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2

gym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初中社会小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白白3217

已采纳
1、奉献爱心社会实践报告。2、初中毕业生志愿调查。3、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初中社会小论文题目

358 评论(10)

bigbang318

社会调查可以涉及很多方面的(包括我们的学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例如以下的:  探究问题的提出  自从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以来,我十分钦佩陶渊明那一流的山水田园诗的描写,于是我对陶渊明这个人物感到莫大兴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探究的内容  陶渊明的隐居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从陶渊明的诗中看其性格,再从他的经历中和另一个著名诗人比较,我认为是消极的结论。  探究的目的  为了了解陶渊明所在时代的风气给他带来的生活选择。  探究的过程  在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两位诗人当时时代背景和个人的人生经历,自己总结、比较,得出正文如下:  品读陶潜  朦胧月下,轻轻地打开窗,依窗而坐,静静的夜里,品读陶潜。  ——题记  赏其洒脱的性格  陶渊明,他,是迷恋山水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我欣赏他的直爽与勤劳。“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中我可以体会到他回归田园的愉悦心情,从他的超逸潇洒中,不难看出他对功名的轻视。他“性嗜酒”,“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酒后赋诗,直舒胸臆乃是他的风范。 他喜欢柳,因而有了“五柳先生”这个称号;他喜欢菊,他常“采菊东篱下”;但是他更喜爱的是莲,因为其“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真的与陶渊明的性格很相似。陶之所以在家隐居,安贫乐道,独立于世,就是因为他看不惯当时朝廷的腐败无能。于是,他迷恋山水,将自己的愁闷寄于山水之间。  评其消极归隐  从陶渊明的诗中,我似乎可以看到他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无奈。在当时的社会里,怀才不遇真让人伤心。但是,我觉得他这样归隐给人的感觉是无能。从一些方面看,他寄情于山水,是没有错的,但是他借沉迷山水来逃避现实就不对了。田园被他用诗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虽说他“恋山林,思故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淡泊名利,让人敬仰,但他才华横溢,更不该逃离社会,有才能就应该为社会出一分力量。社会虽残酷,但并不是有才华无处施展的,他可以创造一番自己事业,何必沉溺在虚构的“世外桃源”之中呢?从现在的社会时代看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果归隐了真是可惜了啊。  叹其淡泊而庸碌  我看陶渊明的生平遭遇和历史上一位名人也差不多。他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并且把儒、道两家取舍调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思想上,他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撇开他的家庭背景来看,从其经历和陶潜来对比,他曾因“作诗风讽新法”的罪名而被捕下狱,因而他经历了最冤枉最悲惨的“乌台诗案”。但是他并没有屈服。不仅如此,更加让人敬佩的是,那“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人生三起三落,都不曾击倒过他。他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可见,苏轼的命运也不比陶渊明好到哪啊。然而,他对待社会的态度依然积极向上的,还是满怀希望的,即使他遭遇过排斥与诬陷,他却一直在等待着朝廷能重用他,希望有朝一日他的抱负能够实现!相反,陶渊明就没有这样做,他反而觉得归隐是最好的选择,是自己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他却是渴望从诗中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所以,他把淳朴的乡村生活, 作为他的社会理想的比较现实然而十分有限的寄托。从而我得出结论:他的行为让人感到他平庸与无能!  后记:其实,以上之评只是以我个人角度看陶渊明而已,从不同的角度看,我并非完全否定他的作为。陶渊明,他不愧是为诗坛做出巨大贡献的诗人!
142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