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追风
反驳是证明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说,引用已知的真实判断去证明另一判断的真实性叫做证明;那么,引用已知的真实判断去证明另一判断的虚假性就叫做反驳。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用反驳的方法去推翻对方的证明的议论文通常叫做驳论文。驳论文写作,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反驳(驳论点),或间接反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写好驳论文,大体要掌握好三种常用的方法: 1.先破后立 对敌论先加以批判驳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常言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破”“立”是论证中难以避免的环节,只有“破”“立”得当,才能观点清晰,旗帜鲜明。 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很典型地运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文章先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接着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文章为什么前半部分要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这是因为作者要“立”的是“拿来主义”,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所以就要先“破”“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而“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2.以矛攻盾 在论证过程中,努力捕捉敌论的漏洞、矛盾,适当加以分析引申,使敌论看一场用自己的“矛”去攻击自己的“盾”,自己打自己耳光的对台戏,从而陷入窘困的境地,暴露谬误的实质,这就是以矛攻盾。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揭露敌论论据的谬误,及揭示论据中的自相矛盾之处来打开批驳的“缺口”,也可以通过揭露敌论中论点与论据间缺乏必然联系,来说明其论点的不可信。 比如鲁迅先生的《此生与彼生》一文中就很典型地运用了以矛攻盾来反驳汪懋祖复兴文言的主张。1934年6月,汪在《申报》上发表《中小学文言运动》一文,提出中小学生应尊孔读经,课本改用文言。倡导文言的理由是,“在应用上省力”,节约文字”,并举例说:“‘这一个学生或者那一个学生’,文言只须‘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为何如。”鲁迅先生就抓住汪文中的这个论据予以反驳:“‘此生或彼生’至少还可以有其它两种解释:一,这个秀才或者那个秀才(生员);二,这一世或是未来的别一世。”你说文言简练,但简练的文言让人难以理解,产生歧义。这是因为文言提倡者不懂白话与文言之间关系的缘故,所以鲁迅指出: 文言比起白话来,有时的确字数少,然而那意义也比较的含胡。我们看文言文,往往不能不增益我们的知识,并且须仗我们已有的智识,给他注解,补足。待到翻成精密的白话之后,这才是懂得了。如果一经就用白话,即使多写了几个字,但对于读者,“其省力何如”? 鲁迅先生用主张文言的汪懋祖先生所举的例子,证明了文言的不中用。这段文字就是非常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引申归谬 通过引申把对方论点中的错误加以合理地“放大”,合乎逻辑地“扩展“,将其推向极端,以彻底暴露其论述的谬误、荒唐,从而将对方逼入自相矛盾、破绽百出的境地,无法辩驳,难以解脱,只能不攻自破,束手认输,这就是引申归谬。 恰当地运用引申归谬,能致敌论于死地。例如唐弢先生的《琐忆》就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游,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这段话中,鲁迅先生以欲擒故纵的方法,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这段话中形象地运用了引申归谬,使国民党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泳的行为显得那么无聊、愚蠢,使文学青年们听了“笑不可抑”,引起“沉思”。引申归谬的这有效一击,十分有力,其论证的效果于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随着众多选秀活动的开展,许多人都从一个默默无闻、平凡人物转眼之间成了炙手可热的大明星,而接踵而来也就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追星”的大浪潮。 如今的“追星群”可不是当年那种贴几张自己喜爱明星的海报,哼哼他们的歌曲般的小打小闹,而是有了一个很规范的大组织,每一个小组都有大量的负责人的团队。这般架式让很多大都感到不解,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做到如此大规模的追星程度,真的值得吗?于是,一些自恃“德高望重”的人开始利用一些网络工具对这股日益渐大的“追星热潮”进行了一些尖锐的评判。 在我看来,有一个自己生活的榜样,楷模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关键只是在于你自己是如何对待。所以说这些“前辈”们似乎大多数都犯了一个“以偏盖全”的错误,把本来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批评得一无是处,同时,也让很多人因此受到蒙蔽。 仍记得,在某市的语文中考试卷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阅读题,其题为《粉丝是一种公害》。看完之后感觉很愕然,一个堂堂的中考阅读文题竟具有一个如此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全文都是在不停的批判着,说什么“粉丝”们从小就会产生一种狭隘心理,说什么他们从来就不懂得宽容。这一系列的话语似乎都在表明着在他看来“粉丝”就是一群社会的败类,应该被全人类所抛弃、所鄙视一般,我不明白身为一位大众的作者看问题为什么是如此表面化,根本不能透澈的认识到社会上的事物的内在,只是一昧遣责,这有用吗?这只能让不同的人走向两个不同的极端。 当然,我不否认现在的确存在着许多疯狂的“追星族”,他们用着一些让人不解的行为去追捧着各自心目中的“偶像”。不过,我相信,凡是有着生活信仰,有着一定的生活目标的人,大多数都能够控制住自己,把自己的偶像当作一个榜样,把他们的长处或优点吸收于自身,想必这是一个不错的事情。 前些日子,自己也深入过一个“粉丝群”中,他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以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不仅是在追逐心目中的偶像这方面,甚至在生活中,他们都成为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甚至成立了慈善会,一起去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这一系列的举动似乎让我在这个人情淡漠的社会中看到了难得的真情。也许,也就是从真正了解的那一刻起,我开始觉得“疯狂”不再是所有粉丝的代名词,他们的善良与真挚宛如是这浑浊的世间中难得一见的瑰宝,渐渐的,我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所以说,“崇拜明星”并不是一件十恶不赦之事,只是看当事人如何正确地对待,不去过度地沉迷于其中罢了。
比如这篇《读孟尝君传》,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驳论文。全文只有88字,却成为千古名篇。而它的作者,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这篇短文是中国古代议论文当中的经典作品,也是驳论文的滥觞之作。全文如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这就是这篇驳论文的全部内容。孟尝君养士三千全文只有88字,但是观点却很新颖。在作者看来,孟尝君并非世人所称的能“得士”,其实其本身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耳”。否则的话,孟尝君借助齐国之强大,如果能得到以为真正的“士”,完全可以制衡秦国,根本无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所以作者最后说到“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对比之前的文章,这篇文章可谓是独辟蹊径,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解读孟尝君。在之前的评论当中,都认为孟尝君广纳天下人才,是当时有见地的贵族;然而在王安石看来,这只不过是对孟尝君刻意拔高的效果而已。孟尝君雕像这篇文章是王安石的重要名篇之一,因为全篇内容论述得体,条理清晰,且言简意赅,很好的践行了古文运动的要求,所以在很早就入选了中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这篇文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驳论文,反驳有理有据,有情有节,对于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