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星辰
现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把”字句的性质 “把”字句是运用介词“把”将谓语动词涉及的事物置于动词前面做状语的一种句式。例如:(课本上定义: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a.劳动者的力量把大地改变得多美! b.两个人只顾闲聊,把身边的两个孩子全忘记了。 (二)“把”字句的特点 1.谓语部分-----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也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的影响。 2、其次,即使是动作动词,单个动词也很难进入“把”字句的谓语部分,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如: 3、“把”字的宾语 ①“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者事物,不能是无定的、已知的。所谓“有定”是指说话者认为或假定认为是听说双方都已知的事物。 ②“把”字的宾语从构成上来看也很复杂,有名词、代词,也有名词性的短语。 ③从语义关系上看,“把”的宾语一般是谓语动词的受事,如“同学们把作业做完了”。 4、“把”字句中否定词的用法和能愿动词在“把”字句中的位置 “把”字句的否定形式一般是把否定词“不”、“没(有)”等放在“把”字之前,很少有放在“把”字之后的。 二、“被”字句:(一)“被”字句的性质 在谓语动词前边用介词“被”表示被动的句子,叫做“被”字句,也称被动句。例如:①弟弟被老师批评了。②小王被雨淋得生病了。 (二)“被”字句的类型 现代汉语中的“被”字句有如下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施事+谓语动词。例如: ①小王被人打伤了。 ②小王被特务盯上了。 2.有的“被”字句在“被”字之后、谓语动词之前没有名词性宾语成分,格式是:受事+被+谓语动词。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例如: ①我的好奇心被[ ]鼓动起来了。 ②他们被[ ]欺骗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十施事+所+谓语动词。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我们把这些表示被动关系的句子也看作是“被”字句(或被动句)。例如: ①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②他的名字并不为人们所知道。 4.“被……给”固定格式:口语里用在谓语动词前与“被”,“叫”、“让”构成呼应格式的还有一个助词“给”字,它的作用与“所”相当,构成“受事+被 +施事+给+VP”。“给”可用可不用。例如: ①这孩子被他奶奶给惯坏了。 ②收音机叫他给弄坏了。 (三)“被”字句的结构特点 1.“被”字句的主语----有定的、已知的 2.谓语部分-----谓语动词要求有处置性 ①进入“被”字句谓语部分的动词比“把”字句宽泛些,像部分心理动词、认知动词等也可以进入“被”字句的谓语部分。 ②另外、谓语动词前后还有其他成分,譬如状语、补语、宾语、连谓、时态等,不能是一个光杆动词(特别是单音节动词)。例如: 3、“被”字句中如果用了时间副词、否定词或能愿动词,一般应放在“被”字的前边。 (四)、“被”字句的语用意义 “把”字句有“处置”的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的意义,即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意念上是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宾语,处置的后果使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变化、产生某种结果、处于某种状态、有了某种经历,谓语部分的复杂性就是要体现这些处置的后果。过去不少论著认为,主语的这种被处置性对主语来说往往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遭受灾祸、受到欺骗、蒙受损失,或者引发某些不利的后果等。 三、连谓句 (一)连谓句的性质 连谓语句是由连谓短语做谓语的句子。连谓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和谓词性短语连用,在意义上每个谓词都能与同一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也没有关联词语。 (二)连谓短语的特点。 (1)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共用一个主语,或者说每个动词结构都可以和同一个主语分别构成主谓短语。 (2)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不能有语音停顿,书面上不能有逗号隔开,有的根本不能有明显的语音停顿隔开,或隔开后原句的意义、意味就变了。 (3)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否则是紧缩句。 (4)介词短语跟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用不是连谓短语,因为介词已经虚化为虚词。 (三)VP 1 和VP 2 之间的语义关系 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是连谓句研究的重点,也是确定和显示连谓句范围的依据之一。如果连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限于两个并分别记为VP l 和VP 2 的话,则VP l 和VP 2 之间有如下语义关系: (1)VP 1 和VP 2 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即VP 1 和VP 2 表示的动作或事件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互相衔接,连续发生。例如: ①指导员走过去把伤员抱了起来放上担架。 ②总工程师脱下身上的大衣盖在我的身上。 (2)VP l 说明VP 2 的动作方式 V 1 在前,着重说明后续动作V 2 的方式。这类连谓短语中的V l 的动词之后常常带有表示持续状态的助词“着”。例如: ①他微笑着向我走来。 ②孙处长皱着眉头不说一句话。 (3)VP 1 和VP 2 表示动作及其目的关系 连谓句中,V l 和V 2 有时表示动作和目的的关系。通常情况是用趋向动词“来”、“去”作V 1 、V 2 ,表示动作“来”、“去”的目的。例如: ①你去问问还有票没有。 ②我来想跟您打听一个人。 (4)VP 1 和VP 2 表示动作(或事件)有因果关系 一个表示原因,另一个表示原因引起的结果。一般情况是表示原因的动词性词语在前,表示结果的动词性词语在后。例如: ①王老师今天病了不能来上课。 ②他骑马跌伤了腿。 (5)VP 1 和VP 2 表示互补关系 连谓句里有的V 1 和V 2 是互相补充、互相说明的关系。例如: ①素梅板着脸儿不笑。 ②他呆呆地站在那儿一动不动。 (6)“有”字型连谓句 谓语中连用的谓词性短语,前面是“有/没(有)”构成的动宾短语,构成“有/没(有) +宾语+VP”格式,宾语所往往表示后面动作行为的条件、工具、材料、受事、能力等关系。例如: 小王有能力做好这件事。 小张有资格申请这个岗位。 他没有钱买大房子。 你有权保持沉默。 四、兼语句 (一)兼语句的性质 兼语句是指兼语短语做谓语的主谓句。(课本上认为兼语短语单独成句也是兼语句。)例如: ①我叫他回来。 ②大家选我当代表。 ③她爱小李忠厚老实。 (二)兼语句的类型 VP 1 是兼语句的谓语中的主要动词,归纳兼语句的类型或范围一般从第一个动词入手。在兼语句里,能充当VP 1 的动词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的类。从 VP 1 的语义特征入手可以把兼语句分为以下几类: 1.“使令”义动词作VP 1 的兼语句 表示“使令”义的动词在充当兼语句中的VP l 中占的比例很大。根据这些动词表示“使令”意义的强弱,把它们依次分为:“催逼”类、“派遣”类、“请求”类、“嘱托”类、“培养”类、“带领”类。 (1)“催逼”类 常见的有:催、逼、逼迫、强迫、胁迫、强制、促使、拉、推、催促、揪等。例如: ①你不该逼迫人家服从我们。 ②他一大早就催促我赶快动身。 (2)“派遣”类 常见的有:派、派遣、指派、遣送、打发、指使、调、提拔、介绍、推荐、差、委派、命令、放、招呼、呼唤、叫(“呼唤”义)等。例如: ①领导派我来接您。 ②连长命令士兵们向山后撤退。 ③我叫司机把车开到路边。 (3)“请求”类 常见的有:求、请求、要求、央求、恳求、祈求、请、邀请、喊、哄等。例如: ①她求娘可怜可怜她。 ②小马喊他妈给他开门。 (4)“嘱托”类 常见的有:托、委托、托咐、嘱咐、嘱、叮嘱、嘱托、拜托、告诉、提醒、警告、通知、号召等。例如: ①我托您去办一件事。 ②爷爷叮嘱我要爱惜粮食。 (5)“培养”类 常见的有:培养、培育、教导、辅导、训练、指导、指引、改造、指挥、鼓舞、鼓励、动员、怂恿、支持、鼓动、发动、组织、吸引、吸收等。例如: ①学校培养他成了一名业务骨干。 ②他鼓动我明天跟他去八达岭。 ③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了小发明家作品展览。 (6)“陪同”、“带领”、“帮助”类 常见的有:陪、陪同、送(“陪送”义)、护送、陪送、扶、搀、搀扶、领、带、带领、率领、引(“带领”义)、引导、领导、帮、帮助、协助等。例如: ①向导领着我们爬进了山洞。 ②我陪你去天山看看。 ③我帮你割猪草。 2.“交给”义动词作VP 1 这类动词常见的有:给、交、送(“赠送”义)、借、租、递、赏、赏赐、让给、讲给、递给等。例如: ①他给我一件衣服穿。 ②房东租给我一间地下室住。 3.“喜怒”义动词作VP l 常见的有:喜欢、爱、羡慕、钦佩、佩服、怨、埋怨、气、恨、责怪、责备、痛恨、害怕、厌恶、嫌、表扬、称赞、夸、感谢、祝、祝贺、批评、指责、斥责等。例如: 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 妻子埋怨他不务正业。 我佩服他办事一丝不苟。 他嫌我走慢了。 4.“称呼”义动词作VP l 常见的有:称、称呼、简称、俗称、叫(“称呼”义)、认、追认、封等。例如: ①人们称他是万金油。 ②马铃薯俗称为“土豆”或“山药蛋”。 ③那个瘦高个当地人封他为“赌王”。 5.“有无”义动词作VP 1 “有”、“无”、“没有”、“剩”、“留”等动词后面若跟表示人或动物类的名词或代词,并且名词或代词有谓词性后续成分,这类“有无”义动词句就可以看作兼语句。例如: ①山洼里有个村子叫唐庄。 ②咱们这里没有人喜欢打排球。 ③这片山地无人耕种,长满了野草。 五、存现句 (一)存现句的性质 说明某处所存在、出现、消失、变更某些人或事物的句子叫做存现句。例如: ①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②眼前显现出两位青年的身影。 ③教室里少了两张桌子。 ④宣传栏上换了新内容。 (二)存现句的类型 根据中段动词或动词性词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存现句可分为四种类型:表示存在的、表示出现的、表示消失的、表示变化的。 (1)表示存在的存现句 表示存在的存现句可称作“存在句”。存在句又可根据中段动词的类别不同,分为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两种。 ①静态存在句 台上坐着主席团。 门前挤着一群顾客。 地上都铺着红地毯。 ②动态存在句 蓝天上飞着几只云雀。 水面上漂动着几条小船。 外面正下着鹅毛大雪。 (2)表示出现的存现句 表示某处人或事物出现的存现句,可称作“出现句”。出现句的前段是表示处所的词语,以方位词或方位短语为多,也有表处所的名词、名词性短语或代词。例如: 她的脸上露出妩媚的微笑。 夜空中出现了几颗星星。 外面已经摆上了酒席。 (3)表示消失的存现句 表示某处所人或事物消失了的存现句,可称为“消失句”。消失句的前段和后段跟出现句没什么不同,中段谓语动词不同,首先不同在意义上,消失句的动词是表示“消失”意义的,如“走”、“丢”、“掉”、“逃”、“少”、“死”等,动词后面一般带“了”,或者动词后带“丢”、“掉”、“走”、“下”、“去”等做补语。例如: 羊圈里丢了两只羊。 会场上少了几个人。 山上掉下去几块大石头。 表示某处所人或事物有所变化的存现句,可称作“变化句”。例如: 他脸上变了颜色。 她的身上换了装扮。 (六)、双宾句(略讲) 定义:动词之后先后出现近宾语、远宾语两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例:①他给我一杯茶。 ②我拿你一本书。 ③王老师教我们语文。 ④我问他该怎么办。 ⑤大家称他为“活雷锋”。 双宾语的特点: (1)表“给予”、“接受”、“询问”、“称说”、“谁给谁什么”。 (2)近宾指人或人的等价物,中间无语音间歇,常由简短的代词、名词充当。远宾语多数指物,也可指人,远离动词,一般较复杂,可由词、短语、复句形式充当。 (3)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同义句,多数用介词将远宾语或近宾语提前。 
最好是自己写是比较,要是没有时间再去找别人去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找正规的。
前言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骗”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骗我”,“他”是主语,“欺骗”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骗”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转载于范文中国网 。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