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belle1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彷徨》。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简介编辑本段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纳入初中课本《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等,可见它教育事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朝花夕拾》的文体编辑本段 《朝花夕拾》通常被称之为“回忆散文”,本为散文文体,而又特别标示“回忆”二字,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过,《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记忆中的往事。鲁迅在创作《朝花夕拾》时,在文体样式的选择上,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他所选择的是表现自己独特人格精神气质的文体。《朝花夕拾》不是经验性的记事,也不是纯想象性的描写,重在写感触,有了感触其叙事描写才有内涵,有意味。而其感触取向上的差异及由此而出现的表达方式不同,就产生了文本的多样性。 一是杂文感。30年代,李长之先生说《朝花夕拾》“名为散文其实依然不过是在回忆中掺杂抒情成份的杂感”,我们不能不说《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都是这种杂感,但其中的两篇确实是事实上的杂感体,即《狗·猫·鼠》与《二十四孝图》。 二是散文与杂感结合的文体。这种结合可能并不是文体创造的自觉,而是写作时作者的感触由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内在的情感体验为驱力,转向外在的文明批评。由于鲁迅行文每不忘社会,且很少沉入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随处可见感触内外交迭的描述与评论,其文体基本上是散文与杂感的结合,最典型的是《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 三是纯散文。鲁迅在忆述昔日的生活经历时,较多地沉入个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较少出之以杂感式的议论,这就成为纯散文。当然所谓“纯”是相对而言的,对鲁迅来说,完全沉入个人情感世界是罕见的,像冰心《往事》那样纯粹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文体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从总体而言,属于朱自清所说的那种“散文学”文体。但鲁迅也有沉入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时候,于是产生了杂感因素很少的纯散文文体,典型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 写作背景编辑本段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6�1猫�6�1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7年出版。
1937年 丁丑 1岁8月13日余生于浙江绍兴。祖父章恩寿,字介眉,1925年病故。父亲章士钦,字敬予,清末曾任绍兴三江场知事,在任一周即弃官,其后在保定、天津、南京任职。大母娄氏,育有一子二女,子早夭。余庶出,是年父亲虚龄六十有二。生母谢彩云,育有三女二子,一子亦早夭,余最小。父亲为取名祖安,字秋农,号庭慰。1942年 壬午 6岁父亲为连续丧子所惧,命余随武师习武。不久,河北保定王姓武术家持介绍信来舍,自此代前武师为专门教席,入住吾家数年。同年入家塾,识字并诵习《幼学琼林》等,开始描红习字。1945年 乙酉 9岁春季入绍兴西营小学,插班上三年级,始临柳公权《玄秘塔碑》。1948年 戊子 12岁小学毕业,考入绍兴县立初中。1949年 己丑 13岁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县立初中与省立绍兴中学合并,为省立绍兴中学。1952年 壬辰 16岁1月,省立绍兴中学初中毕业。2月,保送入杭州师范学校学习。1955年 乙未 19岁暑期,杭州师范学校普师毕业,分配至绍兴市塔子桥小学任教半年。1956年 丙申 20岁1月,调入浙江奉化溪口宁波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任教半年。8月,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受业于陆维钊、夏承焘、王焕镳、胡士莹、姜亮夫、任铭善、蒋礼鸿、徐朔方诸师。1960年 庚子 24岁暑期,杭州大学毕业,分配至浙江诸暨草塔中学任教。本师陆维钊先生应浙江美院潘天寿院长之请,由杭大调入美院,任中国画系副教授。1961年 辛丑 25岁暑期,据中央文件高教三十条“教授可以自己挑选助手”之规定,余由陆维钊先生提名、并经浙江美院党委批准,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任陆先生助教,教授全校古典文学(共同课)、中国画系古典文学(专业课)。侍奉陆先生笔砚,开始正规书法训练,并与中国画系青年教师每天早饭后一起在办公室练习书法,陆先生几乎每天亲临指导。先生后为赐名佐韩(或书作祖韩)。1962年 壬寅 26岁撰成论文〈古书句读数例述辨〉万余言,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本年第2辑。1963年 癸卯 27岁跟随陆维钊先生作为教研组成员之一,参与浙江美院中国画系书法本科专业教学工作,执教写作课。1964年 甲辰 28岁赴绍兴上虞参加浙江省委组织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 乙巳 29岁社教运动结束回杭不久,患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住院治疗一月,出院后回绍兴休养半年。1966年 丙午 30岁6月,由陆维钊先生介绍,与内子马瑶结婚。马瑶1939年2月17日生,时任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68年 戊申 32岁6月,女儿章因之出生。1975年 乙卯 39岁学院复课闹革命,院方命余讲授《红楼梦》与毛泽东诗词。1977年 丁巳 41岁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院招收文革后第一届本科生。余教授全院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画系诗词题跋课程。频频举办艺术美学讲座,颇受学生欢迎。1978年 戊午 42岁撰成论文〈论“兴”〉,投《光明日报》,稽留未刊,后遂索回。1979年 己未 43岁任全国首届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执教古汉语。所撰论文〈古书记言标点易误举例〉,发表于《中国语文》本年第3期,主编吕叔湘先生审稿,并致信附审稿意见千余言。创作书法《吾道本中庸》及《利锁名缰》自撰联等。1980年 庚申 44岁1月,陆维钊先生病故。余作〈先师微昭先生挽诗二首〉以为悼念。为卢坤峰《梅花图》作长题跋二首。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并协助沙孟海先生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同时开始对留学生(中野遵)教学。1981年 辛酉 45岁参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并承沙先生嘱,起草论文评语。论文〈潘天寿画上的题识〉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1期,署名佐寒。选编《陆维钊书画选》,并为作序。1982年 壬戌 46岁《陆维钊书画选》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撰写〈《史记》《汉书》标点琐记〉一文,发表于《中国语文》本年第2期。论文〈试论古文中的插叙〉发表于《杭州师院学报》本年第3期。创作书法《黄道周诗四首》(收录沙孟海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1983年 癸亥 47岁3月,晋升为副教授。1984年 甲子 48岁任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周易》课程主讲。撰文〈书理〉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2期;〈李贺诗的格调〉发表于《浙江学刊》本年第1期。1985年 乙丑 49岁书法专业恢复本科招生制度,余仍教授古汉语、诗词题跋与书法。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曾两次面向全国举办“先秦古籍讲习班”,《周易》课程聘余主讲。1986年 丙寅 50岁撰成〈模糊·虚无·无限——书法美之领悟〉一文,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2期。创作书法《书黄道周逸诗册页》等。1987年 丁卯 51岁与沙孟海、刘江先生合招硕士研究生2名(学生陈见、赵爱民),教授古汉语、金石学、书法诸课程。应聘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兼职教授。撰成论文〈“心画见君子小人”辨〉,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2期;另文〈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4期。创作书法《陆机〈文赋〉句联》、《自作文读〈史记·陈丞相世家〉》、《自作文书〈史记·酷吏传〉后》等。1988年 戊辰 52岁继续从事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教学工作。撰成〈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兼论所谓“现代书法”〉,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2期。1989年 己巳 53岁与刘江先生合招硕士研究生2名(学生韩天雍、陈大中)。撰成论文〈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1期。1990年 庚午 54岁赴日本国歧阜女子大学讲学一年。专著《周易占筮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年 辛未 55岁晋升为教授,任美院书法专业学科负责人,同时担任1991级本科班班主任。1992年 壬申 56岁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1名(学生蒋进),委托陈振濂指导篆刻。撰成论文〈《周易》应是咨询文化〉,发表于《文汇报》本年8月2日。创作书法《黄道周诗》(此道不为梦)、《座右铭》等。1993年 癸酉 57岁3月,被评为1992年浙江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9月,教学成果获1993年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10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2月,经文化部研究并报国家教委批准,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撰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安专家赵广汉——兼述张敞〉一文。论文〈赵孟頫悲剧依旧〉收入《赵孟頫国际书学研讨会论文集》。创作书法《临〈礼器碑〉》等。1994年 甲戌 58岁再赴日本国歧阜女子大学讲学一年。撰成论文〈中国美院书法专业三十年概述〉,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1期。创作书法《孟浩然诗〈春晓〉》、《高似孙〈水仙花赋〉句联》等。1995年 乙亥 59岁赴欧洲作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考察法、德、比利时、荷兰等国。独立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陆维钊卷》,翌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为《白砥书法艺术》作序。1996年 丙子 60岁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首任博士生导师,招收全国第一届美术学·书法理论博士生3名(学生赵爱民、许洪流、郭鲁凤[韩国])。5月,受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之聘,任杭大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委员,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答辩。撰成长文〈陆维钊书法论〉,于本年12月连载于《书法报》,引起书法界高度关注与持久论争。复撰〈书法中的感情与个性〉一文,发表于本年6月《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 丁丑 61岁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同年起任全国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通讯评议专家。撰写〈试说传统知识分子的进退出处〉一文,发表于本年6月《文汇读书周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况达山水画集》,余为作序。创作书法《临〈石门颂〉全拓》、《易林·离之晋》、《高似孙〈水仙花赋〉句联》、《跋十一年前日课书黄道周诗》等。1998年 戊寅 62岁4月,“兰亭国际书法节”期间,于绍兴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展。7月,就当代中国书法高等教育话题接受河南电视台记者访谈。12月,再受杭州大学之聘,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汉语史论文答辩。撰写〈章句之学未可废〉一文,发表于本年12月《文汇读书周报》;另文〈谈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发表于本年11月23日《书法报》。创作书法《书马一浮集前人句联》等。 1999年 己卯 63岁首届博士生毕业。继招收博士生1名(学生金三焕[韩国])。2月,被聘为中国文化书院杭州分院导师。3月,《章祖安书法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论文〈“负且乘,致寇至”〉发表于1999年5月《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 庚辰 64岁专攻篆刻,纯学汉法,以后作品多用自篆印。〈《章祖安书法集》自序〉发表于《新美术》2000年第1期。应邀参加2000年由南京大学主办的世界易经大会暨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成立典礼,提交学术论文〈曲解、引申、附会、丰富、杂乱——《易》学发展史评述〉一篇。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东方博雅社美术家文集》,收余旧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安专家赵广汉——兼述张敞〉等论文六篇。创作书法《陶渊明诗〈归园田居〉》等。2001年 辛巳 65岁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章祖安书法艺术及技法》影碟。创作书法《佛魔居》等。2002年 壬午 66岁招收博士生2名(学生金琤、朴炳奎[韩国])。11月,被聘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特聘教授。为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法名作》撰序。论文〈《周易·需卦》解析〉提交2002年世界易经大会并编入该会论文集。2003年 癸未 67岁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鸠余历年所撰文史、书法论文并诗古文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一书,韦尔申序之,2003年9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论文〈学印自述〉发表于《中国书法》2003年第2期。创作书法《陆维钊词〈玲珑四犯〉》、《李贺诗〈李凭箜篌引〉》等。2004年 甲申 68岁受聘为西南师范大学双聘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书法教育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正式入编,并招收博士生1名(学生陈航)。撰成论文〈古代书论需实践体验方能理解〉,发表于《书法》2004年第10期。2005年 乙酉 69岁西南师范大学命再招博士生,然因报考学生未达外语分数线,遂不录取。余亦以关山道远,力辞聘任,唯承诺义务带完去岁所招博士生1名。撰成论文〈时风与角色认同危机〉发表于《书法》2005年第12期;〈再说慎言“国学大师”〉发表于《文汇报》2005年12月16日;〈元气·学养·手艺〉发表于《中华文化画报》2005年第12期。创作书法《花落春仍在》等。2006年 丙戌 70岁仍于中国美院招收博士生2名(学生顾涛、黄峰)。7月,赴埃及进行古文化考察活动。10月,《书法报》作余专访,并于11日发表访谈录〈砥砺“学术品格”〉。创作书法《李贺诗〈听颖师弹琴歌〉句》、《乐毅〈报燕王书〉手卷》等。2007年 丁亥 71岁开始大量书写手卷作品。7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师作品集·章祖安》由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于学院作大型讲座,继以讲座稿修订为论文〈艺术·心术——从《孙子兵法》到《三国演义》〉,发表于《新美术》2007年第4期。创作书法《唱晚亭》、《王勃〈滕王阁序〉手卷》、《白乐天〈长恨歌〉手卷》、《〈古诗十九首〉外七首手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手卷》等。2008年 戊子 72岁8月,应邀赴加拿大进行考察交流两个月。撰成〈论书二篇〉,发表于《新美术》2008年第4期。创作书法《思齐居》、《陶渊明诗十八首手卷》、《〈敬跋马一浮赠沈尹默诗〉手卷》等。2009年 己丑 73岁中国美院启动博士后流动站,余为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1名(学生张小庄)。同时招收博士生2名(学生牛子、江平)。主编《陆维钊书画精品集》书法部分,翌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撰成论文〈清、厚、奇、古,四者备而杰作成〉,发表于《书法》2009年第2期;又撰〈陆维钊的蜾扁书——兼及蜾扁书的名称考辨〉,发表于《美术报》本年6月13日及《新美术》本年第2期,引发争议,余作〈关于“蜾扁”的几点说明〉以平息之。《武当》杂志2009年第8期推余为封面人物,并刊余武术照片及介绍文章。创作书法《风顺一帆》、《文武双修联》等。2010年 庚寅 74岁5月,《中国当代书法——章祖安》一书由中国书店出版。大量创作,尝试变法。撰成〈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陆维钊〉一文,发表于《中华书画家》2010年第12期。另撰〈结构·用笔·神采——书法美简述〉参加2010沙孟海年系列活动,收录《沙孟海论坛·暨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发表于《文汇报》2010年12月6日。创作书法《〈论语〉节录》、《指定风波》、《即墨姑苏联》、《蝉鸣猫倦联》、《书刘禹锡诗联》、《山雨欲来风满楼》、《秋雨秋风愁煞人》、《座上谁非两面派》、《悲欣交集缘情多》、《松风台》等。2011年 辛卯 75岁创作书法《但看蛙颐涨古今》、《陈眉公〈留侯赞〉》、《应万山红遍展联》等。9月,以众弟子坚请,定于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佛魔居百品——章祖安书法作品展”, 《佛魔居百品——章祖安书法作品集》及批评文集《奇人奇遒奇狷——章祖安其艺其人》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同时出版。2012年 壬辰 76岁10月,接受《钱江晚报》浙江文化名人访谈录。1月,参加“中国美术馆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创作春联内容为“春入龙蛇影外,燕来风雨声中”。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书的封面为陶元庆所绘。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塾师寿镜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楼主,朝花夕拾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很多小说的词牌。《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上述7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