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vc
孟母三迁就是很典型的素材。 
如何看待现代教育 当前,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出现了不少极不和谐的现象,特别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激烈冲突更成了让专家头痛、让学校难堪、让家长困惑的难解之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信息社会带来的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使竞争意识强烈渗透进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灵,从而导致人们心理失衡,并过早地将负担转成期望落到孩子身上,使学生负担越发沉重、苦不堪言;另一方面,教育体制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又形成呼吁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声不绝于耳、“创新改革”措施层出不穷,但收效并不明显、甚或将减负变成“应付”的困难局面。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母体”,承担着启蒙、补充、减压、调整等重要功能,学生家长作为“母体”中的主体,该如何转变思想观念、改进方式方法、从容面对挑战呢?笔者认为,应着重解决四个问题: 一要正确认识我国基础教育的形势,解决好信心问题 大家知道,美国的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但论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看法则有着较大的分歧。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相比,人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而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学少悟多”。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许学生用计算器。然而在美国,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美国人认为,计算器既然算得又快又准,我们又何必劳神费力地用脑算呢,人脑完全可以省下来去做机器做不了的事。我国教育的“基础”是指,大脑在独立于计算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储备知识,尽可能快地提取知识,因而中国学生的大脑在这两方面是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显然,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美国的教育则更胜一筹,但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有鉴于此,当前,在美国的教育界也开始强调抓基础,正在向东方国家学习,2001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布什政府提交的一个教育法案,专门拨款265亿美元加强美国的基础教育,诸如规范课程、强化考试、严格评价等,不少是学习中国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作为学生家长,应当看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体形式,就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一样,其本身并无不可调和的矛盾,我国基础教育本身也有很好的传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中小学应试教育弊端的根源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是现存教育体制的束缚,因此不应该怀疑我们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上取得的成就,而应该辩证地看待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配合、支持教育改革的信心。 二要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解决好认识问题 当教育的首要任务变成纯粹的知识训练与积累时,学生在心理、人格、道德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正如《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所说的观点:虽然一个人的素质与他的知识密切相关,但是,一个人素质的高低绝不等于知识的多寡。除了知识以外,一个人的素质更多地体现于他的心理平衡能力、人格独立性、道德健全性和创造能力等等。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尽管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推广进中举步维艰,甚至收效甚微,排除社会和学校的原因,家长在认识上的锢步自封、不思突破,也是重要原因。其问题产生的根本,除了教育观的不同,在对人的认识上也存在严重禁锢,应当引起反思。归纳为一句话,就是没有把孩子作为生命的平等个体,忽视了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培养。根据研究,孩子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有一个心理发展问题,孩子小时候并不认为有些问题很重要,不会想考不上大学会怎样,孩子的天性是玩、娱乐、游戏。美国的大教育家约翰·杜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教育史上提出了一个被喻为哥白尼式“革命”的教育理论,即把教育中心来了一个转变,把原来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社会、经验为中心,这是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大转变。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孩子的态度是家长式的,把孩子看作附属物,也经常将孩子教育上的成败归因于家长,所谓的“子不教,父之过”,甚至一些家长把自己一生未实现的愿望和理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在生活上倍受压抑。有些家庭只要孩子学习好,就可以满足他一切要求,而不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或全面发展,或个性鲜明。所以说,解决好认识问题并不是一句空话,它需要家长为此作出不懈努力。 三要努力找准成才方向,解决好目标问题 人类已经进入充满挑战的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如何把今天的少年儿童培养成跨世纪的人才,是目前广大家长十分关注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人口多,高等教育还不普及,能给一个人的机会的确不多,作为老师、家长和孩子,升学对学生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这是由中国的经济现状决定的,似乎无可厚非的。但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每一位家长都要经常问一问,你自己变了吗?对孩子的期望合理吗?新世纪也是人类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知识的产生和孩子们接受知识的方式途径正发生着变化,家庭教育必然要在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家长已不再是子女心目中唯一的权威和偶像。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不可能再以培养子女学会更多的知识为唯一的目标。另外,今天的社会开放,变化迅速,每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的智力高低,还要取决于他能否很好地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否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所以智力水平和人格力量便构成了今天少年儿童能否成才的两个主要支柱。可现实是,我们许多孩子所能接触到的家庭教育,很多与今天的时代大相径庭。一些家庭无视社会的变化,仍一味让子女追求分数和书本知识,过度保护代替孩子的自我实践,这种不健全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不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的。所以,家庭教育的目标应该多样化,可供孩子的选择也应该多样化。 四要合理分配精力财力,解决好方法问题 目前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大多数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有的过于娇宠、放任自流;有的专制命令、不尊重孩子,等等。许多父母对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并不满意,他们深知自己的“棍棒出孝子”和“宠爱娇惯”等家教之道是不可取的,但是,无奈自己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尤其当子女们的眼界开阔、知识丰富了之后,与家长的关系更加紧张,不少家长们深感家教无从下手,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屡见不鲜。就家庭教育自身而言,需要有新观念、新思想、新视野、新方法;而对每一个家长来说,首要选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适应孩子的进步与需求,在努力方向上,要不断把家庭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是要加强爱心教育,有爱心的人,才是祖国、家庭需要的人;二是要加强责任心教育,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才能自立于社会并以诚待人;三是加强耐心教育,培养孩子坚韧的品格,能经受住困难的考验;四是加强慧心教育,多掌握成才的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摘要 中国的教育现状,有一个很令人费解的现象:几乎全社会的人都知道现行的教育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服从于他,就像明知前面有一个坑,但还是心甘情愿的往里跳。人们明明知道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业。然而在残酷的“唯学历论”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涌向大学,被那一纸文凭绑架着匍匐前进。中国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考试问题上如此清醒而无奈地纠结着,毫无反抗地行走于生活的悖论中。关键词高考、大学、教育、反思正文 二十一世纪悄然翻开行的篇章,中国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党高瞻远瞩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早在1977年9月,邓小平刚刚复出就深谋远虑地把教育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国全党人民面前,语重心长地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1 到1985年5月,又提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生力军”。2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政治,明天的经济。可以这么说,教育乃立国之本。因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投入到国民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去,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在21世纪这个号称信息,知识的时代,不重视教育民族只能等待的淘汰的命运。然而今天的中国,高考已经俨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仪式,每年的高考新闻总是饶有趣味地制造着新的舆论场。家长孔庙烧香祈求孩子高分,高三女生喊楼“邀睡”减压,衡水二中“高考誓师大会”激情上演,为让迟到女儿进场考试母亲甘愿下跪……在现实环境下,这些新闻迫使人们去反思些什么,但似乎又有其合理的一部分,因为高考为大,一切逻辑为高考让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3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4 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依然是绝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必经之路。高考创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特殊情景,因为那里安放着难以抹去的故事和细节,而且浓缩了“中国式奋斗”的全部精髓和灵魂。 十年磨一剑,只为在这个六月“一考定乾坤”。在由“竞争”二字所诠释的逻辑体系中,高考是举起生命重托的最佳路径,“黑色六月”成为一种恒定而牢固的社会现象。竞争,不单单是高三学生的血酬定律,更是被早早地推向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由高考卷起的这场竞争注定是深远的,是彻底的,是社会性的。它悄无声息地接管了应试教育的全部逻辑,所有关于素质教育的美丽愿景被狠狠地打入冷宫,动弹不得。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文化那里,从科举开始,读书更像是一场精心布局的政治安排,而考试是一个人改变命运必须经历的一种仪式性的“程序”。“官本位”、“知识贵族”、“学而优则仕”隐隐地揭示了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文化心理一直延续至今,高考被有意无意地赋予了类似的社会功能。从1999年开始,扩招政策圆了更多学生的大学梦,然而在教育振兴、拉动内需、维护稳定、阶层流动等话语编织的复杂逻辑中,大学生面临着极大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击溃了人们对高考的美丽想象,以致无法接受“北大毕业生卖猪肉”这样的事实,知识与命运被迫脱离了对方的解释逻辑。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以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5曾经饱含希望的汗水,偏偏埋葬了世人的期许和信心。如果说“高考之门”还相对公平的话,“社会阶层世袭制”、“寒门难出贵子”、“父辈就业时代”等现象则剑指“工作之门”的是是非非。 高考,这个曾经承载着教育良心的选拔方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一个极为纠结的符号表象,最终失去了它原本强大的象征交换功能。在为人诟病的“工作之门”面前,扩招某种程度上给了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工作机会。他们轻松地越过高考,而后凭借发达的人脉关系挤占了原本属于优秀孩子的工作岗位。“高考之门”这道关卡在托起“中国式奋斗”的集体期许下步履蹒跚。在极具幻灭感的“工作之门”面前,“高考之门”并没有被历史性地架空,这条路上依旧“人满为患”。这不能不提到我们时代普遍浮躁的“唯学历论”用人机制。如今,保姆、服务员等工作几乎清一色地转向大学生学历。当“人才贬值”成为事实,学历将能力逼向了死角,这进一步激活了大学文凭的“市场需求”。其结果是,有些民办大学、独立院校堂而皇之地兜售文凭,艺术类招生更是遍地开花,艺术热仅仅因为艺术专业“好考”。诸如此类的“泡沫教育”已经泛滥成灾,间接地稀释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 “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或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6 我现在就在大学中学习,说实话,当我亲身经历了大学之后,这与我心目中的那座圣洁的象牙塔真的相差很远。我仅仅是一个学生我没有资格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数三道四。在这里我就引用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的几句话来谈谈中国的大学教育吧: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他们计划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这位校长对中国大学教育的评论还有很多。当然这只是一些个人的观点,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为什么中国可以在那些国际奥数等比赛中获得一次次金牌,而十几亿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个学术上的最高荣誉呢?难道这就是中国教育? 另外中国的教育现状不仅仅存在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也是很值得人们去反思的。英语强制化的学习,小学时期创造思维的扼杀等。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学着所谓国际化的语言,却被韩国申请了中国的文化遗产,这也就是所谓的崇洋媚外吧。当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止这些,但以我的水平只能想到这些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难道高考真的就一无是处吗?否则为何国家还要持续三十多年实行高考制度呢?我想高考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首先,方便统一实施考试,招生,录取。管理教育的人省事,学校省事,大学也省事。至少大学不用费尽心思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选拔学生,全国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不管跟国外比怎么样,在国内大家都是一样的。 另外,高考还有一个优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可以说公平是很难做到的,几乎时间的一切纷争都源于不公平。而高考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不管那些作弊和暗箱操作,至少大家的起点一样,时间一样,机会平等。我想这一点也是高考能够实行至今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高考纵然有许多弊端,但在新的选拔制度出现之前,它恐怕还会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存在很长的时间。因为就目前中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它真的比其他的制度要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