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37

借我w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史记论文1000字典型人物是谁

7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奋66

已采纳
作者司马迁 主要人物是一些帝王和大臣

史记论文1000字典型人物是谁

124 评论(12)

木鱼沐浴

作者 司马迁 主要人物 汉武帝 李广 项羽 刘备等人满意望采纳
106 评论(12)

yauchai2

挑重点介绍几个了: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寥霭一案他被兔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自杀,吕不韦的一生,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商人的特点——精明,他做每一件事都是为利益所驱使;也正因如此,一旦他的利益受到损害,便奋起反击,结果,他与寥霭的争斗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高祖为人奸诈,流氓,无耻,卑鄙。但善用人,终统一天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太仁慈,而且不可谏,不信别人,太多杀戮,终自刎乌江。 夏本纪太略,无人可分析。 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 王。 项羽多虑,喜欢怀疑别人。所以败给高祖。 太史公笔下生花,不被世俗所污染。 高祖虽残忍,但任人唯贤。 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王。 信陵君的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流游等故事构成的;廉颇和蔺相如的传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的;孙武的传主体是吴宫教战的故事;孙膑的传包含教田忌赌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 史记》各层次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 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如: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伍子胥都是军 事家,所以,他们的传记前后相次。苏秦、张仪是战国策士,他们的传记也紧紧 相连。再看西汉人物传记:韩长孺、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是抗击匈奴的将领, 故韩长孺、李广传记后面插入《匈奴列传》,然后是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公孙 弘、主父偃都以伐匈奴,通西南夷为非,曾上书谏止,他们二人传记列在卫青、 霍去病之后,接着是《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所以,他的传 记在《西南夷列传》之后,通过叙述西汉中央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交往,使几位 相关人物的传记以类相从,前后相次,发展轮廓非常清晰,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 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分传,有合传。分传即人各一传,合传是把几个人的 传记在一起,写成一篇传记。合传都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 起,《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循吏列传》、《酷吏列传》 、《货殖列传》等,都是为专门人物设立的合传。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 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廉颇蔺相如列传》首叙廉 颇事迹,很快又引入蔺相如,然后叙述两人的交欢恩怨,中间又插入赵奢、李牧 传记,最后以廉颇事终结。这篇传记叙述的都是赵国将相的事迹,可谓以类相从, 是合乎逻辑的归纳;通过叙述这四位将相的事迹,又生动地展现了赵国兴亡的历 程,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张丞相列传》是以御史大夫一职联缀诸人,其中 的传主有张苍、周苛、周昌、赵光、任敖、曹窟,他们都曾任御史大夫,最后又 以张苍任御史大夫终结,勾勒出了西汉前期御史大夫任职情况的变迁轨迹,涉及 一系列相关的事件。《酷吏列传》叙酷吏十人,错综联络,总成一篇文字,宁成 传附郅都事,称宁成治效郅都;张汤传附赵禹事,义纵传附宁成事,杨仆传附王 温舒事。各传之间血脉贯通,前后回应,全面地反映了始于景帝而盛于武帝的酷 吏群体。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 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高祖为人奸诈,流氓,无耻,卑鄙。但善用人,终统一天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太仁慈,而且不可谏,不信别人,太多杀戮,终自刎乌江。 夏本纪太略,无人可分析。 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 王。 项羽多虑,喜欢怀疑别人。所以败给高祖。 太史公笔下生花,不被世俗所污染。 高祖虽残忍,但任人唯贤。 淮阴侯韩信跨下之辱,忍一时。不遇明主,但最后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列土封王。
254 评论(10)

chefwill

1、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2、颛顼(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颛顼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后来的夏国、楚国都是他的子孙。颛顼生于若水之野(蜀地) ,实处空桑。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杞县高阳镇)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3、帝喾(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极。姬俊5岁时受封为辛侯,15岁辅佐叔父颛顼,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为都城,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4、尧(约公元前2188—公元前2067年),帝王,古唐国人(今山西临汾尧都区)。育于母家伊侯之国,后徙祁(今山西祁县),故姓伊祁。号放勋,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尧母庆都。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 。尧从兄长帝挚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于舜。5、舜(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生于姚墟。一说出生于诸冯  ,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济市)  ,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史称帝舜、虞舜、舜帝,故后世以舜称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262 评论(10)

lishaner

炎帝,黄帝,刘邦,项羽,以及许多帝王,诸侯,大臣等等。五帝黄帝 颛顼 喾 尧 舜夏朝禹 启 太康 中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履癸商朝成汤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庚丁 武乙 太丁 帝乙 帝辛--------------------------------------------------------------------------------3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西周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姬宫涅)东周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襄王姬郑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丐(姬匄) 周元王姬仁 周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4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秦国秦嬴 秦侯 公伯 秦仲 秦庄公 嬴世父 秦襄公 秦文公 秦宁公 出子 秦武公 秦德公 秦宣公 秦成公 秦缪公嬴任好 秦康公嬴罃 秦共公嬴貑 秦桓公 秦景公嬴后伯车 秦哀公 秦惠公 秦悼公 秦厉共公 秦躁公 秦怀公 秦灵公 秦简公嬴悼子 秦惠公 秦出公 秦献公 秦孝公嬴渠梁 秦惠文君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嬴稷)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5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秦朝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王嬴子婴西楚项羽西汉汉高祖刘邦 吕太后吕雉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6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世家吴国太伯 仲雍 季简 叔达 周章 熊遂 柯相 强鸠夷 余桥疑吾 柯卢 周繇 屈羽 夷吾 禽处 转 颇高 句卑 去齐 寿梦 诸樊 季札 余祭 余眛 吴王僚 阖庐 夫差齐国 参见齐国君主关于姜齐国君的部分鲁国 周公旦 其余鲁国君主请参见鲁国君主列表--------------------------------------------------------------------------------7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燕国召公姬奭 燕惠侯 燕厘侯 燕顷侯 燕哀侯 燕郑侯 燕缪侯 燕宣侯 燕桓侯 燕庄公 燕襄公 燕桓公 燕宣公 燕昭公 燕武公 燕文公 燕懿公 燕惠公 燕悼公 燕共公 燕平公 燕简公 燕献公 燕孝公 燕成公 燕闵公 燕厘公 燕桓公 燕文公 燕易王 燕王姬哙 燕昭王姬职 燕惠王 燕武成王 燕孝王 燕王姬喜管、蔡管叔鲜 关于蔡国君主请参见蔡国君主列表曹国 请参见曹国君主列表陈国 请参见陈国君主列表杞国 请参见杞国君主列表卫国 请参见卫国君主列表宋国 请参见宋国君主列表晋国 请参见晋国君主楚国 请参见楚国君主与大夫列表关于楚国君主的部分越国 请参见越国君主列表郑国 请参见郑国君主列表--------------------------------------------------------------------------------8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赵国季胜 孟增 衡父 造父 奄父 叔带 赵夙 共孟 赵衰 赵盾 赵朔 赵文子赵武 赵景叔 赵简子赵鞅 赵襄子赵毋恤 赵献侯赵浣 赵桓子 赵烈侯赵籍 赵武公 赵敬侯赵章 赵成侯赵种 赵肃侯 赵武灵王赵雍 赵惠文王赵何 赵孝成王赵丹 赵悼襄王赵偃 赵幽缪王赵迁魏国毕公高 毕万 魏武子 魏悼子 魏昭子魏绛 魏嬴 魏献子魏荼 魏侈 魏桓子魏驹 关于魏国君主请参见魏国君主列表韩国韩武子 韩献子韩厥 韩宣子韩起 韩贞子(韩平子)韩须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韩虎 韩武子韩启章 关于韩国君主请参见韩国君主列表--------------------------------------------------------------------------------9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田齐陈完 田稚孟夷 田闵孟庄 田文子田须无 田桓子田无宇 田厘子田乞 田成子田常 田襄子田盘(田塈) 田庄子田白关于田齐君主请参见田齐君主列表和齐国君主关于田齐国君的部分孔子孔子 孔鲤 孔伋 。 。 。 。 孔子慎 。孔鲋 。孔子襄 。 。 孔安国陈涉陈涉 吴广外戚孝惠皇后 薄太后 窦太后 王太后 卫皇后 王夫人 李夫人 幸夫人 邢夫人 钩弋夫人楚元王楚元王刘交刘戊 楚文王刘礼楚节王刘纯 赵王刘遂荆燕荆王刘贾 燕王刘泽刘定国--------------------------------------------------------------------------------10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齐悼惠王齐悼惠王刘肥 齐哀王刘襄 城阳景王刘章 济北王刘兴居 济南王刘辟光 菑川王刘贤 胶西王刘昂 胶东王刘雄渠 齐孝王刘将闾齐厉王刘次景萧相国文终侯萧何曹相国平阳懿侯曹参平阳静侯曹窋留侯留文成侯张良陈丞相献侯陈平绛侯绛武侯周勃绛条侯周亚夫梁孝王梁孝王刘武梁平王刘襄--------------------------------------------------------------------------------11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五宗河间献王刘德 临江闵王刘荣 鲁共王刘余 江都易王刘非 胶西于王刘端 赵王刘彭祖 中山靖王刘胜 长沙定王刘发 胶东康王刘寄 常山宪王刘舜三王齐王刘闳 燕王刘旦 广陵王刘胥--------------------------------------------------------------------------------12 回复:史记人物列表列传伯夷 叔齐 管仲 晏婴 老子 庄子 申不害 韩非 司马穰苴 孙武 孙膑 吴起 伍子胥 商鞅 苏秦 苏代 张仪 陈轸 犀首 樗里子 甘茂 。甘罗 穰侯 白起 王翦 。王贲 。。王离 孟子 驺忌 驺衍 淳于髡 慎到 荀卿 公孙龙 李悝 墨翟 孟尝君 平原君 虞卿 信陵君 春申君 范睢 蔡泽 乐羊 乐毅 乐闲 。乐乘 廉颇 蔺相如 赵奢 。赵括 李牧 田单 君王后 鲁仲连 邹阳 屈原 贾生 吕不韦 嫪毐 李斯 。李由 赵高 蒙骜 。蒙恬 。蒙毅 张耳 陈余 张敖 。张偃 魏咎 魏豹 彭越 黥布 韩信 韩王信 卢绾 田儋 田荣 田横 樊哙 郦商 。郦寄 夏侯婴 灌婴 张苍 周苛 周昌 任敖 申屠嘉 郦食其 陆贾 平原君朱建 傅宽 靳歙 周緤 刘敬 叔孙通 季布 季心 栾布 袁盎 晁错 张释之 冯唐 万石君石奋 。石庆 卫绾 直不疑 周文 张叔 田叔 。田仁 扁鹊 淳于意 吴王刘濞 窦婴 武安侯田蚡 魏其 灌夫 韩安国 李广李陵 卫青 霍去病 公孙贺 李息 公孙敖 李沮 李蔡 张次公 苏建 赵信 张骞 赵食其 韩说 郭昌 荀彘 路博德 赵破奴 公孙弘 主父偃 司马相如 淮南厉王刘长 淮南王刘安 刘陵 衡山王刘赐 汲黯 郑当时 太史公仲尼弟子参见孔子弟子列表刺客曹沫 专诸 豫让 聂政 荆轲循吏孙叔敖 子产 公仪休 石奢 李离儒林申公 辕固生 韩生 伏生 徐生 何以易 董仲舒酷吏郅都 宁成 周阳由 赵禹 张汤 义纵 王温舒 尹齐 杨仆 减宣 杜周游侠鲁朱家 郭解佞幸邓通 赵同 北宫伯子 韩嫣 李延年滑稽淳于髡 优孟 优旃日者司马季主货殖范蠡 白圭 程郑其他炎帝 蚩尤 嫘祖 挚 太丁 伊尹 傅说 祖己 妲己 武庚 召公 褒姒 由馀 先轸 季孙行父 向戌 柳下惠 鲁班 文种 鬼谷子 庞涓 杨朱 甘德 李冰 项燕 徐市 嬴扶苏 汉惠帝刘盈 ------- 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卷二 夏本纪第二 卷三 殷本纪第三 卷四 周本纪第四 卷五 秦本纪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192 评论(10)

directorsu

1、汉高祖刘邦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2、秦始皇嬴政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3、西楚霸王项羽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4、乐毅乐毅(yuè yì),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灵寿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5、越王勾践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文字不同,音译成了勾践,又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记
177 评论(9)

sayno2010

1、大禹禹,姓姒,名文命  (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 ,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2、秦穆公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秦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3、鲁庄公鲁庄公(前706年―前662年),姬姓,名同,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他为鲁桓公的儿子,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4、李广李广(?-前119年),华夏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5、刘邦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 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182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