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iy365
中药主要是天然的,如草、花、还有一些动物身上的东西。西药主要是化学合成的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最重要一点便是理念不同。 中医的理论是阴阳平衡、顺应自然之道,讲究气。而西医的理论则否定人体有气,更没有什么阴阳。 中医看问题是宏观的,把人体看做一个循环着的整体。而西医则是微观的,哪里疼治哪里,把人体分解开了。 中医不叫治疗病症,叫做调理。西医不然。 以上三点的原因,导致了中医调理病症是从本质下手的,所以被人称为治本。西医治疗病症是片面的,所以被人称为治表。这是理念的不同。 还有,中医与西医的第二大不同便是药物的不同,西医的药物称为西药,是由化学成分组成的,伤肝伤肾。而中医的药物是纯天然的,被称作中药材。这些中药材中有的有毒性,有的没有毒性。分阴阳、寒热、归经、性味等元素。可因人而异,搭配施为。 这两大要素便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以上便是我对您所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回答,谢谢。
中药和西药区别很多,但主要区别点如下:1、药品原料来源;2、药品生产工艺;3、药品判断标准;4、药品用法用量;5、药品临床研究;无论中药、西药,最终会殊途同归,成为现代药学的一部分。举例说明:银杏内酯注射液,划分为中成药,但成分单一且明确,用法用量与传统中药区别很大,就属于现代药学的一部分。
中医是纯天然的,而西医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是防病的;中医主要是恢复人体与环境或人体器官的不平衡,调节和恢复人体。
西药与中药各有千秋,但西药见效快,一般都有副作用,而中药见效相对慢些,但副作用小。
中药:我国传统使用的植物,动物,矿物药及其成药称中药。 西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称西药。 成药:按疗效显著的常用处方, 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制剂,给予通俗的名称,患者可不经医生处方直接购用,这种药品称为成药。 中药的来源有植物,动物,矿物三大类。一般认为,中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及其配伍禁忌等方面。 1、四气五味:中药的“气,味”实际上就是药物的性质,味道。“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寒性凉性的药物都具有清热性,泻火,解毒等作用。热性温性的药物多具有祛寒,助阳,温中,通络等作用。此外,尚有一类药性平和的药物,称为性平。“五味”是指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味道。味辛的药物具有发汗,行气,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药物具有缓解,调和,补益的作用;味酸的药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味咸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此外药物还有涩味和淡味,涩味的作用与酸味类似,可归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因淡味理解为无味,所以习惯上也只称“五味”而不称“七味”。 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具有升浮性质的药物,有向上向外的趋向,分别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则有下行向内的趋向,分别具有潜阳,收敛,清热,降逆,渗利,泻下安神的作用。 3、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如解表,泻下,利气,利水,祛痰,导滞,催吐,消积等。 4、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某些药物能治某经的脏腑及其经络之病,则此种药物就归入该经。此外,药物的五味与五脏亦有一定的关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这也可作为药物归经的参考。 5、配伍:配伍就是按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前人用“七情”表示中药的配伍关系。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只用一种药物称为“单行”;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合用使疗效增强称为“相须”;两种功效不同的药物合用,一种为主药,另一种为辅药,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称为“相使”;一种药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称为“相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相杀”;一种药的功效被另一种药破坏称为“相恶”;两种药同用能产生有害的作用称为“相反”。 6、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指相反,相畏的药物一般不宜同用。所谓相反者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所谓相畏者,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使药效降低或消失。此外,中药的禁忌还有病情禁忌和药食禁忌。病情禁忌中,如病属阴虚阳亢者忌用辛温燥烈之药;有实邪病者不宜用收涩之药等。药食禁忌俗称“忌口”。 中成药:是对于中药原药进行加工,配制中成药的原料,必须经过炮制,才能调配。中成药的剂型:中成药的剂型分为:丸剂,散剂,膏剂,丹剂,胶剂,酒剂,露剂,茶剂,锭剂,冲剂,片剂,滴丸,糖浆剂,注射剂,胶囊剂等。 中成药的误区: 1、中成药毒性小,用量可大可小。中成药较西药毒副作用小,但并不是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无毒的,所以,服用剂量不可以任意加大。有许多中成药含有毒性成份,千万不可盲目加量服用。 2、中成药显效慢,需要长期服用。有些中成药含有重金属铅汞等,如果长期服用,会在人体内产生蓄积中毒。中医治病讲究“纠偏”,就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应用中成药时间过长,必然矫栓过正,引起新的疾病产生。所以,不管哪种中成药都不适宜长期服用。 3、中成药显效慢,不能用于急救。有许多人认为,中成药不适合甚至不能用于急救,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中成药中有许多是抢救危重病人的良药,如抢救中暑用的十滴水。 4、中成药没有失效期,贮存多久都能服用。目前,由于中成药的效期研究工作组相对滞后,绝大多数中成药还没有确定有效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药品就可以无限地使用下去。为确保药品质量,医药行政部门规定,对非效期药品效期管理实行“五年报验制”。
1、组成:中药是多味中药组成,有效成分大部分不清晰;西药一般是单一成分或是几种明确的组方化学成分;2、副作用:中药取自天然,副作用相对较小,但是由于成分复杂,有很多是至今不明的;而西药由于成分单一,相对容易研究,所以副作用的标示较明显;3、疗效:至于疗效快慢与好坏,完全在于用药的合理性与不同疾病的用药选择;用得好,感冒用中药治疗,疗效一样快,也一样能快速治标和治本(标本兼治);4、中药的特点和优势:不易产生耐药性,反复使用依然有疗效,不易产生过敏现象;缺点是,经常有异味,服用不是很方便,如大蜜丸,但往往是大蜜丸疗效较佳。5、西药的特点和优势:由于成分单一,研究透彻,故应用研究比较全面,可以很方便地做成注射剂等,使疗效较快发生,并能采用一定技术掩盖药物本身的气味,服用方便;缺点是,耐药性问题突出,经常用同一种药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同样的疾病,往往要加大用量或使用不同种类的药品才能起效。还经常易产生过敏现象。
中药与西药的根本区别两者的药物成分数目不同。西药一般是由一种化学成分制成,而中药往往可以多中药物配制而成的。两者的制成方式不同。中药按照用植物,动物,矿物药等自然药物煎熬而成的传统方式制成的,而西药需要提炼药物成分,经过有机化学、无机化学或生物制的方式配制而成。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甲功以及动物矿物加工品,西药是有机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和无机化学药品,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作而成,随时可以取用现成的药品,西药的结构通常以毫克为计算方式。
中药和西药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中药是治人,西药是治病。具体来说,中药和西药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中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而西药的理论是现代进步的科学,科学发展到哪里,西药的更新就在哪里,而且治疗的方向越来越精细化。举个例子,以感冒为例,中医中药主要是通过全身对感冒进行调整,对于各个症状进行相关的对症处置,而西药更多的是针对引起感冒的病毒本身进行治疗,或者单纯的治疗某些症状。这就是中药和西药的区别,一个在面一个在点。中药喜欢通过整体的方式对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进行调整;而西药更多的是精细到,单纯针对某一方向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