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尾韵
一、德国历史学派 1、德国历史学派产生的背景 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主张 二、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2、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一、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 二、“福利国家论”的社会福利思想 1、改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西欧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思想 3、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中的社会福利思想 4、《贝弗里奇报告》第三节 社会保障理论的多样化发展一、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1、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 2、收入分配调节政策 二、现代货币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三、供给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1、供给学派的主要论点和政策主张 2、供给学派理论中有关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消费理论和交叠世代模型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构成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再分配思想 2、关于必要劳动价值的社会保障思想 3、关于最低工资的社会保障思想二、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1、社会保障原则 2、社会保障权利 3、列宁社会保障思想的特征 
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李斯特 罗雪尔 希尔德布兰德 克尼斯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瓦格纳 布伦塔诺 施穆勒 德国历史学派解体及其影响 随着1890年俾斯麦的下台和取消反社会党人法,新历史学派存在的基础开始动摇,进入了衰退解体的过程1883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发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批判历史学派不能区别理论科学、历史科学和政策实践的关系,将经济现象的历史记述和经济理论的历史性相混淆,在方法论上缺乏理论分析和抽象,陷入了世俗的经验主义,因此缺乏“精密的方法”,放弃对“精密法则”的研究门格尔强调理论经济学正像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一样,主张理论是经济学的中心,而历史只不过是它的辅助施穆勒立即在《施穆勒年鉴》上发表了反批判文章《国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1883),接着门格尔又针对施穆勒的文章,发表了《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施穆勒不予回答他们二人之间的争论虽然就此结束,但在双方门下弟子之间却持续了20多年,学说史上称之为“方法论论争”从此以后,历史学派逐渐衰落解体,而完成这解体过程的还有待于历史学派内部韦贝尔的批判,即所谓“价值判断论争” 韦贝尔1904年发表了《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认识的“客观性”》,批判施穆勒将伦理道德和经济借科学的名义混合在一起,用道德和法律来挽救经济生活中由于利己心所带来的弊端,这是在科学中渗进了“价值判断”他主张在社会科学中应该将经验的认识与价值判断加以区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任务在于寻求客观真理至于希图发现理想和规范,为实践寻求对策,这属于主观的“价值判断”问题,这里有无数的不同的价值观在斗争,只有让人们自由去选择和评价处于“诸神斗争”中的各种价值这即是韦贝尔所提出的“价值的自由性”他还提出“理念型”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基本概念,认为用这个基本概念和方法可以保持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的自由性”施穆勒在1911年《国家科学辞典》第八卷中,进行了反驳,施穆勒认为各种对立的价值判断是阶级利害对立的表现,而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协调、统一在“共同福利”这一理想上,按照这个理想可以对各种价值判断作出共同评价韦贝尔把这种主张讥笑为“伦理的进化论”,平庸之至桑巴特、布伦塔诺等都支持韦贝尔的主张,桑巴特在《现代资本主义》(1902)一书中,则运用他自己的发生论的、体系论的方法研究经济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空前的通货膨胀,历史学派缺乏理论,束手无策,许多经济学家都纷纷脱离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终于解体德国的社会政策学会也在1935年被纳粹党所镇压而解散历史主义是历史学派的代表性特征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埋头专注于对经济史料的整理分析在他们的著作中充斥的都是丰富的史料,但材料之间缺乏理论联系可以说,在李斯特之后的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的理论创新水平再没有高过李斯特然而,这并不表明历史学派缺乏存在基础,也不表明他们对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贡献历史主义虽是历史学派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全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