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石油工业论文2000字开头的有哪些专著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3

zwyxcp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石油工业论文2000字开头的有哪些专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iangkp

已采纳
谢俊,张金亮 《剩余油描述与预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北京 张金亮,谢俊 《储层沉积相》(教材),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北京 张金亮、谢俊,《油田开发地质学》[M],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北京 2009, Xie Jun, Yu Jiangtao, Lin Peng,Meng N The Application of 3D Geological Modeling on below 7 oil group in Henan Shuanghe oilfield, 2009 Second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p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and Manegement(CCCM2009), IEEE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uncil,USA, 8, pp474-477【EI收录】 2009, Xie Jun, Lin Peng, Yu Jiangtao, Meng N The Model Building Study of Henan Shuanghe Oilfield Updip Area, 2009 Second ISECS International Collopuium on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Control,and Manegement (CCCM2009), IEEE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uncil,USA, 8, pp478-481【EI收录】 2009, Xie Jun, Meng Ningning, Yu Jiangtao, and Lin P The Research of Fine Geological Modeling for a Single Well in 7 Lower Unit of Shuanghe Oilfield, 2009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FITME2009), IEEE Computatioa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12, pp555-558【EI收录】 2009, Hui-zhen Liang, Jun Xie, Jiang-tao Yu, Ning-ning M The BP Network Study of the Time Series Overrolling Modek for F 2009 II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ervices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SME2009), IEEE Computatioanal Society, 7, pp307-310【EI收录】 2009,梁会珍,谢俊,张金亮 下二门油田中上层系剩余油成因及可动油定量分布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4(6) 2009, 武英利,谢俊 英吉苏凹陷盖层评价 《石油地质与工程》,23(3)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濮城油田沙二上1砂组末端扇沉积体系研究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30(2)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沉积模式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3(2)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等 濮城油田末端扇储层隔夹层成因及分布特征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8(4):653- 2008,谢俊,张金亮,刘宝珺 英吉苏凹陷天然气藏成岩演化模式及成藏机理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3(3) KYPAM和MO-4000聚合物性能对比特种油气藏,2008 15(1) 2008,李伟,谢俊,高晓辉 吐鲁番坳陷侏罗系泥岩超压特征及其对尤其成藏的控制 石油勘探与开发, 35(1)【EI收录】 2008,鲁明辉,谢俊,王金凯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1气顶油藏剩余油研究及方案调整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4) 2008,司学强,张金亮,谢俊 成岩圈闭对气藏的影响,天然气工业,28(6):27- 2008,Zhang Jinliang,Xie Jun, Research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Interlay and Insulating laye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2+3 layer of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West of the Pucheng O Petroleum Science ,V 5, N2,pp135-144【SCI收录】 2008, Jun Xie, Lin Peng, Huizhen Liang, and Minghui L The improved rapid convergence algorithm of the connecting rights in the BP network, 2008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odeling (KAM2008), IEEE Computatioa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12, pp819-822【EI收录】 2008, Jun Xie, Minghui Lu, Huizhen Liang, and Peng L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p Network Tracking Model for Forecasting Oil Well Yield, 2008 IEEE Pacific-Asi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PACIIA2008), IEEE Computatioa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12, pp18-22【EI收录】 2007, Xie Jun, Zhang W Discussion on Particularities of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in Later Development of R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8,V18【SCI收录】 2007,Si Xueqiang, Xie Jun, Zhang J The Mechanism of Secondary Pore of the Beach-Bar Sandstones and Prediction of Favorable Region in the Upper Es4 of the Palaeogene,Boxing 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8,V18【SCI收录】 2007,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适于高温高盐油藏的聚合物性能指标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37(2) 2007,谢俊,王金凯,刘法平 胜坨油田聚合物驱转后续水驱技术对策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2) 2007,谢俊,刘法平 用于提高油田采收率的聚合物降解与防护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5) 2007,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等 胜坨油田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复杂油气田,16(3) 2007,孙绪宝,谢俊 基于频域方法混叠信噪比的研究 电波科学学报,22(增刊) 2006,王金凯,谢俊 油层韵律特性对驱油效果以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增刊) 2005,苏维,谢俊 法哈牛油田法21断块剩余油分布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4) 2005,谢俊 我国海上油田强化采油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研究 我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高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中国北京 2005,张金亮,谢俊 我国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技术与预测方法 我国近海油气勘探开发高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中国北京 2005,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渤海稠油油藏开采技术对策研究 中国深水油气开发工程高技术论坛,中国上海 2005,张金亮,谢俊 我国海上油田强化采油配套技术研究 中国深水油气开发工程高技术论坛,中国上海 2005,张金亮,谢俊,梁会珍 我国海洋石油剩余油描述技术研究 中国深水油气开发工程高技术论坛,中国上海 2004,谢俊、张金亮 H31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1):108- 2004,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H26断块东二段水淹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河南石油,18(1):25- 2004,谢俊,武英利,梁会珍等 应用流动单元寻找油田有利挖潜区的新思路 西北地质, 37(4) 2004,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H31断块稠油油藏常规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全国矿井地质会议论文集,地质出版社,北京:357- 2004,刘宝珺,谢俊,张金亮 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西北地质, 37(4) 2003,谢俊,梁会珍 黄原胶作为油田驱替剂的性能研究 矿物岩石, 23(2)【EI收录】 2003,谢俊、张金亮 R11井山头油藏改建地下储气库方案设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3):413- 2003,谢俊、张金亮 PS剂驱油矿场先导性试验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3(1):095- 2003,谢俊 微积分法计算抽油井井底压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1) 2003,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法哈牛油田法21断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特种油气藏,10(增刊):53- 2003,谢俊、张金亮 法21断块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3):10- 2003,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法哈牛油田法21断块低效开采技术对策研究 复杂油气田,12(4) 2003,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H31断块稠油油藏常规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内蒙古石油化工,29(3):136- 2002,谢俊,张曙光,梁会珍 PS剂驱油提高采收率室内评价研究 矿物岩石,22(4)【EI收录】 2002,张曙光,谢俊 基于广义Копытов模型及乙型水驱曲线的综合预测法 矿物岩石, 22(4)【EI收录】 2002,谢俊,张金亮 黑液木质素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研究 《油藏地质与油藏表征》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陕西西安233- 2002,谢俊,张金亮 京11断块提高采收率方法筛选及室内实验研究 《油藏地质与油藏表征》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陕西西安:275- 2002,张金亮,谢俊等 法哈牛油田法21断块沙三段储层地质 《油藏地质与油藏表征》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陕西西安:139- 2002,张金亮,常象春,谢俊 外海河油田东营组储层地质特征 《油藏地质与油藏表征》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陕西西安:198- 2000,梁会珍,谢俊,李建召等 微生物采油技术在华北油田的应用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5(4)【EI收录】 1998,谢俊 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分布方法研究及应用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3(4) 1998,谢俊、吴行才、宋富霞等 华北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评价及潜力分布,华北油田勘探开发科技文选,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77- 1997,李论,谢俊,薛中天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油井产油量和产水量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2(1)

石油工业论文2000字开头的有哪些专著

290 评论(10)

Iamchong

1、《东营凹陷储集砂体与油气分布》,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年,合著,第一作者。2、《多样性潜山成因、成藏与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合著,第一作者。3、《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2003年,合著,第一作者。4、《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年,合著,第一作者。5、《塔里木盆地构造沉积与成藏》,地质出版社,2010年,合著,第一作者。6、《准噶尔盆地构造沉积与成藏》,地质出版社,2010年,合著,第一作者。7、《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聚集与富集论》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年,2012年再版,独著。 1、《渤海湾盆地油气化探异常模式研究》,矿产与地质1994年第2期,合著。2、《断陷盆地油气聚集模式及动力学特征》,石油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独著。3、《东营凹陷中央断裂背斜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年第4期,合著,第一作者。4、《富油断陷盆地油气环状分布与惠民凹陷勘探方向》,石油实验地质 2001年6月第2期,独著。5、《济阳成熟探区非构造油气藏深化勘探》,石油学报 2003年9月第5期,合著,第一作者。6、《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石油实验地质 2004年2月第1期,合著,第一作者。7、《断陷盆地多样性潜山成因及成藏研究》,石油学报 2004年5月第3期,合著,第一作者。8、《准噶尔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及运聚规律》,石油学报 2005年第2期,合著,第一作者。9、《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与大油气田勘探方向》,石油学报 2005年第6期,独著。10、《“山前油气富集”与大油气田勘探方向》,石油实验地质 2005年4月第2期,独著。11、《塔里木盆地“山前油气富集成藏”与大油气田勘探方向》,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5年12月第2期,独著。12、《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油气突破领域与勘探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年9月 第5期,独著。13、《通过类比分析中国油气资源前景》,世界石油工业 2012年10月,独著。14、《南美区油气分布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石油实验地质 2012年11月第6期,合著,第一作者。 国家级:(1)国家“八五”重点攻关专题《胜利探区非烃气成藏规律、勘探方法及应用研究》课题的研究,1993-1995年,副组长。(2)国家“十五” 重点攻关项目《济阳坳陷复杂隐蔽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及勘探目标优选》研究;KZD12001001,项目长。(3)国家“863”《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项目研究;KZD12002001,项目长。省部级:(1)中石化集团公司“九五”重点项目《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目标及配套技术研究》;KZD22000001,项目长。(2)中石化集团公司“十五”重点项目《中伊朗盆地卡山区块石油地质综合评价与勘探战略研究》;KZD22002004,项目长(3)中石化集团公司〈济阳坳陷缓坡带成藏模式及目标评价〉,P02004,项目长。(4)中石化集团公司〈济阳坳陷古潜山油气富集规律及勘探目标研究〉,P02003,项目长。(5)中石化集团公司〈胜利山东探区CO2资源勘探综合研究〉,P02066,项目长。(6)中石化集团公司〈微机群系统并行技术研究及应用〉,KT32001020,项目长。(7)中石化集团公司〈复杂地质体深度成像软件系统移植〉,KZD22002006(E01004),项目长。(8)中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项目《准噶尔新区大中型油气田成藏规律与评价技术》;KZD22000001,项目长。 国家级:1、《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勘探》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2、《多样性潜山成因、成藏与勘探》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省部级奖:1、《临南勘探项目》获1991年度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项目管理二等奖,第2完成人。2、《系统工程原理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获1993年度石油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成果二等奖,第6完成人。3、《综合气体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找矿应用研究---胜利油田综合化探找矿应用》获1997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4、《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获200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完成人。5、《我国特殊景观区油气综合化探技术研究与应用效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03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完成人。6、《东营凹陷成藏组合体理论研究》获2004年度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7、《滩浅海地区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获2006年度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8、《准噶尔盆地深洼区隐蔽油气藏研究》获2005年度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第1完成人9、《准噶尔叠合压性盆地层序二元结构模式与隐蔽油气藏勘探》获2006年度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第1完成人。其他荣誉:2002年获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黄汲清科学技术奖200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4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工程国家级人选
174 评论(15)

yj656690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在时代、盆地类型、岩性和沉积环境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在地质时代上,从中元古代到新生代(泥盆系除外)均有烃源岩分布,最重要的是在中、新生代在盆地类型上,有中、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古生代早期的克拉通盆地和晚期的前陆盆地、以及中生代的前陆盆地不同类型盆地的烃源岩的分布、地质地化特征和生烃潜力差别较大源岩类型有海相碳酸盐岩、泥岩以及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泥岩、煤系及碳酸盐岩,其中以湖相碎屑岩为主 根据多方资料查证,得到了中国油气田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指出,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油层;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碳酸盐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油气成藏期较晚,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在早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大多数盆地的油气田处于开发的早中期,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地。 中国的油气储量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主要分布在大中型油气田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1万吨,稠油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亿吨及含油面积9平方公里。 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73万吨、天然气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除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以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亿~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千米,发现的石油储量达2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中海油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东部的产区,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净探明储量为01亿桶,占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53。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吨,仅次于大庆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从以上来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100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