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1

mdl130804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生态文明建设议论文1000字内容高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veAsurna

已采纳
生态文明从我做起“12”植树节刚至,我们公司就组织了全厂上百名职工在渭河滩义务植树。每当我们亲手栽下一棵树、浇灌一株苗,我们就会发现:“绿色,让世界充满生机”。只有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家园才能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春常驻。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一种口号,它是一种观念,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同时也是一种实践,需要全社会人人共同参与。有这样一组数据告诉我们,绿化植树与生态文明紧密相联:在25℃和常压下,电脑开启10600小时、飞机飞行3200公里、越野车行驶2160公里、中型小轿车行驶3040公里分别排放1吨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就能吸收83吨二氧化碳。由此可见,在应对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今天,植树造林不仅是全体绿化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也是整个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 全民义务植树是我们践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近几年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为我们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吹来了科学、和谐的春风,神州大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春潮澎湃,可持续发展的春色盎然,植树节将不仅给这个春天播洒绿色,更将播种文明。 植树节,我们呼唤:“生态文明从我做起”。让我们播撒一点绿色,收获一片希望。

生态文明建设议论文1000字内容高中

157 评论(12)

happy_cola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当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他们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两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自然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则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社会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主张的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以实践的劳动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是以人的生产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中的先进思想,以及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思想渊源主要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同样也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多种挑战,虽然科技的进步,已经延缓和解决了个别问题,但是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可谓困难重重。   (一)国内生态环境的现状   当今,国内的生态环境也趋于恶化。据统计,国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和沙漠化严重;草原退化开始加剧;森林资源大幅度锐减,特别是树木的砍伐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树木的生长周期;还有就是近年来,全国多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这些都是生态失衡所引起的问题。对于这样一场自然灾难,其实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大力推行和执行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纵观当今人类所处的大环境,面临着不断恶化的危险,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基础发出挑战,这就迫使人们不得不去研究如何解决当今生态平衡等问题。从国内生态环境的现状不难看出,我们同样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生态失衡问题,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祈、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其实马克思所强调的生态自然观正是人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发展的理念,它和我国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也共同成为“建设魅力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思想基础。这也促使大力推进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已刻不容缓。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同时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让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人类必须在发展生产、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更加合理、科学地对待自然和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世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旧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扬弃与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走了一条片面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着人类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科学技术;然而人类的快速发展,却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越来越严重,从而引发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生态问题,使“人类好像在一夜之间突然发现自己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量危机:人口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这场全球性危机程度之深、克服之难,对迄今为止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若干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主要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将更稳定的推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完善和发展,人类逐渐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确定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永续的共同奋斗目标。   (二)为人类生态问题的解决明确了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从事改造自然的活动,必然影响、制约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享受着科技带来的进步,却没有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制约和影响,特别是没能正确估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人类才意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它不仅仅是自然本身的问题,更是人类社会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生态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问题,解决人与社会的异化现象,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疏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变革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两个和解”,他们强调“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在中国,尽管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等原因,仍然存在人口增加、能源紧缺、耕地减少,植被破坏、气候变暖、水系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但是我们在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启示和指引下,有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就是要从根本上实现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并最终彻底解决中国乃至全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保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也为人类社会探索出一条不断发展和得以永续的道路。
20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