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3

CHY53262576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2000字内容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ujicajia

已采纳
1979年11月26日上午,邓小平会见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人。会见中,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层中对社会主义也能搞市场经济的最早论述。  在邓小平有关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指导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表明中国已经正式承认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合法地位。  1984年,中国改革由局部改革走向全面改革。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政策,对改革的指导思想作了一系列的发展,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以亨利·格隆瓦尔德为团长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格隆瓦尔德对中国的发展十分关注,对邓小平尤为佩服,他此次率团访华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作深度报道。格隆瓦尔德以职业记者的方式,直截了当地提问:中共一直教育人民要大公无私,为人民服务。现在你们教育人民要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邓小平简明地答道: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我们党有信心、有能力逐步消除这些消极现象。  格隆瓦尔德语锋犀利,紧追不舍:这种现象是否反映一个潜在的、很难解决的矛盾,即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却很坦然,十分明确地回答: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来发展生产力。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  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住地同有关中央领导人谈十三大的筹备和十三大报告起草等问题时,明确提出不要再讲以计划经济为主了。他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好像一谈计划就是社会主义,这也是不对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邓小平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指导思想上的质的飞跃,即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和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对马克思关于计划和市场理论的发展;是对长期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精辟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关于市场经济的论文2000字内容

359 评论(10)

makelele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1)原因: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预计,对环境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的7%。二是经济增长效益低。据有关专家计算,中国目前GDP总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2)意义: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现状: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两重两轻”即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况依然严峻。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目前,煤炭已属超能力开采,仍供不应求。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压力很大。今后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增长难以为继。 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一定要突破传统狭隘的发展思维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含义。因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资源、环境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而且推动新型工业与经济现代化、中国在未来新时期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还因为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融合到一起,就有一个怎么样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要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4)指导思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问题,这一点解决了,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20多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通过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5)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一方面,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资料来源:
236 评论(11)

wxyzys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1.经济是指财富;   1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1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1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1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1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1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   2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金融市场2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2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23.经济是指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2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2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2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2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122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