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精灵369
你真的懂道家思想吗?看懂这三句话,道家思想领悟一大半! 
道家讲求无为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比较经典的“与民休息”、“休养生息”都可以看作是道家思想的成功运用,用政治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对于环境学来说,道家讲求顺应自然,如“斧斤以时入山林”等,对于现代的环境保护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以阴阳为核心,以中庸为主体,以顺应自然为宗旨的思想体系;代表人物老聃、庄周、洪应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人们爱说“永远”“无穷”,却不知,时间尚不可永远,空间且不能无穷——何事何物,能无终无极?山再高也有顶,水再深也有底:世间最优的文化,出自中国;人类最高的智慧,源于道家。曲愈高,和者愈寡;智愈高,知者愈稀。且衣愈白,污染愈易;言愈高,误解愈多。道家经典,或语精省而境高远,或言简浅而意深隐:若拘泥于字面,则难悟其精华。——特别是其中的“无”,往往不是空空如也,而是介于有无之间。阴阳调和,方能长久。介于阴阳之间,不偏不倚,便是万物最稳定的状态。而中庸之理,易行难知;向阳之心,乃人之常情:圣人以己度人,故成人之美而尽心传道。道家思想,常常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也因此备受讥评。从热入温,则觉水冷;先冷后温,便觉水热。道家所重,中庸而已;既不积极济世,也不消极避世——心中静躁不同,则眼中昏明有异。事进愈速,其终愈早;物长愈缓,其亡愈迟。留罪过,则延缓人类的衍化;立功业,则加速人类的灭亡。圣人不忍为大恶,亦不敢行大善,故庸德庸行;不愿碌碌无成,亦不敢赫赫有为,故空谈玄理。有所作为,且不对人类的衍化产生重大影响——此即无为。故圣人只空谈,而不实干;只论道德,而不建功业。但常人,若无功业,则难以立足于世:所以,功名富贵之念,固不能重,亦不可太轻。于世无害,亦无大用;养家有余,济世不足:如此普通之业,平庸之辈,才是天地之幸,人类之福。除了顺天,道家也讲究应命。须知命运,自有当顺应之处,也有该抗争之时。对逆境,若无可奈何,要坦然接受;如能够改变,当尽力扭转。对生活,既不能着意于精美奢华,也不可甘愿于清贫困苦。《菜根谭》有云:“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心不死,则欲不绝:故圣人求备于内,而淡然于外;既无物累,也不枯寂。道家的“绝圣弃智”与“绝仁弃义”,所针对的,便是世俗的圣智与仁义——若能无为,则圣不可绝,智不必弃;若有道德,则仁不可重,义不必厚。老聃所推崇的“柔弱”,实是柔弱于外,而刚强于内。内外皆柔,则软懦;皆刚,则暴躁。如外强而内弱,则伤人且害己。故性要随和,而心不可缺主见;外当浑厚,而内不可乏精明。此外,道家特别注重养生,因此令人颇为迷惑:既然已经看淡生死,为何还痴迷于长寿?殊不知,智者养生,意在防病与修德;至于寿命,任其自然:人生贵精,而不贵长。——避开了这些误区,感悟道家思想,将更为容易。当然,学问愈高,愈难言传;品读经典,还需意会。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能会意,不必字斟句酌;对常人而言,道家经典虽多,但要点,无非中庸而已。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予了道最高的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成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不例外。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们大多作于先秦时期。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 、 庄子 、 黄老 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道家,以“道”和“无为”为核心,阐述着治家治国治天下的社会思想。日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丛生,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就把和谐发展看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大中,党更是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写入大会主题,这一思想于道家的和谐主题有着异曲同工的秒处,可见道家的社会思想对于解决当今我国社会问题有这不可否认的深远意义。一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以人为本,勤俭治国,共容发展”三“大道合乎自然”由此可见,虽然时隔两千多年,道家的社会思想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在这片崭新的华夏大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道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道家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然本质。道家要人们挣脱物之役、情之景、意之染、心之滞,从而成为至人真人。道家的人生智慧就是身重于物,知足知止。它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实现这种自然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生活。道家思想给我们以许多启迪,可供我们运用。 (一)运用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观念,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一个观念。“自然”是不加丝毫勉强而任其自由舒展的状态。“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加以人为,也就是不强作妄为。 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运动。 老子提出“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来的。老子当时看到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侵公肥私,过着豪华的生活,而农民却田园荒芜,无以为炊;掌权人身带利剑,威压逞强,而百姓却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上挣扎。因此老子极力呼吁为政者要“无为”,从而消除统治者的强制性和干预性。老子认为,为政者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乃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乃是指无为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自然客观规律是不能违背的。给浑沌开七窍的故事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曾出现过违背自然客观规律而遭到惩罚的教训。如1958年大跃进,有人提出深耕越深越好,“深耕一尺五,麦稭能打鼓”、“深耕达一丈,麦稭做桥桩。”结果劳命伤财,土壤遭受破坏,地力几年都得不到恢复,造成严重减产。有的想当然地认为,一粒种子下地,起码有十粒收成,用种10斤可收100斤,用种100斤就能收1000斤,因此,也主张种子越多越好,结果100斤种子下地不仅收不到1000斤,就连保本也难保得住。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老子的“无为”有人认为是消极、悲观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老子的“无为”不是主张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心怀。老子倡导“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为而不争”(事情做了,也不必去争夺名位);“长而不宰”(长养万物却不为主宰),可见他仍要人去“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事实上,老子并不反对人成就功业,而是要人功业成就了,也不必去占为已有(功成而不有),他还呼吁大家要拿出自己有余的去帮助不足的人(损有余而补不足),要尽自己的所能去贡献给人类(有余以奉天下),因此,我们要从积极的一面理解老子的“无为”观念。 作为我们企业运用“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企业发展中也一定要尊重客观规律,心要热,头脑要冷。每干一件事,都要认真分析它的可行性,要进行科学论证,以防超越客观规律。但一旦看准了的事就要说干就干,尽力去“为”,以尽快取得成效。 (二)运用道家的人生智慧,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升道德水准。 道家道德哲学的基本内容是“无为”、“无欲”、“无私”、“无争”,以柔软的方式去救治生命本能的盲目冲动,平衡人的自然本性和外物追逐引起的精神散乱,以开放的心灵破除执着,创造生命。道家的人生智慧对搞好修身养性无疑有极大的帮助,运用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题,将使我们的道德水准得到不断提升。 1、道法自然:即道的本质是自然的,它以自身的内因决定本身的存在和运动,而不必靠其他外在的原因。这是一种无神论的观点。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征与精神。 2、见素抱朴:素朴是原始纯真的状况,见素抱朴就是保持朴质、少私寡欲。一切巧饰的、为所欲为的都应当抛弃。 3、上善若水:上等善良的人物像水一样。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最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其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能尽所其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 4、挫锐解纷:不露锋芒,消除纷扰。这是老子提倡的理想的人格。老子认为,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这样就会使人们不分亲疏、不分利害、不分贵贱,和睦相处,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5、守柔曰强:能持守柔弱的叫做“强”。柔能胜刚,弱能胜强。一个人往往刚硬逞能而吃亏,柔和的方式反而能奏效,故持守柔弱谓之强。 6、知和曰常:知道淳和的道理叫做“常”,淳和即淳朴和谐,和为贵,和气生财,建立和谐社会等等是合乎于常道的,不合乎常道的很快就会灭亡。 7、知足知止: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足者常乐。过于追名逐利必定要拿出很大的耗费,甚至招致惨重的损失,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并能保持长久。 8、知雄守雌:“雄”比喻刚动、躁进,“雌”比喻持静、守柔。“知雄守雌”就是深知雄强,却安于雌柔。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执持“雌”的一面,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从而可以达到主宰的目的。 9、慈俭谦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爱心加上同情感,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俭”:勤俭节约,不奢侈,不浪费;“不敢为天下先”即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拥有这三宝就能得人心,就能创造和谐的环境,就能得到人们的支持,什么难事也就容易得到解决,不敢为天下先往往就能成天下先。 10、上德不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自恃有德,这是一种“谦虚”、“居下”的品质。有的人以为自己了不起,喜欢自吹,结果吹得越凶,人家越不买他账。相反,有的人有了成绩不报功,做了好事不留名,越是谦虚越受到人们的敬重。 上面老子人生智慧的十大命题是老子对人生的感悟。老子通过冷静对照,提示了淡泊宁静的生活旨趣,对我们加强自身修养具有极大的教益。十大命题归结到一点,就是要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社会上的一切矛盾,人们之间的一切纠葛,无不出于相争——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除人类社会的纠结,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一定要有谦虚谨慎、为而不争的风格。让我们遵循老子哲学,做到:要“无为”,不要“妄为”;要“质朴”,不要“巧饰”;要“柔软”,不要“刚强”;要“淳和”,不要“燥进”;要“知足”,不要“贪欲”;要“奉献”,不要“侵占”;要“慈爱”,不要“伪诈”;要“谦退”,不要“抢先”。并努力做到为人类创造财富,却不据为已有,无私奉献他人,却不争夺功名,人人都具有这种伟大的道德行为,我们就一定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类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运用道家辩证思维的方式,把握“物极必反”规律,牢牢掌握事物发展的主动权。 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事物对立转化规律。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低、前后、祸福等等。而且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互相转化的。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祸患的事情,往往潜藏着幸福的因素;幸福的事情,往往含藏着祸患的因子。这个道理,在经验世界中处处可见。如一个人买彩票中奖数百万元,是个运气、福气,但往往也带来祸患,中奖消息一传出,老婆要他交钱,情人吵着分钱,亲戚叮着得钱,朋友缠着借钱,小偷儿钻到他家里偷钱,甚至谋财害命。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处在祸患的境遇中,反倒激发他奋发的心态,使他迈向广大的途径。在前进的道路上遭受波折的人往往“因祸得福”。 老子对立转化规律给我们的提示是: 1、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形成的,因此观察事物不仅要观看它的正面,同时应该注视它的反面(对立面),两方面都能兼顾到,才能算是对于一项事物作了全盘的了解。常人只知执守着正面的一端,对立转化规律提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去把握正面的深刻意义。 2、老子不仅唤醒大家要从反面的关系中来把握正面,同时也提示大家要重视相反对立面的作用,甚至他认为如能执守事物对立面所产生的作用更胜于正面所显示的作用,有的人要逞雄、争先、登高、据有,而老子却要人守雌、取后、居下、重无。 3、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的程度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这就是“物极必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灯之将灭,必炽旺;花之将谢,必盛开,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了解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对于许多事情,可当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也可优先掌握情形,转危为安。 事物对立转化、物极必反规律对于我们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公司形势好的时候,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麻木不仁,要从成绩中找问题,从优势中找劣势,从大好形势下找危机,这样才能使我们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公司遇到困难,出现危机时,我们也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面对困难,分析困难,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从而走出困境,创造辉煌业绩。对人的管理也是这样,对工作成绩显著、经常受到表扬的人,要提醒他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以争取更大的进步。对工作表现不太好,受到批评甚至处分的人,要帮助他们放掉思想包袱,做好转化工作,树立争当先进的信心。对企业的规划发展同样也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牢牢掌握主动权,使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为了加深大家对道家思想的印象,我把道家思想归结为“四无”、“四守”、“四知”、“四句话”: 四无:无为、无欲、无私、无争 四守:守柔、守雌、守静、守德 四知:知足、知止、知和、知慈 四句话:道是万物本原,道法自法 无为而无不为,为而不争 柔弱胜过刚强,谦退居下 事物对立转化,物极必反 更多资料请参考:鲍国余《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