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19

chenorange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司马懿论文三千字以上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engjk

已采纳
诸葛的天分不如司马,葛亮未出道前是个半隐士,而司马从小生长于权贵之家,自然耳濡目染,且其人天赋秉义,从他装病骗过cc可以看出他的阴狠,演义那神话葛亮了

司马懿论文三千字以上

218 评论(13)

dzbjet

诸葛亮在三国中被神化,是一个内政人才司马懿能屈能伸,文韬武略二人伯仲之间
159 评论(9)

王宏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聪明 狡猾 善于分析 赤壁之战反映了他的能言,冷静,祁山之战表明了他的机智,执着,忠心 一、不贪权势他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不弄权也不为权所努役。以他的才能智慧和崇高威望,拿掉昏聩无能缺德无才的阿斗,自己称王称帝,可以说上合天理,下顺民心。但是,他对后主坚持执君臣之礼,决不摆相父架子。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是以礼规劝、得后主同意才进行的。 二、不谋私利他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在《诫子书》中,他提出了自己严格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他择妇摆脱了郎才女貌的陋习,选择了黄承彦的丑女。黄承彦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关于这桩婚事和黄氏的才美,《三国演义》在描述诸葛瞻战死绵竹时曾有简要的介绍,其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位丑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三、严于律己 街亭之役,马谡违节,造成败局,但他主动承担责任:“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他几次发布鼓励将士直言极谏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过失和缺漏。在他执政期间,如果出现失误,他都决不委过他人,而自省自律。来敏、李严等人罪责虽然深重,但他都引咎自责,检讨自己的失损。 四、知人善任他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何祗原为蜀郡太守杨洪手下的一个书佐小吏,杨洪亦是犍为郡太守李严之功曹小吏,何、杨都先后被诸葛亮擢为太守与李严同列。因此事他被誉为“是以西士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也。”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琬、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宓、董允等,这次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他心胸开阔,容人容物的雅量,摆脱个人好恶从事业出发选人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受过诸葛亮严厉处罚被削职为民的廖立、李严听到诸葛亮病故的消息,竟痛哭失声,他们被罢黜官职,不但不怨恨反而寄予希望,对他的死十分悲伤。这说明诸葛亮用人多么公正。 五、谦恭待人若把诸葛亮同当时的孔融、祢衡等人相比,显然后者的声望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和才智过人的周瑜、鲁肃、司马懿相比也略高一筹。与他同齐名的庞统相比,更能看出二人高下。虽然,水镜先生说:“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说的重点仍在诸葛亮。诸葛亮高于庞统之处,不单在智谋才华,更重要的还在于品德胸怀。庞统心怀私念,妒忌孔明,骄兵轻放,急于求成,铸成大错,终身抱憾。诸葛亮无私无畏,谦虚谨慎,深思熟虑,卓识远见,善于博采众长,融化于胆识之中。他多次表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在《与杜微书》中说:“猥以空虚,统领贵州,德薄任重,惨惨忧虑。”在《又教与军师名史与参军掾属》中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功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以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子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诸葛亮不仅自谦,而且以深受教益的事例说明愿得别人诲教之诚心。平定南中,他采纳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言,并作为命令颁布全军,强调南征,不能单靠武力镇压,还要靠智胜和从思想上瓦解叛军,从而制定了对少数民族部落实行和抚政策。 六、治蜀有方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孔明治蜀刑法颇严,他与法正等人制定法典《蜀科》,还拟出,《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科条。 孔明促进了蜀地农业的发展。他很重视都江堰水利工程,创设“堰官”专职管理,采用以农养战、耕战结合的政策,解决军粮问题。诸葛亮对手工业也非常关注,恢复盐铁专营,并亲到现场视察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况。并于城内设置“锦官”,专门管理。后世称成都为“锦官城”,即源此。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由于诸葛亮不仅是从征战的角度推动生产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稳定人民生活着眼制定政策发展生产的,其结果蜀地是“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一片繁荣安定景象。 七、勤政为民诸葛亮是位知其不可为之的英雄。他相信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在《隆中对》中即提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种信念贯穿于诸葛亮的一生,他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事必躬亲,受命以后,夙夜忧虑,振兴蜀汉,统一中国。 八、高风亮节 诸葛亮不居功自傲,不追求过分的名位与特权。李严为曾怂恿诸葛亮加九锡,加爵称王。诸葛亮不为所动,严词拒绝:“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庭,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其高风亮节,堪称典范。国家兴衰高于个人荣辱,志高品洁,不为权欲所惑,不为名利所累,超凡脱俗。其忠心不二,效死知己,人格之崇高,品德之纯正,堪称历代忠臣良吏之典范。 综上所述,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殚精竭虑,辅佐刘备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跨荆、益”,“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抗拒曹操”的治国方略。他儒法并用,以法治国,执法必严,赏罚分明;他重用人才,任人以贤;他审时度势,不断的调整内政外交政策,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他重视农业生活,打击豪强,安抚流亡,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他亲率大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革新武器装备,全力北伐。充满智慧的他,发明了现代人为之惊讶的孔明灯和木牛流马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智慧,他也成为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是宝贵的财富,成为振兴中华民族不竭的动力源泉之一。
94 评论(11)

Zidone

《司马懿的“隐士”情结》 建安六年(201年)冬,“司空”曹操给22岁的司马懿下达了辟书(任命书)。司马懿借口患“风痹”半身不遂而蒙混过去。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晋升”丞相,再次辟司马懿为幕僚。也许事后曹操对司马懿七年前的表演有所耳闻,这次曹操一面公开送辟书,一面派员秘密前往探查。司马懿故技重演,再次高卧不起。然而,大雨骤降,仓猝中,他竟忘了自己是个不能自理的风痹病人,跳下床来奔向正在晾晒的书籍。这一幕恰巧被正在门外大树下避雨的便衣官吏目睹。曹操对司马懿的阳奉阴违十分恼火,决定再下辟书,并命令执行者:司马懿若再敢耍花招,立予逮捕。 众所周知,在曹魏政治史上,司马懿是个野心勃勃的夺权高手。而他在青年时代为了逃避仕途竟险些入狱,岂不令人费解? 从司马懿的家庭背景看,似乎不存在与曹操对立的因素。其父司马防早在熹平三年(174年)任尚书右丞时,便推荐了二十岁的“孝廉”曹操为洛阳北部尉,给了这位宦官子弟公开与宦官专权划清界限的机会——用五色棒击毙了一批横行京城的豪强,其中包括皇帝亲信宦官蹇硕的叔父。曹操对司马防的荐举一直怀着感激之情。四十二年后的建安二十一年五月,曹操为魏王后,专门将司马防请到邺都叙旧。酒酣耳热之际,曹操踌躇满志,故意问:“孤今日可复作尉否?”司马防的回答亦不失尊严:“昔举大王时,适可作尉耳。”曹操开怀大笑。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自建安元年起便应辟为曹操掾属,后来官至兖州刺史,是建安时期曹操集团的重要人物之一。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加入曹操政治集团,似乎顺理成章,但事实并非如此。《晋书·宣帝纪》以儒家的忠君思想予以解释:“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 的确,司马懿少年时代受过传统的儒家教育。长兄司马朗学术早熟,十二岁时便通过了国家的经学考试,成为正式的朝廷命官郎中。他深厚的经学根柢,对司马懿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初平元年,司马防被迫随董卓迁都长安,年仅十九岁的司马朗率全家逃离洛阳,辗转于故乡河内温县与黎阳之间,与父亲中断联系达七年之久,独立担负起抚育诸弟的责任。司马氏兄弟在长兄的教育下,在流亡中完成了儒家文化启蒙,“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建安初年,曹操面对周围强大的割据势力,对汉献帝的“朝廷”采取以拉拢为主的方针,重建朝仪,恢复了各种制度,并大规模地征天下名士到朝任职。出于共同需要,曹操集团与以汉献帝为旗帜的汉末名士这两种政治力量,在建安初期一度尚能和平共处,直到建安五年,双方的摩擦与冲突才趋于明朗化。 司马防追随汉献帝多年,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自然倾向献帝一派,这对其家人必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司马懿本人还没有从曹操集团得到实际利益时,儒家的正统观念、父辈的立场与青年人的“正义感”,使其一度同情汉王朝的悲惨命运。司马懿对父亲惟命是从,其拒辟行为显然不可能违背父意,恰恰是得到长辈的支持才对。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两次征辟司马懿的前后,均发生了曹操集团打击献帝派的严重事件:其一,建安五年,国舅董承、长水校尉种辑等人推翻曹操的未遂政变遭到了严厉镇压。其二,曹操于建安十三年杀了汉末名士领袖孔融。这也应是导致司马懿坚卧不起的时代背景。 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青年时期司马懿有明显的避世倾向。据《高士传》记载,司马懿二十多岁时,曾与大隐士胡昭关系密切。然而,虽有做隐士的志向却奈何不了曹操的严刑峻法,最后只得就范。建安十三年夏秋之际,赤壁之战前夕,司马懿入丞相府,融入了建安名士群体。建安时期,曹操丞相府不仅是政治军事中心,而且是名法思潮的策源地。经过在丞相府长达十二年的熏陶磨炼,司马懿的政治立场与信仰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汉王朝的同情者转变为汉魏禅让的主要策划者,率直的青年儒生终于变成了“性深阻有若城府”的干练冷酷的名法派中年官僚,逐渐把儒学的“忠、信、仁、义”置诸脑后了。
148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