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6055968
别让我们的爱抑制了孩子成长Q:2岁半的小女孩小囡每次来园上半日课时,身边都有两个人。一位是辞了工作一心照顾她的妈妈,另一位是保姆。吃饭时妈妈喂她,保姆就拿手绢帮她插嘴。小囡来这里后创造了好几个“第一次”。第一次自己剥香蕉吃(平时都是妈妈剥好了给她);第一次在户外自己走路(平时都是妈妈抱着);第一次摔跤(以前在父母、保姆保护之下活动,没有摔跤的机会)……有一次,小囡在幼儿园里不小心跌倒,她父亲来找我:“能不能把园里所有的墙角都用海绵包起来?”“可以呀,只是你打算让小囡一辈子待在幼儿园吗?园外所有的墙,难道你也要包起来吗?”我无奈地说。我自己也有一个3岁的儿子,原来以为,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不用学习自然就会。但是小囡父母对她的这种爱,让我非常疑惑:这是孩子成长需要的爱吗?我们的爱到底带给孩子什么? 北京 小董(幼儿园亲子老师,儿子3岁) 在埃塞俄比亚的森林里,居住着一种社会性很强的动物——树猴。树猴生活在丛林中,并在丛林中来回穿梭、觅食和逃离。一次,由于天敌的追捕,部分婴猴由于求生的能力还未建立起来,无法逃离,从树上掉落下来。森林的工作人员发现后,就把它们带回来饲养。工作人员尽可能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看上去同自然环境无大差别的“自然”成长环境,并模仿树猴妈妈,训练它们觅食、攀爬、在树间穿梭等等。看起来,整个成长过程同野生树猴的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一直到它们可以独立生活时,工作人员就将它放回到树猴群中,让它们回归家园。 但不久,这些树猴一个个陆续死去,竟然没有活下来的树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树猴的成长过程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然环境,它们长大后再回到自然,已经丧失了穿梭于丛林间的能力。我们在其他动物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和结果。 2岁半小囡的妈妈是否在爱孩子?实际上我为这个问题本身而难过。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千百万个家长都在不断重复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问题。此刻,“爱”变成了一个眩目的光环,掩饰了所有衍生出的问题。 虽然人与动物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童年缺失的成长,都会给成年后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 对一条狗来说,出生到八个月,它就可以怀孕生育。但人的成长似乎过于漫长,是所有生命中成长期最长的,需要十八年来完成。这十八年中,最重要的是头三年,其后是后三年。在这六年中,儿童要为今后将形成的复杂的认知能力打好基础,发展丰富的情感世界,建立自身以及自身以外的世界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且儿童还需将所有这一切过程统合起来,建构在自我身上。成长是何其重要啊。人类的头六年的成长,靠口的品尝认识世界,靠手的触摸认识世界,靠耳朵的倾听学习语言、发展思想,靠鼻子嗅丰富认知,靠行走了解空间,靠眼睛自由地观察了解万物的形状,发现世界的不同,靠第一次发现后的再尝试建立意志和成就感,靠手的自由使用发展智能。 而我们的父母却限制自己孩子的活动,甚至不让孩子去活动,他们替代儿童完成他们原本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使孩子失去了成长的机会。这一切,都因“爱”的名义而生。 婴儿出生后,是母爱唤醒了他(她)所有的感觉。这种爱透过母亲肌肤的触摸,母亲每日慈爱的眼神,母亲呼唤婴儿温柔的语调,母亲有规则地照顾幼儿的生活,母亲在婴儿哭泣时的安慰,一点一滴、一分一秒的积累,逐渐使婴儿对自己充满了爱,微笑便在婴儿的脸上绽开,爱启动了婴儿的世界并伴随着婴儿对世界的认知,这个婴儿由于母爱而容易把精力投入到对世界的探索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母亲可以规定他(她)如何成长,母爱更不可能表现为替代儿童的自我发展。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天然的,没有儿童会放弃对世界的探索,就如同学走路和说话,除非人为的误导和阻止。 每一个年龄段,儿童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成长需求,比如小囡要自己吃饭,自己剥香蕉,自己走路,这都是三岁前幼儿成长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地球上,只要是人类的婴儿,从出生起就用眼睛盯着明暗分界线看,他们都是用口来感觉和尝试;用手到处抓摸;都会把里面的倒出来,外面的塞进去,桌上的扔下去;都会对细小事物感兴趣。只要环境适宜,这些无需成人教导,儿童会吃饭时自会吃饭,会说话时自会说话,只要你让儿童自由,儿童无一例外都能做到。 而爱,是它之外的。爱使认知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乐趣;爱使儿童每遇到成长的困难时都能充满力量,勇敢地成长;爱使儿童感到,成长并不使他感到孤独,他不需要独自承担,有一个已经成长过来的人会始终伴随着他;爱使成人能尽力为儿童提供成长的环境;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保证。 这才是真正的爱,爱是关心人的成长。 
学习时间为深入贯彻党十七大“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精神,许多省份都就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工作发布通知,主要包括:(1)小学生在校活动总量不超过6小时,初中生不超过8小时;(2)每天保证1小时体育活动;(3)不准占用休息时间、节假日、双休日和组织集体补课、提前上新课。 周一到周五每天在教室里上几节课(不含兴趣小组活动课)根据“小学生在校活动总量不超过6小时”、“每天保证1小时体育活动”的规定,去除课间休息和午休约2个小时详细>> 每天放学回家后的学习时间(含作业、复习、预习等) 在2005年《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报告》中提到,根据教育部规定,小学1-3年级学生每天作业量应在30分钟之内完成详细>> 周末参加课外补习的时间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集体补课详细>> 一周以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详细>> 睡眠和运动睡眠和运动是维持生命的两项互补的重要过程。睡眠对于补充人体能量、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儿童智力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运动则不仅能在生理上起到强壮肌肉、灵活关节、改善心肺功能的作用,而且能使人精神旺盛、心情舒畅。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尤其需要保证必要的睡眠,从事适量的运动,这是促进新陈代谢、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几点上床睡觉从生理需要来看,小学生每天应该有9~10小时睡眠,初中生每天应有8~9小时睡眠,高中生每天睡眠时间也应不少于8小时。2008年以来,我国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出台通知或意见,要求学校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权利,确保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学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学生不少于8小时详细>> 一周以来,半小时以上的运动有几次为了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我国教育部门规定,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或挤占体育课时,中小学应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切实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详细>> 外部支持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同学和家长的支持,这种支持往往是通过提问和答疑的方式进行的。为了解小学生主动获得外部支持的情况,本次调查设计编制了三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一周以来,向老师提问有几次没有提问1-2次3-4次5-6次7次以上纸笔调查3%1%8%3%9%网上调查2%1%5%9%4%综合1%1%5%1%7%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1%的学生一周以来没有向老师提问,8%的学生一周内向老师提问的次数超过5次详细>> 一周以来,向同学提问有几次没有提问1-2次3-4次5-6次7次以上纸笔调查8%3%5%15%21%网上调查7%5%5%4%9%综合22%2%2%1%15%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22%的学生一周以来没有向同学提问,1%的学生一周内向同学提问的次数超过5次详细>> 一周以来,向家长提问有几次没有提问1-2次3-4次5-6次7次以上纸笔调查7%8%3%5%5%网上调查7%9%2%5%7%综合13%8%5%6%9%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13%的学生一周以来没有向家长提问,4%的学生一周内向家长提问的次数超过5次详细>>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自身行为或思维比较持久变化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或智力)、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心三个方面。 对自己聪明程度的评价学生的聪明程度是认知能力(或智力)的通俗说法,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等。从智力测量的数据看,学生总体的聪明程度呈“两头小、中间大”的对称型正态分布详细>> 以下那种习惯能坚持一个学期以上所谓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或方法。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能做到按时交作业的学生有6%,能做到记笔记的学生只有1%。而搜集和整理错题、制作读书卡片、画知识结构图是三种被证明有效的学习习惯,能坚持的学生分别只有83%、58%和55%详细>> 对自己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是否有信心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71%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非常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4%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信心不足或完全没有信心。从年级分布来看,根据纸笔调查的数据,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中,对自己在学习上非常有信心的学生所占比例逐渐下降,但在六年级有所提高;对自己在学习上信心不足的学生所占比例缓慢上升详细>>学习状态所谓学习状态,指学生在完成特定任务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身心状态,可从心境(情绪)、动机、注意等三个方面加以把握。其中,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身心状态;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特定行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在心理倾向;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最近以来,每天早晨走进学校的心情是怎样的烦乱有点紧张平静(没感觉)愉快其他纸笔调查7%2%4%3%4%网上调查7%8%4%7%5%综合1%8%1%7%4%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每天早上走进学校的心情为烦乱和紧张的人数共占9%,平静的为41%,愉快的为7%。此外,与纸笔调查数据相比,网上调查数据在“烦乱”这一选项上的比例高4%;在“愉快”这一选项上的比例低20%。由此推测,热衷上网的学生上学时的心境不如一般学生详细>> 在学习中感到最心烦的是什么老师讲课听不懂作业量太大要背的内容太多家长要求太高其他纸笔调查3%5%1%1%9%网上调查6%4%4%3%2%综合9%4%3%5%9%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家长要求太高”、“要背的内容太多”、“作业量太大”是让学生心烦的三大主要原因。除家长要求太高这一选项以外,纸笔调查和网上调查的数据差异不明显详细>> 上课时,你觉得自己注意力能够集中多长时间少于5分钟5-9分钟10-15分钟16-25分钟25分钟以上纸笔调查0%9%4%6%9%网上调查7%4%26%25%9%综合8%8%3%6%4%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有33%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少于15分钟,4%的学生能集中注意25分钟以上。纸笔调查和网上调查的数据差异不明显详细>> 最近以来,每天下午离开学校的心情是怎样的烦乱有点紧张平静(没感觉)愉快其他纸笔调查9%0%3%4%5%网上调查9%3%7%5%6%综合5%8%4%4%9%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每天下午离开学校的心情为烦乱和紧张的人数共占3%(明显低于上学时的比例),平静的为4%,愉快的为4%(明显高于上学时的比例)。纸笔调查和网上调查的数据差异不明显详细>> 坚持努力学习的主要动力是什么获得老师表扬让家长高兴考一所好学校将来找到好工作对知识感兴趣纸笔调查2%5%8%7%3%网上调查7%5%9%1%8%综合4%8%7%6%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努力学习的动力基于短期诱因(获得老师表扬、让家长高兴)的比例为2%,基于中期诱因(考一所好学校)的比例为7%,基于长期诱因(找到好工作)的比例为7%,基于对知识感兴趣的比例只有6%详细>> 以下哪种陈述最符合你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参与专心听讲开小差跟不上一片空白纸笔调查3%5%2%7%1%网上调查21%2%8%2%9%综合1%2%3%3%6%本项目是从行为表现的角度了解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情况。从总体调查数据看,有3%的学生能积极参与或专心听讲;有3%的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但仍能跟上老师的讲课;有9%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详细>>学习结果对于小学生在学习结果方面的状况,本次调查从各学科学习成绩和对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两个方面了解。 各学科学习成绩情况各科都优秀语文不理想数学不理想英语不理想科学不理想纸笔调查6%9%3%0%4%网上调查9%8%8%4%0%综合5%5%5%9%5%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认为自己各科都优秀的学生有5%;认为自己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所占比例差别不大,都在20%左右;认为自己科学学科成绩不理想的比例最小,只有10%详细>>对自己学习成绩的满意程度烦乱有点紧张平静(没感觉)愉快其他纸笔调查9%0%3%4%5%网上调查9%3%7%5%6%综合5%8%4%4%9%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每天下午离开学校的心情为烦乱和紧张的人数共占3%(明显低于上学时的比例),平静的为4%,愉快的为4%(明显高于上学时的比例)。纸笔调查和网上调查的数据差异不明显详细>>总结与建议长期以来,一提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人们就会想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本调查从学习条件、学习状态、学习结果三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扩展了学习状况研究的视野。综合来看,对于我国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下五个方面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详细]·睡眠时间不足,缺乏运动 …[详细]·基础学习习惯难以坚持,良好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详细]·缺乏长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状态低迷 …[详细]·学习成绩不均衡,满意度有待提高 …[详细]基于小学生学习状况的以上情况,不能局限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上,而是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分别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同心协力,努力改善小学生的学习状况,具体建议如下:·在学校教育方面,基层学校要坚决落实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做到平等交流、共同发展。·在社会教育方面,各类校外教育机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