅,人人想有,个个求之,但想者、求者却每每雅不起来,反而,越想越求 越俗不可耐。即使打肿脸充胖子,王八披绫罗,乌鸦学喜鹊,但骨子里的那份俗气,在厅前堂里照样会流淌出来。装出来的雅,就像外着名贵西装,里穿“梆梆”棉袄,打一条大红或大绿领带,脚蹬名牌皮鞋,裤腿挽在膝盖的暴发户一样,严肃的滑稽,正经的荒诞。任你笑痛腹背,我自故作深沉。如此之雅还不如顺其本性的俗。俗,人人远之,个个避之。真俗者,无论怎样远之、避之都无法一时之间超凡脱俗,脱胎换骨。就是涂脂抹粉,割眼袋,拉双眼皮,费尽心机装嫩、扮酷,也无法掩盖皮糙肉粗、瘦骨嶙峋的俗态。今天,自认其俗者少,但假道学、伪君子,真俗人却很多。我辈皆凡夫俗子,睡,一张床,食,一碗粥,不求圣不求贤,只为活得舒心惬意,自然洒脱。所以,该雅就雅,该俗就俗。总之,是泥坯子不会变成“洋瓷”,是狗尾巴草也不会变成苍松翠柏,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凡夫俗子也并非全是下九流,即为下九流,率真的本性偶尔也会透出些“雅气”,这股本性自然表现出来的“雅气”,着实会使自认为雅士者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尔后又不屑一顾,一如既往地从门缝和锁眼中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古代的列子说:高雅的音乐俗世小人不能够欣赏,对于“折杨皇夸”这类的庸俗乐曲,一听就会哈哈大笑。这就是说高明言论难以被大众所接受,至道之言,隐晦而不明显,流言俗语却通行于世。有两人受迷惑就会停滞不前,则无法达到目的。当今天下人都受迷惑,我虽有向往,怎么可以达到呢!明知不能达到目的还要这样去实行,这也是迷惑,所以还不如赶快放弃,不再打它的主意。不再打它的主意,还跟谁一起去忧愁呢?丑陋之人在半夜生了孩子,连忙要点灯照看一番,唯恐孩子像自己。这里介绍了小人听到雅乐与俗乐的不同的表现。孟子对乐正子说:“你随从子敖来到齐国,专门是为了吃喝吧。我意想不到你研习古代圣人的学说竟是为了吃喝。”由此可见,乐正子太庸俗了。这里说了乐正子庸俗的原因。一个人立身于世,难以免除世俗的污染。怎么办?爱好高雅,其实就是一种修炼。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作装潢。”他还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说“知识使人高雅”呢?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到你知书达礼,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交往目的。在现实生活中,雅与俗是一对矛盾。在很多时候雅士瞧不起俗子,而有些俗子却力图向雅士靠过去,以求沾得一份雅气,成仙成佛。这也算是善于划分人类等级层次,擅长争短论长,喜欢装潢做秀的雅士和俗子的一大特色,也是独一份的。雅士自认为是上九流,读圣贤书,书锦绣文,文能载道,道可指点江山。因此,雅士在那些想靠过去的俗子眼中,非圣即贤。雅士的一个眼神,在某些俗子看来就是霞光万道,一口气就是大江长河,真是将雅士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岂知他们在那些雅士们的眼里,均是胸无点墨,整日瞎奔波,不可和其谈经论道,是上不了席桌的土豆黄花菜。但是,雅者有时离不开俗者,某些俗者却以雅者为人生努力的方向,奋斗的目标。雅者需要俗者的恭维和抬举,以此满足自己那俗气十足的虚荣心。雅者讨厌俗者,所以雅者总是和他的同行愿意挤在一起。不幸的是雅行之中有真雅也有假雅,更有小雅和大雅。所有雅者同聚一堂之时,也是我们这些俗子静坐壁上观,看热闹之时。聪明点的假雅见到真雅后,装傻充聋,一语不发,便可在雅堂占得一个座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假雅,硬要在雅堂耍猴戏,卖鼠药,便会惹得真雅,大、小雅鼓声同鸣,万箭齐发,将他扫地出门,还要吐上几口浓痰,以表雅之高者,是尔等混迹之所的恨意。假雅被扫出门后,大小雅便开始大斗其法。谁都想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不一会便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可惜的是他们总是非学术的争论、学问的探讨,而是你能彩练舞九天,我就能下海缚苍龙,人人是楚霸王,个个是汉刘邦,都只为那丁点儿虚荣心,搞得狗咬狗两嘴毛,既热闹又可笑。这也是雅者的通病,也是雅行的毛病,古有之,只不过今天则更甚。受了委屈的雅士,在郁郁寡欢之时,就会想起平日里一心想靠过来的俗子,甚至刚出雅堂,便折入俗室,以求得到一些慰藉,达到一点平衡。来到俗室操一口京片儿,说一嘴孔孟之道,着实让一某些俗子的俗室蓬荜生辉,让他深感佛光普照。于是,如此俗子听着、捧着、学着,唯恐学之不像。看着昔日里一心想靠过去、今日受伤雅士的举手投足之雅气,听着其非凡之谈吐,似乎看到了嫦娥妹妹、宋玉哥哥,喜在脸上,乐在心里,便努力仿效,哪怕是东施效颦,也要捶胸蹙眉做痛苦状浣它几匹纱。更何况什么东施、西施关他屁事。就这样,如此俗子就显得一脸深沉,莫测高深。其实,充其量也只是一个不俗不雅的“二转子”,久而久之就成为“暴发户”,自我感觉良好起来,也就开始雅上他几把。大雅有之,只不过如古井无波,面对喧嚣尘世,坚守一方净土,甘泉自流。大俗有之,只不过如璞玉未凿,身处滚滚红尘,任你“天风吹我不能立”,心头自有一盏明灯照,日暖生烟,星夜生辉,淳朴率真。其实,雅俗之别只是学识、修养不同所表现的气质有所不同而已。但好事者总是以自认为的雅和俗,对我辈凡夫俗子划圈子、分层次,说高深、道荣辱,搞得我辈缺乏定力、心浮气躁者,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搞出好多笑话,还要转过身去甜甜地说声“谢谢”。 
我亲手帮你写了一篇:花了一个小时。辛苦啊。 雅与俗 在我看来,融雅入俗,化俗为雅。才是至高境界。 文化太雅,只有那么一小部分文人学士才能看懂,也就是说,大多数平民百姓是看不懂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学术专家,深奥的道理一看就懂。但是民族精神的弘扬取决于全国民众的精神生活,民族的进步则取决于全国民众素养的进步,不将雅化俗,恐怕难以使人民大众精神生活、素养提高。正因为过于高雅的文化难以被大众接受,长此以往,也许雅文化便会成为珍品,藏在博物馆里供少数文人墨客作为谈资,或者慢慢消亡。高雅的文化不能被广泛传颂是民族一大悲事。 所以,雅文化需要变得通俗一点。 而文化过俗亦是不幸之事。“超女”李宇春纵然被中国三分之一的人口暂时接受,可另外的三分之二抱怎样的想法呢?没有内涵的人无法被人真正地、永久地接受,就如一个妙龄美人大家见了都会说漂亮,但如缺少内涵终将难以被“高人”接受。 所以,俗文化需要变得高雅一点。 我们要使雅文化在百姓之中流传而不失其雅,必然要走雅俗结合的道路。 《红楼梦》被拍成电视剧后,依然不失其典雅本质,而且被男女老少所喜爱,既充实、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使《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能在平民中流传,岂不乐哉!易中天的《品三国》等一系列丛书都将雅化俗,迅速走红是必然的。 我不认为易中天是在炒作自己,作为一名教授兼作家,我想他主要是不想让雅文化不能被平民接受、传诵。文化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人,可如果文化被锁在柜子里束之高阁,那就不如让雅文化变得通俗一点,让关在笼中的猴子回花果山当大王,这样俗文化便会在平民中流传,这样才能不失雅文化之作用。 所以,我认为易中天这种作法是正确的,我提倡文人由浅入深,能将俗雅相结合,灵活变通,达到“与人乐乐”这种真正高雅的境界。
去“收阳岗”观林听泉。“收阳岗”,通俗点讲,就是“西边的土堆”,是我家乡的一个地方。“谛听”,也就是去“听听”,至于“清泉石上流”,中“道道水沟划过砖石”是也。这是我非常喜欢做的一件事。土坡上芳草连绵,或者说杂草丛生,因无工业等等污染,倒也留了些自然野味。有一小片林,每逢春来夏至,倒也能郁郁郁葱葱。我喜欢倚坐在树下,静静地想入非非。树叶常帮我筛选了最清澈的阳光,洒在红娘荫里斑斑点点,如繁星闪烁的天幕贴在了小土堆的表面,而我似乎就坠入了这梦幻般的意境。想象能将这眼面前小小的林子放大到无限。一点点小小的景致常让我想起文人雅客们辞章里的诗情画意。风扫过,有时会念起:“杨柳岸晓风残月”,蝉躁动,会想起“蝉躁森愈静,鸟鸣山更幽“,秋雨抚摸过,常记起”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有时坐晚了,林子很静,倒是”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了。经诗人们这么一点缀,这小小之林,配上这小小之丘,倒也是高雅之物了。但条条水沟确实难以称之为高雅,这现实也太真实了,让人眼瞅着就是难以将它诗化。就那么几道浅浅的水沟,估计也是雨水冲出来的。沟里零碎地散布着些砖块和石砾,都是前时黄河泛滥留下来的。如此,也目不忍视了,只好用耳来听。为了感受其效果,我特地在在一个雨天,打着伞,来倾听草丛中隐约传来的天籁。雨落在软绵绵的纤草中倒也无声,耳朵就能专注于那“泉”声了。诗风磊雅中,难寻描绘它的字眼,那就只好从寻常生活中探寻“声”的影子。“河”床起伏,“山泉”涓涓淙淙,如孩子银铃般的笑语,断断续续,似有似无,欲近又远。仿佛偎依在大人膝下的女孩,大人每欲伸手将之揽前,女孩就调皮地逃开。等那大人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又调皮地跑回来,甩下一串笑声。那笑声,那笑颜,流过心田,仿佛一股春风送暖……林自成高格,水流入凡间;林以雅,水从俗;雅中情趣,俗中情味,雅俗共赏,趣味无穷……呵呵,好一个“收阳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