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man14
考场作文资料:勤俭节约 【名言警句】 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 ——《左传》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陆游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 【运用思路】 勤俭节约不仅是外在的事,他牵连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以勤俭节约为荣。 【精彩素材1】 生活俭朴的毛泽东 在毛主席生前用过的一百多件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穿过20 多年、已补过73次的睡衣。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给他换一件新的,他都执意不肯,直到逝世前夕,他老人家还是穿着这件补丁缀补丁的睡衣。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首先倡导不吃肉、不吃水果,常常是几个烤芋头就是一餐饭,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1962年夏,他到辽宁省视察工作,刚一住下,他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负责接待的同志,说:“上面写的东西都不能做。”原来,这张单子开着20多种禁吃的菜名,鸡鸭鱼肉之类都包括在内。正是这一件件小事,铸就了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素材点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物质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仍要把这种传统发扬光大,勤俭持家,节约建国。 【适用话题】 “俭朴”、“生活和工作”“以身作则”等。 【精彩素材2】 节约能源日本精打细算 在衣着方面,日本环境省从2005年起提倡夏天穿便装,男士不打领带,秋冬两季加穿毛衣,女性放弃裙子改穿裤子,等等。这样夏天可将空调的设定温度从原先的26摄氏度调到28摄氏度,秋冬可调到20摄氏度。据统计,仅夏天空调温度设定调高2摄氏度一项,办公室可节能17%,如果换算成石油,日本全国每年7月到9月可节约原油155万桶。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总结了一整套从购买、保存到烹饪再到废弃各个环节详尽的节能窍门。在购买食物环节,提倡消费者购买应季蔬菜和水果,因为生产反季节的蔬果往往耗费更多能源。尽量选择产地较近的产品,这样可促使商家增加从邻近地区进货,从而节省运输中消耗的能源。保存食物时,不将冰箱塞得过满,以免影响冷气循环,冰箱温度应随季节调整。 【素材点拨】 为节约能源日本人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地算计,为什么?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能源危机”。而在我国却存在着严重的能源浪费,我们的“地大物博”还能撑多久?是该我们“醒醒”的时候了。 【适用话题】 “节约”“节约和发展”“细微之处”等。节俭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但这与提介切俭并不矛盾,讲节俭就是要珍惜人类有限的资源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就是要从我们先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理论论据来自、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2、凡不能俭于已者,必妄取于人。清?魏禧《目录里言》3、以俭立名,以侈自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4、俭则足用,俭则寡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5、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古今对联集锦?农村联》6、凡事一俭,则谋生易足;谋生易足,则于人无争,亦于人无求。清?钱泳《履园丛话?俭》7、上节下俭者则用足,本重末轻者天下太平。宋?林逋《省心录》8、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9、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虞书?大禹谟》10 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11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韦孝宽传》12、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宋?林逋《省心录》13 仁以厚下,俭以足用。《资治通鉴》卷八九《晋纪十一》14、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1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16轻而多取,吾宁寡而俭用。弘一大师《格言别录》17、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清?钱泳《履园丛话?安安先生》18、惟俭养德,惟移荡心。《明通鉴》卷六,太祖语19、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明?薛宣《读书录》卷七20、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管子?形势解》21、多求不如省费。宋?司马光《言招军札子》22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我们的经济政策》23、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清?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24、声色之害,甚于鸩毒。《明通鉴》郑五,太祖语25、俭开福源,奢起贫兆。《魏书》卷六二《李彪高道悦列传》26 俭则寡欲,侈则多欲。宋?司马光《训俭示康》27 节用储蓄,以备凶灾。《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28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引古语29、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宋?王安石《风俗》30、衣不求华,食不厌蔬。宋?王安石《长安县太君墓表》31 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隋?王通《文中子?关朗》32、 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33 居丰能俭,在富能贫。《晋书?陆云疏》34、 俭朴是我们美德的可靠卫士。婆罗门谚语35、 勤能生则,俭能聚宝。中国谚语36、勤,锄头上的黄金;俭,米缸里的白银。中国谚语37、 勤俭好似燕衔泥,浪费好似水冲堤。中国谚语38、 光俭不勤无源水,光勤不俭水断流。中国谚语39增产不节约,金碗也打破。中国谚语40 克勤克俭粮满仓,大手大脚仓底光。中国谚语41 克勤克俭,无怠无荒。《乐府诗集?梁太庙乐舞辞》42、奢未及侈,俭而不陋。汉?张衡《西京赋》43 创业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俭。中国谚语44家有良田万石,也要粗茶淡饭。中国谚语45一滴水,一滴油,不让一滴白白流。中国谚语 
《小行为大改变 “低碳族”悄然兴起》 “走路还是开车?”“爬楼梯还是坐电梯?”“室温28度还是27度?”……这些选择题,逐渐成了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认真考虑的问题。这批以实际行动减少生活中的碳排放,支持中国政府刚刚提出的碳减排目标的年轻人,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共同的雅号——“低碳族”。 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前夕,有记者提前探访就在我们身边的环保新人类。 一算吓了一跳 我一年产生4吨碳 在南京一家大银行工作的刘小姐告诉记者,自己会愿意尝试“低碳”生活并非突发奇想。一个月前的一天,她偶然在网上发现有种“碳排量计算器”,出于好玩她决定计算一下自己的碳排量。 点开“碳排量计算器”的页面,会冒出一堆问题,比如,你家里是否使用节能灯泡?你每年搭乘长途飞机的总次数是多少?……只要耐心回答完问题,计算器即会算出一定时期内你制造的二氧化碳数量。“真是只是觉得好奇,才给自己算一下的,结果,我一年竟然要制造4吨二氧化碳,比我们中国人每年7吨的平均水平高出了不少。”刘小姐坦言,这个实在有点超标的结果,让她蒙了,她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确存在很多浪费行为,“我的一些生活习惯必须改变,比如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减少5度电,算下就能减少4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呢。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如果不做就成了浪费之源。” 四年没买新T恤 减少6千克碳排放 31件环保T恤轮流穿,平时吃饭自带筷子……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班的戴小建用自身行动带动了周边一群同学共同倡导低碳。 自进入学校,戴小建就参加了学校的寸草环保协会,并成为协会核心骨干。因为积极参与了很多的环保活动,他得到了不少件活动纪念T恤。“每次活动一结束,环保T恤就基本都不穿了,我觉得这个很浪费不环保,后来我想,我把它当做夏天的T恤穿,既减少了碳排放,又能多次利用环保T恤上的宣传信息,何乐而不为呢?” 4年下来,戴小建一共攒到了31件T恤,除了入学开始买了2件外,其他夏天穿的都是这样的衣服,仅仅衣服一项,戴小建4年来就减少了6千克二氧化碳排放量。“夏天的衣服都是环保文化衫,不是为了省钱,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省4千克二氧化碳排放,我要用行动呼吁大家‘低碳生活’。” 认养7棵香樟树 以此抵消员工碳排量 位于河西泰山路的帝斯曼(中国)公司在“低碳”问题上,更加直接了。他们认养了自家门前7株香樟,以此抵消员工的碳排放量。 公司老板唐江生是个地道的英国人,他说,在欧洲很多大企业都会做“碳抵消计划”,就是计算每位员工日常活动中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付相应费用给专门机构,通过植树、购买环保器材等途径,来抵消公司员工的“碳排量”。 他还真就算了一笔账:公司共有40名员工,走路和骑自行车不产生碳排量,而坐公交每公里的碳排量是069公斤,骑摩托车是094公斤、电动车是043公斤、地铁是042公斤,开私家车最高,每公里达到11公斤。每位员工的交通工具,出行路线一一统计,然后通过地图计算公里数、全年264个工作日,每天一个往返……唐江生最后得出全体员工使用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381吨。然后再加上办公室里电脑、办公用电、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UPS电源等产生的碳排放量,公司员工出行和办公器材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一年为821吨。而一株乔木每天大约可以吸收033吨二氧化碳,一年就可以吸收045吨,这样算下来,他认养了7株行道树。 “低碳”是种境界 核心就是节电和节能 “在工作中,尽量少用打印机;平时多走路上下班,这些都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南京理工大学毕业的张衡同样也是个“低碳生活”先行者。 节电节能的理念充斥着他的生活。“我尽量不用打印机,而是用电子邮箱传达,这样可以‘无纸’办公。相机里的照片我不会全部打印出来,都是备份到电脑里。” 对于电脑的使用,张衡也严格按照节电方式操作。比如将电脑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在1分钟;此外,如果外出有事,他也会在电脑上设置自动关机时间,以防当天忘记关闭电脑。将这些小细节都使用上,张衡每天可以减少约2公斤碳的消耗量。 “我家的家电几乎都是节能电器,空调只有在极端天气下才会开。”张衡说,“低碳生活”充斥着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用拖地的水冲厕所,或者浇花;用淘米水洗菜。”每一个节约的想法,都可以为减碳作出贡献。 ■“低碳”最前沿 请二氧化碳到地下沉睡 东大科学家正在研究这个看似疯狂的课题 作为工业文明的副产品,大气中浓度越来越高的二氧化碳让享受着文明成果的人类伤透了脑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要取代化石燃料尚需时日,依靠绿化来“减碳”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二氧化碳“加热”地球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有没有更快捷的“治碳”方法? 答案是将二氧化碳赶入地下——这个看似有些疯狂的主意正成为目前世界的热门课题。引人注目的是,东大科学家也在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 捕获技术日臻成熟 “在目前的环境下讨论二氧化碳的捕获与封存意义重大。”东南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赵长遂教授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课题组从2001年起就开始关注这一课题。 赵教授介绍,目前采用液态吸收剂从发电锅炉尾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获得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已经成为可能,国内已完成工业示范,研究水平与国际相当。 “不同的燃煤发电方法有不同的CO2捕获方式,比如我们在973计划资助下进行的氧燃烧循环流化床燃烧发电技术,可以实现较低成本捕获CO2。与此同时,通过添加价廉易得的石灰石等,发生循环煅烧和碳酸化反应,在提高发电效率的同时,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碳,为下一步利用或封存做准备。”赵教授介绍,这些新型发电技术的国际合作目前已在洽谈中。 封存二氧化碳是趋势 被捕捉的高纯度二氧化碳去向何处?这才是解决温室效应最关键的一步。赵教授透露,目前对收集的二氧化碳有利用和封存两种处理方法。利用方面,华能北京热电厂,就将燃烧后烟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提纯精制后,用来制作碳酸饮料,年捕获量为3000吨。但这种方式只是将二氧化碳暂时封闭,一旦易拉罐开启,捕获的二氧化碳又重新回到了空气中。 对彻底封存二氧化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展开研究和试验,通过输气管道或罐车,将高纯度二氧化碳输入地下,使其永远不能为祸人间——这项技术已经可以实现。据了解,采空或接近采空的油气田、不可采的煤田以及千米以下的咸水层都是较理想的封存地点。 “从长远看,封存二氧化碳是大势所趋,但降低成本和确保安全性仍是关注的焦点。一旦封存的二氧化碳发生泄漏,密集的窒息性气体必定会引起人间灾难,这个后果将可能由我们的子孙后代来承担。”赵教授补充说,国内多个碳捕获项目正相继上马,但要在中国完全走通“捕获-输送-封存”全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