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闽南文化论文题目推荐高中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9

chaiyixuan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闽南文化论文题目推荐高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手机用户

已采纳
1、高中议论文万能素材:致敬功勋!续写更加绚灿的光荣与梦想致敬功勋,是致敬为民之心。“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为了让山区绿起来、让老乡富起来,把一生献给太行山区,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造就千百群众的福祉。王有德带领职工大力推进防沙治沙,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用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让人生奋斗有了更高的思想起点、不竭的精神动力。致敬功勋,是致敬爱国之心。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离家30年,归来时母亲已经93岁;王继才守岛卫国32年,浪的执着,礁的顽强,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岛再小也是国土。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与王继才32年孤独坚守何其相似?我们的事业很伟大,但多数岗位很平凡。不论是造核潜艇,还是守卫小岛,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坚守平凡,愿意在平凡中追求非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闯过复兴路上的风风雨雨。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无怨无悔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没有农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来“稻菽千重浪”?没有工人的“每天每日工作忙”,哪来“世界变了样”?没有人民子弟兵的“替你负重前行”,哪来的“岁月静好”?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脊背,共同撑起了伟大的人民共和国。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行各业中,楷模不断、英雄辈出,这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赤子,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书写俯仰无愧的报国华章。谁把国家民族扛在肩上,人民就会把谁装进心里,共和国就会把谁记在功劳簿上。生逢伟大时代,初心不改、奋斗不息,我们向功勋致敬,共同续写更加绚烂的光荣与梦想。2、高中议论文万能素材:不要放弃梦想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第一部作品《气球上的五星期》一连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赏识,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最初投稿,也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后来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举成名。丹麦著名童话家安徒生作问世,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即攻击他的作品“别字连篇”、“不懂文法”、“不懂修辞”。但他毫不气馁,笔耕不辍,终于成名。英国诗人拜伦19岁时写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即有人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然而拜伦并未退却,而是以更为优秀的诗作来回敬那个诽谤者。3、高中议论文万能素材:善良的屠格涅夫1878年冬天,一个衰弱不堪、嘴唇冻得发青的乞丐在街上拦住了匆匆经过的屠格涅夫。乞丐伸出一只通红的、肿胀的、肮脏的手,向作家乞讨。作家掏遍了身上所有的口袋,但什么都没找到。他窘极了,便紧紧地握住乞丐颤抖的手:“别见怪,兄弟,我身上一无所有。”乞丐也“紧紧地握了握”作家的手。“哪里的话,兄弟,”乞丐口齿不清地慢慢说道,“就这也该谢谢您啦。这也是周济啊,老弟。”4、高中议论文万能素材:肖邦的遗愿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5、高中议论文万能素材:球王贝利的养成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坚强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闽南文化论文题目推荐高中

304 评论(13)

疏影横斜l

福州男人居家体贴、细心,在外经商、做官或做学问都崇尚理学,讲求中庸之道,注重形象,以至于有“福州人做面子”之说,这些都已传为美谈。福州女人懒散、爱打麻将、不做或不擅做家务,甚至有“好男不取福州女”之说,这些也为大家说熟知;但各位也许不知道福州人这些习性形成与福建的历史是密不可分,福建人原是闽越后裔,福建实属越王勾践的越国腹地,后由于越王子孙无诸随大汉朝高祖皇帝刘邦南征北战从而得以在福建重建闽越王国,曾经一度使福建成为东南强邦,人民富庶,从那时起福州就已经是东南首府,就像现在的成都在四川的地位一样,从那时起由于福州大,而福建其他的州府都较小,属于大首府小地市的情况,因此从那时起福州本地人就向现在的北京人一样,觉得自己是“皇城根”的种,比较牛气且势利,随着福州经济的不断发展从福州八县及周边地市来福州做生意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富,他们为了在福州定居生活使自己成为真正的福州人,都争相取福州的女人为妻,由于这些男人(也就是后来福州男人的主体)虽然有钱却在福州没有权势和家族亲戚,为了能仰仗妻子家的势力好在福州立足,因此就逐步形成了模范丈夫的形象和传统,而原福州本地的福州男人本着“学而优则仕”的家庭教育,都认真研修儒学、理学,走上朝为官的多数都取了他乡女子为妻了,而那些不争气的为了能够娶到福州本地女为妻也只好效仿那些外地男人做个模范丈夫了。 : 到了唐朝末年,黄巢过闽,唐朝委任的官员面临黄巢的大军纷纷逃窜,而只有福建省建州(也就是)土著陈岩依靠自己组织的九龙军最终成为福建实际的掌权者。但陈岩在各地土豪自行割据的背景下,并没有切实掌握福建,他只能控制建州与福州。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来自北方光州与寿州的一支移民队伍进入福建。这支队伍的首领原为寿州人王绪,但其部下以光州固始人为多。在南安发生的兵变中,固始人王潮与其兄弟王审邽、王审知控制了这支移民队伍的控制权,他们攻下泉州为根据地,因此在闽南的男人多数是这支移民队伍的与当地混居通婚的后裔,由于这支移民队伍来闽南是把当地的男人大多杀死,而娶当地女人为妻,所以闽南的男人到如今在家庭中都非常强势,也就是所谓的“大男子主义”。 在陈岩死后,固始人王潮与其兄弟王审邽、王审知又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下福州,从而统一了福建;这一时期,由黄巢起义开始的大乱已经波及全国,几乎每一区域都有争夺权力战争,每一块土地都在流血,幸而王氏兄弟在夺取政权之后,以安民为其主要政策,并鼓励让自己的兄弟、将领、兵士都娶福州本地女子为妻,并以入乡随俗的方式融入当地文化,福建保持了30多年的安定,从而使福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动乱中无法安居的民众,纷纷进入福建避难,这导致了福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福建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在这一时期达到较高的水平,文化也有很大的发展,福建从此成为可与中原区域媲美的发达区域,所以至今福建特别是福州的许多地方都供奉着福建人民尊敬的“闽王”王审知的神庙。这是福州人把男人称为“唐部人”(意思是唐朝部队的人),把女人成为“主娘子”(意思是当地的娘子)的缘由。这也是福州人甚至大多数福建人都说自己祖籍来自河南的缘由。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次年,其子建立闽国。从此,福建又进入一个政治上的动荡不安时期。闽国的首脑多死于宫廷政变,王氏兄弟之间的矛盾后来发展成内战,结果,在南唐保大三年(945年),王氏闽国被南唐灭亡,而吴越国也乘机侵入闽土,控制了福州地区。南唐与吴越争夺福建,泉州的留从效乘机而起割据泉漳二州,于是,福建形成了闽土三分的局面。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在宋朝强大的压力下,南唐被灭,吴越国的钱氏与割据泉漳的留从效继承者陈洪进被迫向宋朝献土,于是,宋朝于978年统一了福建。
318 评论(15)

yd44ifoz

潮汕文化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近几年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潮汕有悠久的历史。1、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22年,潮汕一带称为南交之地,属于“扬州之域”,人烟稀少,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属于百越的一支。我们将把这8000年的漫长的时期,按照考古文化类型,分成四个阶段来叙述。这四个阶段分别是:(一)象山文化,(二)陈桥文化,(三)后山一浮滨文化,(四)南越文化。这一时期潮汕较少受到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土著文化色彩很浓。根椐考古资料可知,在这一段时间里,潮汕文化先是与东面的闽南文化保持一致,后来,西面的南越文化入侵,改变了潮汕地区文化的原来面貌。在这一阶段,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进程,不但滞后于中原,也滞后于周边地区。《礼记》就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意为刻画额肌,足趾相交)”的记载。2、公元前222年至960,汉文化的进入与土著文化的汉化时期。当时居住在潮汕的越人富有反抗精神,这在《史记》、《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中均有所述。如《淮南子》在记载秦军南侵(公元前213年)时,说越人都撤至山林之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并推选“桀骏”者为将,发动夜攻,大败秦军,“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描述得极为生动。但是,不管越人如何勇敢善战,却终究抵挡不住比之远为先进的秦汉大军。秦朝在尉屠睢被杀之第二年(公元前 214年),又派赵佗率领充军罪人遣戍越地。自此约100多年的时间里,汉族军队和随军家属一齐进入岭南地区,渐渐“与越人杂处”。史禄(或称监禄)正是在那个时候为大军凿渠运粮,后“留家揭岭”,成为有史所载的汉人移居潮地的首创者。西汉元鼎年间,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大军征讨南越,使百越人中的南越支裔,随着东越、闽越之后也灭亡了。由于不断汉化的结果,百越人的各个部族大多逐渐融合到统一的中华民族之中。此后,除三国时的“山越”,以及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尚有“巡抚岭南,百越皆伏”等偶尔的记载外,“越”字基本在史籍中消失,未被汉化的百越人遗裔,又重新被统称为“南蛮”3、960年至现在,潮汕文化的昌盛时期。汉文化的潮州地方亚型,是在宋元以后闽南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逐渐形成。此后,潮汕文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翁辉东先生在《海滨邹鲁论》中指出:“潮州文化,蕃于宋,而于元,乃竟澎湃于明代”“积之厚者,其流必先……故有清初叶,明风尚流。”据史载,终宋一代317年,潮人登科共172人;终明一代276年,潮人登科共157人。明嘉靖及万历年间,潮人在京城任职者竟多达170余人,这对于南国海隅的潮州来说,莫不是一个奇迹。“御街讲白话”这句俗语就发生在明代。人文的昌盛,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必然保持“积之厚者,其流必先”的文化优势,必然对整个潮州民系的文化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64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