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柳聚
文章还是要自己写的同学你一定很少关注历史吧,儒家就是中庸之道的体现之一,孔子则是中庸的拥护者,《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现多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则是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看看百度上的解释,希望能给你帮助有思路了总比抄的好吧 补充: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面对一项新活动,引领者冲锋陷阵,参与者随波逐流,质疑批评者滔滔不绝,唯有静静旁观者,冷静心智,静观其变。在我看来,冲在最前面并非一定就是成功者。静下心来,适时地做一个旁观者,三思而后,方为中华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静下心来,静观望,晓时势,乃是一个思考、总结、丰富自我的过程。二战时期,当世界各国战成一团,世界陷入一片混沌之时,美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不断总结敌方战术特点,以应对不测,以至于后来的参战能直接给予敌人有效的致命一击,体现的不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吗?子曰:三思而后行。于成功来说,经验无疑使通向彼岸的航船,通过旁观这一过程,思考、总结、归纳,在偏安的一隅,找到自己成功的哲学,乃通向成功之捷径所在。冲在最前面,未免显得过于鲁莽,在后面指手画脚,也显得迂腐而懦弱,而处于中庸之道的旁观者,在我看来方为理想。纵观历史,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政党,以冲锋陷阵之姿态,成为革命的领头羊,然而,经验上的不足最终使他们以失败告终,还酿成了“巴士底狱”的惨剧。由是观之,冲锋陷阵,并非成功之良方。百年以前,新文化运动兴起于华夏大地,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遭到了不少守旧派、顽固派的质疑与炮轰,然而,迂腐的批评者终究未能得逞,“新文化”之花开遍了华夏大地,使中华文化拥有了新面貌。不难看出,固执的批评家们,终究会成为时代的弃儿。而相较于上两者,随波逐流的参与者又更显盲目、无主见。唯有静静旁观,显得较为无可挑剔。然而,所谓“静观其变”,并非教导人们被动接受而无所作为。旁观者,乃是在旁观后适时参与,方显其价值所在,旁观所得之经验才不至白白浪费。旁观者不同于引领者,在与他们会总结思考;不同与盲从者,在与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与主见;不同于批评者,在于他们保守中又略带开放的胸怀。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只旁观怕是远远不够的,选择时机,适时参与,方为静静旁观之价值所在,方为中庸之道的真谛。愿我们学会冷静,学会总结,学会旁观;也愿我们拥有开放,拥有勇气,拥有在静静旁观之后参与其中的胆识与魄力;愿我们都能体会中华文化里中庸之道的美妙,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
面对一项新活动,引领者冲锋陷阵,参与者随波逐流,质疑批评者滔滔不绝,唯有静静旁观者,冷静心智,静观其变。在我看来,冲在最前面并非一定就是成功者。静下心来,适时地做一个旁观者,三思而后,方为中华文化所提倡的中庸之道。静下心来,静观望,晓时势,乃是一个思考、总结、丰富自我的过程。二战时期,当世界各国战成一团,世界陷入一片混沌之时,美国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不断总结敌方战术特点,以应对不测,以至于后来的参战能直接给予敌人有效的致命一击,体现的不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观点吗?子曰:三思而后行。于成功来说,经验无疑使通向彼岸的航船,通过旁观这一过程,思考、总结、归纳,在偏安的一隅,找到自己成功的哲学,乃通向成功之捷径所在。冲在最前面,未免显得过于鲁莽,在后面指手画脚,也显得迂腐而懦弱,而处于中庸之道的旁观者,在我看来方为理想。纵观历史,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政党,以冲锋陷阵之姿态,成为革命的领头羊,然而,经验上的不足最终使他们以失败告终,还酿成了“巴士底狱”的惨剧。由是观之,冲锋陷阵,并非成功之良方。百年以前,新文化运动兴起于华夏大地,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遭到了不少守旧派、顽固派的质疑与炮轰,然而,迂腐的批评者终究未能得逞,“新文化”之花开遍了华夏大地,使中华文化拥有了新面貌。不难看出,固执的批评家们,终究会成为时代的弃儿。而相较于上两者,随波逐流的参与者又更显盲目、无主见。唯有静静旁观,显得较为无可挑剔。然而,所谓“静观其变”,并非教导人们被动接受而无所作为。旁观者,乃是在旁观后适时参与,方显其价值所在,旁观所得之经验才不至白白浪费。旁观者不同于引领者,在与他们会总结思考;不同与盲从者,在与他们有自己的目标与主见;不同于批评者,在于他们保守中又略带开放的胸怀。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只旁观怕是远远不够的,选择时机,适时参与,方为静静旁观之价值所在,方为中庸之道的真谛。愿我们学会冷静,学会总结,学会旁观;也愿我们拥有开放,拥有勇气,拥有在静静旁观之后参与其中的胆识与魄力;愿我们都能体会中华文化里中庸之道的美妙,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
题目:由书卷到金瓯我的意见是,小时候的启蒙教育决定其一生。书卷,有缺损,就补之。到金瓯有缺(金瓯指国家,山河)时候,国难当头的时候,才会有挺身而出,补缺救国。秋瑾的诗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虽有急 卷束齐有缺坏 就补之 [译文] 读书人要爱惜书,即使遇到急事,也要把书捆扎整齐,发现书本有缺损,要立刻把它补好。 [小故事]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少年时就勤奋好学,十七岁就因为知识渊博而文明鲁国,这当然是和孔子刻苦读书分不开的。当时还没有发明纸,书都是用竹简做成,然后用牛皮绳穿起来的。据说孔子到了晚年,喜欢阅读《周易》,因为每天翻阅,穿竹简的牛皮绳磨断了三次。而磨断一次,孔子就再整理一次,一直使书保存完好。这一方面反应了孔子的刻苦,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在读书过程中,是十分爱护图书的。《弟子规》应成为中小学生行为基本规范,但要抛弃其中不合时的封建糟粕。《弟子规》中关于少年儿童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行为习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