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dahuagong
特点:(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要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戏剧史家说的:世界上曾经有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一是古希腊戏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的戏曲。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200多年后,它便衰微中落,但后世欧洲的戏剧文化都是由它派生演化出来的;印度梵剧形成时间不详,它也早已是文化陈迹,但东南亚各国的歌舞没有不受它影响者;中国戏曲最年轻,至公元11世纪才正式登堂入室,但由于它积蓄既久,来源亦多,故而潜藏了特别旺盛的生命力。800余年来,非但未见衰败,反而根深时茂、繁衍派生,形成大大小小317个地方剧种。这使中国变成一个实力雄厚的戏曲大国,更使中国积累了异常丰富,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剧目、剧种。剧论、表导演及唱腔音乐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与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同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西方观念相结合,就可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这方面有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证,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中华文化辐射圈内,都与中国文化有不解之缘。
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无疑是伦理政治型,它具有以下特点:一、统一性与连续性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首先是由共同的地域状况决定的。自古以来,华夏子孙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随着政治的不断统一以及共同的语言和经济生活,逐渐形成了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从而使华夏民族拥有了超强的凝聚力。民族的融合和凝聚为统一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对前人创造的文化的合理成分加以继承和发扬,这样既可达到维护统治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千年文化传统的沿袭。二、人文精神与民本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即自然与人文的统一。人文传统即非宗教性。在中国,自古以来,神权都不能超越君权,而不像西方,教皇能够凌驾在君主之上。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宣扬“轻鬼神,重人事。”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民本则主要体现在尊君重民的思想,肯定民为邦国的基础本根。主张君为民主,重民心、民力与民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为人类生活指明了方向。三、重群体轻个体传统社会强调人对社会承担着责任,为了实现群体的利益,可以牺牲小我。这一特点,首先表现为家族本位,把家族看得比个人重要,注重家族成员间的伦理关系。其次为宗法集体主义原则,即宗法集体内部区分尊卑长幼,规定各自的责任义务。最后表现为追求社会价值,认为人须服从于集体,应对集体有牺牲奉献精神。四、重人伦轻自然重人伦轻自然的特点表现在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氏族中的人伦关系,维护血缘宗法关系远远超过对自然的探索。认为人道重于天道,从而致使古代教育也与科学知识相脱离,对儒家经典却奉若圣明。五、崇老尚古六、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