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015
从贵州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其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 1、环境的多样性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地带,恰处于中国地势第二大梯级(西部高原山地)向第一大梯级(东部丘陵平原)的过渡部位。最高海拔2901米,最低148米,全省平均海拔1110米。 贵州位于世界上最大喀斯特区——华南喀斯特区的中心部位,是我国喀斯特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喀斯特地貌形态齐全,类型多样,几乎包括了除冰川喀斯特以外的所有类型。贵州在热量带上处于南亚热带至中亚热带的位置。由于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的复杂多样,使贵州的土壤类型也极为复杂,从而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2、景观的独特性 贵州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独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瀑布群、溶洞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分布集中,居全国之首。 贵州有世界上惟一的三叠纪奇观(世界上仅有瑞士圣乔治山有部分出露),在这里每走一步,跨越万年,天然造化,自然传承,拥有六项世界之最:全球最壮观的浅海次深海过渡带;全球最好的早三叠纪深水生物遗迹化石群;全球最早、最大的三叠纪管壳石生物礁;全球最完整的三叠纪孤立石灰岩台地——大贵州滩;全球最好的海生爬行类——海百合动物群;全球保存最系统最完好的三叠纪海陆变迁和浅海——次深海“拉锯战”。 贵州三叠纪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具有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与世界地质公园的文化、科技含金量。 3、气候的宜人性 贵州气候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降雨适中,且多夜雨,多微风,没有绝大多数大陆性气候所特有的极端温度。 4、资源的丰富性 贵州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结构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既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文化遵义纪念馆,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良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形成贵州旅游资源组合的丰富多样性。全省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1000多处。 5、民族风情的多彩性 贵州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56个少数民族,贵州有49个,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7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5%。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贵州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6、地域分布的广泛性 全省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安顺、遵义、贵阳等地区旅游景观久负盛名之外,在黔西北、黔中、黔东北、黔西南、黔东南、黔南等广大地区旅游资源有大量分布,并且相对集中,构成景观集群。全省各市、州、地、县几乎都有风景名胜区、点,并各有特色。 7、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 在全省,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物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8、同纬度上的原生态性 贵州省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成为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梵净山亚热带生态系统原始而典型,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集旅游奇观、民族风情于一体,是喀斯特科普生态旅游胜地;而位于黔东南的民族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贵州一大民族原生态旅游景观。 9、开发潜力的巨大性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内陆,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多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雷公山、月亮山、九洞天、威宁草海、乌江画廊、世界三叠纪公园、惠水涟江天生桥群和惠水燕子洞等至今仍处于半开发状态,这些地方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景物神奇壮观,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全省还有很多举世奇观尚未向广大旅游者展示其风姿,仍处于藏于深山人未知的状况;许多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度开发,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10、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坡度,全省的平均坡度8度,15度以上的陡坡占全省总面积的6%;二是高度带,全省最高点2901米,最低点148米,平均海拔1110米;三是喀斯特,全省喀斯特比重为9%;四是河网密度,全省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500米,大大低于周边省份;五是山丘比重大,占到全省5%,山间平坝仅占5%,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总之,贵州是一处藏在深闺不为人识的桃源仙境。明朝宰相刘伯温独具慧眼,赋诗云:“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在400年前,大地理学家、洞穴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专为山水而来,为贵州山水留下了珠玑般的文字。贵州历史并没有留下诸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样的旅游文化品牌形象,但贵州以她实实在在的内涵,正被看好。以上信息参考 :贵州日报 > 经济·旅游 版(2008年7月21日) 
我心目中的贵州文化 摘要:贵州一个神奇的地方,早在二十四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在贵州高原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贵州史前文化。春秋以前,今贵州大部分地区属于“荆楚”或“南蛮”的一部分。战国后期,夜郎国逐步发展成为南蛮地区的大国。宋代,“贵州”名称始见于文献。明代,贵州建省。清朝,贵州疆域基本行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期在贵州活动,在贵州播下了革命的火种。1949年11月15日,贵州县贵阳解放。同时,贵州是一个三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会。 关键词:心目 中 引论:作为一名贵州人明明知道贵州是祖国不可缺少的一部份、一块宝地,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充满发展情景的山区省份。那为什么我们不去了解、查阅、论证我们的家呢?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步伐我们一起了解贵州的文化、民族、美食、旅游吧! 一、 贵州的历史文化 贵州一个神秘而历史悠久的地方。尽管贵州有“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里平。”的记载,后来又有“人无三分银”之说, 但是贵州有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大家知道贵州的八大名产:仁怀茅台酒、安顺腊染、镇宁波波糖、威宁火腿、大方漆器、独山盐酸、玉屏筲笛、都匀毛尖。就说仁怀茅台酒,那是世界闻名的名酒。仁怀茅台酒的著名不仅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我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不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更因为他被国际一致认为与“白兰地”,“威士地”比肩齐名的世界三大蒸馏名酒之一。 同时,贵州的文化以多元包容著称,贵州本土的苗、布依、侗、彝等十多个民族, 大多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音乐、舞蹈、刺绣、蜡染、傩戏、水书等等,都曾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看好。 这就是贵州,美丽神奇的贵州。 二、 贵州的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贵州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苗、布衣、侗、彝、仡佬、水、穿青人等共18个民族。 各民族共同繁衍,共同生效息,为贵州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很大贡献。贵州大多数少数民族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都通晓汉语普通话,并以其作为民族交流的工具。 同时,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有苗族的“跳花坡”、“打嘎”,彝族的“搓子舞”,布依族的“六月六”,穿青人的“打亲家”等,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舞姿古朴、矫健、惊奇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曾多次出国演出获得好评。此外,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也别具特色,令人赞叹。 就说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生而不原始,粗犷而不粗俗,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原生态展现,更不是猎奇和迎合时尚,它是一种人性本真意义上的艺术升华,为贵州本土文化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出名。也因如此它具有许多荣誉,如1990年9月,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誉为“贵州省高原明珠”; 1992年6月,随贵州省民族民间艺术团,赴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先后到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等国演出,受到空前赞誉;1994年4月,参加在贵州省大方县举行的百里杜鹃花节,之后又于10月参加在贵阳举行的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第一名,获一等奖,11月应国家民委邀请到北京进行对外接待文艺表演; 2011年9月10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第一名等等。 《滚山珠》就是这样原滋原味的东西,让人们耳目一新,久久难忘。 因此, 2006年纳雍县《滚山珠》经申请已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并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三、 贵州的城市美食文化 众所周知,贵州的城市美食文化非常丰富。 辣香是贵州菜的主要特点,著名菜点大多与辣椒密切相关,如宫保鸡丁、各类火锅、肠旺面等,都需要用辣椒来调味,黔菜带辣味的菜肴更是口感各异,又分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麻辣、蒜辣等几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张口咋舌、大汗淋漓。 贵州的风味小吃着实令人垂涎。 贵阳有花溪牛肉粉,肠旺面,青岩豆腐,卤味,丝娃娃,洋芋粑,青岩卤猪脚,青岩鸡辣角,清镇黄粑,青岩玫瑰糖,息烽阳朗辣子鸡; 遵义有羊肉粉,豆花面,豆腐皮火锅,赤水竹笋,绥阳空心面条,遵义鸡蛋糕 ;兴义有刷把头,兴义鸡肉汤圆,安龙凉剪粉,贞丰糯米;兴仁有兴仁盒子粑;安顺有安顺镇宁波波糖,安顺荞凉粉,安顺裹卷,鸡肉饼, 毕节汤圆,威宁火腿,威宁荞酥;黄平牛肉干一品大包等等 。 贵州菜主要属于川菜系列,但贵州菜又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四川主要是麻辣型,云南为甜辣型,而贵州主要是鲜辣、酸辣为主要特色。辣、麻、酸是黔菜很突出的风味。吃不惯的朋友可以提出少放油和辣椒。贵州的干锅系列再加上农家自酿的米酒,农家风味地道醇厚。贵州菜的酸不像山西靠醋来调味,而是酸汤。酸汤是苗族饮食的一大特色,为火锅系列,尤其以酸汤鱼最为好吃。 终而言之,贵州的食文化非常丰富的。如果你来贵州可别错过哦! 四、 贵州的旅游文化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风光尤其著名。在里有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就坐落在安顺境内。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山川、河流、溶洞、瀑布众多,北部有国家历史名城遵义,以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遗址形成了独特的黔北的红色之旅,省会贵阳打造避暑之都,毕节市的草海以及百里杜鹃,铜仁地区的梵净山,黔西南地区的马岭河峡谷,安顺的黄果树瀑布和龙宫,黔东南和黔南地区的侗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都独具特色,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中,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赤水、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荔波喀斯特水上森林和赤水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 结语:随着西部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完善,亟待揭谜的是西部人文景观。为了寻求贵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古朴的民族人文风情、旅游景观,我们不妨一同踏上这方热土,一起去感受这个花的世界、鸟的天堂、人类的天堂的多彩的贵州吧!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贵州,一个神奇美丽的家园,正如广告上说的:“走遍大地神州,最美多彩贵州!”
作为我国最早建成的森林城市之一,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程中,贵阳应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 在生态文明城市中,林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贵阳周边的森林是物种储积区,发展林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产业,应该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充分挖掘潜力。林业生物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绿色能源,重复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生态文明城市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贵阳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还有许多可以利用的林地,可以大力培育能源链和原料链,大力开发林业生物型能源,这对于改善能源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发挥很大作用。林业是生态建设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生态文明城市的主要任务。贵阳处于喀斯特地质结构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石漠化趋势比较明显,发展林业,培育森林,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沙以及对地表的侵蚀,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是治理石漠化的一个关键措施。同时,加强城市森林建设,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使贵阳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可以为贵阳打造良好品牌作出更大贡献。林业是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和主要阵地,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要求。发展森林文化对于发展贵阳的生态文化,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整个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推动提高资源效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爽爽的贵阳感受着你的气息我醉倒在惬意的天堂……”,今年,一曲“爽爽的贵阳”唱响了贵阳的大街小巷,唱到了每一位游客和贵阳市民的心上。 贵阳地处北纬26度,属人类居住的最佳纬度范围。这里夏季平均气温在24摄氏度左右,年均相对湿度在78%左右,不湿不燥,气候凉爽,中心城区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达343天。2007年,贵阳又喜获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然而,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贵阳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优势。坐拥青山绿水的贵阳面对这样的课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贵阳该如何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这个有关保护与发展的老话题,成为贵阳近10年来重新考量的新命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贵阳市就确立了“环境立市”的目标;2000年,贵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2005年,贵阳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经济市建设的决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 一系列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007年12月29日,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原则、五年奋斗目标和指标体系,并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做出了部署。 从确立“环境立市”、发展循环经济,再到战略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目标,一条依托生态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路在贵阳正逐渐清晰起来。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功能。大力实施“畅通工程”,环城高速公路、北京西路、花溪二道、贵(阳)金(阳)线建设全面展开,在2009年前把一环路建成无信号灯控制的城市快速通道。二环路、油小线等建设也已紧锣密鼓地开始实施。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功用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确保红枫湖、百花湖在2012年达到三类水质,阿哈水库达到二类水质。2010年基本完成南明河全流域综合整治,2012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此外,还将大力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和以治理“五脏五乱”为重点的整脏治乱工程。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文化特色,培育贵阳精神。积极倡导“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精神,发挥其提升素质、凝聚人心、引导风气的重要作用。进行城市形象设计,彰显城市个性。 通过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和“居有所安”行动计划,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 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把旅游、文化业发展成重要支柱产业,实现现代物流业突破性发展,加快发展金融业和会展业,着力把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现代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按照循环经济模式提升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等正有条不紊加快进行。 今年1月,贵阳市委公开发布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内容涉及9个方面、138项主要任务,每一项任务都责任到人和具体落实部门,并注明了完成时限。 分解表一经公布,立即引起了贵阳市民的广泛关注,“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崭新的科学理念,如此系统、迅速地演化为符合贵阳实际、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138项具体任务,值得为之赞叹!”一位网友评价说。 2月底,正值贵阳抗凝冻灾害、开展灾后重建最为繁忙的时期,然而,为期3天的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依然如期举行,7位国内著名专家和有关部门领导应邀前来授课。3月20日,贵阳市四套班子领导便齐聚北京,与北京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一场高规格的“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与领导纷纷把脉献计,从各个视角对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出了看法和建议。 目前,一套包含有基础设施、生态产业、环境质量、政府责任等内容的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已在贵阳全面实施,贯穿生态文明理念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也在有序进行中。按照贵阳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规划,未来5年,贵阳市向着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天数稳定在95%左右;文化特色逐步彰现;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民生显著改善;政府进一步廉洁高效的总体目标坚实迈进。
贵州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主要是:1、原生性,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因为贵州开放较晚,开发程度较小,所以很多景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2、配套设施基本跟进,比如说黄果树有大扶梯,梵净山有索道等等,在大的景区里基本都有观光车,景区的道路还算可以;3、和民族风情景区错杂在一起,便于一起开发。比如说黄果树有天龙屯堡,荔波有瑶族村寨、苗寨。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贵州矿产资源丰富,是矿产资源大省。贵州省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27亿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24亿吨;磷矿储量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2、水资源贵州河流数量较多,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贵州省河川径流量达到2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为5万千瓦,居全中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3万千瓦,占中国总量的4%,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3、土地资源贵州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1%;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3230平方千米,仅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5%。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由于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缩小。2002年底,贵州省实有耕地面积94万公顷,比2001年减少2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5公顷,远低于全中国平均水平。土层厚、肥力高、水利条件好的耕地所占比重低。4、生物资源贵州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包括亚种、变种,下同),其中可食用的7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能抗污染、改善环境的2000多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扩展资料: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