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拥有
史发展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宛若天成的气质,建设者们主要从善择基址,因地制宜,整治环境,心理补偿 
-历史不能做课题研究的,因为它不是现代生活中的问题,也不需要人们来解决。-课题研究主要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让人们增长知识-研究的应该是新的东西,而不是已有的,不可改变的客观历史问题。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说对中国古建筑值得探讨的几个方面:中国古代供市民使用公共建筑有哪些,其功能追求与今天的公共建筑有何异同?从我们研究所的研究来看呢,古代中国城市(不包括镇,镇在古代是工业区或商品集散区)的宗教用地,正好和今天的工业用地比例是对应的,而其他类型用地的比例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而我们知道,古代的公共生活是由宗教活动串接起来的,如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其实都有宗教的影子,所以我们可以说,古代的公共建筑很大程度上是宗教建筑。当然,并非全部,如黄鹤楼等。当代中国建筑如何表现中国传统中的永续精神?这个问题我自己认为提得不够恰当。但从个人观察角度来说,我们能在西方建筑中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朗香教堂、光之教堂等等,其实都是在用现代建筑语言表现传统的精神,是一种继承。我们中国古代的永续精神有哪些呢?——仁义礼智信等等,有没有建筑来表现它们呢,古代是有的,今天呢,没有了。今天的建筑师都表现了什么样的传统精神,田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等,这是消隐和避世的精神,是中国永续精神的另一面,单只有这些,中国的建筑哲学是不丰富的。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古今建筑的体量差异?这个问题又有些摸不着头脑。古代的建筑总体上是体量偏小的,今天自不必多说,所以当体量上的鸿沟,难以用建筑手法消解时,我们的建筑应该以何种态度和手法,融入城市?建筑材料的使用,能否体现城市和而不同的美感?今天城市的建筑基本上都是用钢筋、混凝土、玻璃为主要元素构成的,那么怎样用这样的材料,或者用其他替代材料,来完成对城市古典意象的重塑和振兴?怎样在今天的中国城市体现古典建筑的曲线美,达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天下百虑,然后疏途,而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