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丹666
我在wx公众号《曾雯见宝》看到过一篇文章分析得提到位,希望对你有帮助尺幅大高:5cm 长:5cm如此大尺幅堪称长卷中的姚明,相当于4层楼的高度,是另外一幅国宝《清明上河图》的两倍。当然,要想显得更专业范时,可把高说成纵,长说成横,想象一下要特别自信淡定的口气哦。颜色美青绿夺目 金彩辉煌已经完成九百多年时空穿越的《千里江山》,颜色依然那么炽烈,青和绿堆得很厚,是青金石、孔雀石等贵重的矿石、次宝石,打碎,磨成细粉,再加胶,在绢上一层一层渲染。群青浓艳的靛蓝、碧玉般透润的石绿与温柔的光交互辉映,熠耀辉煌,像看到宝石在闪烁。据说,每一次展开卷起,矿石颜料和碎绢都会掉出来,所以这就是它很少展出的原因。真的是见一次少一次了。天才作当代著名画家、作家陈丹青曾描述自己观画的感觉:看得“像一个傻子一样”。能得到陈丹青为之打call,很多人以为这应该是一个研磨画艺到耄耋之年的画家。but,王希孟在画这幅画时才十八岁,而且仅用半年就完成了这幅构建宏大,展现细致入微的旷世之作。并敬献给了他的老师宋徽宗,一个不爱江山爱书画的皇帝。依然是but,就是这样一个天才,二十多岁便去世了。至于去世原因,史书曾留下的一点只言片语,并不能证实。而他唯一存世的画作就是这幅《千里江山》,在画中居然还没有落款,只有在宋徽宗之后的拥有者蔡京的题跋中才看到希孟的字眼和介绍。真是天妒英才啊,也许正是这样的青春年少才能信马由缰、肆意用彩、耗费心力地敢挑战如此大尺幅的长卷。看六远高远 深远 平远幽远 阔远 迷远现在开始,专业的、重点的来了。作为传世的青绿山水最重要的作品,《千里江山》不愧为典范。布局构图、透视都是非常精彩。北宋著名绘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在他写的《林泉高致》中,针对山水画的布局提出了“三远”透视法,即高远、深远、平远。而在郭熙之后,韩拙又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了“六远”的说法,补充了阔远、迷远、幽远。然而,不管什么远,天才少年王希孟都在《千里江山》这里满足你,就看你找不找得到。首先,这六个远的原话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景色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谓之幽远”看晕了有没有?是不是不好记?来来来,大白话发挥一下。比如:“从山脚下往山顶看,哇,好高啊,叫高远”。剩下的爆发你们的小宇宙想象一下,加上一张示意图搞定。再送一个按音韵的记忆法:高平深 迷幽阔,这么记很入脑的。品六法应物象形 气韵生动骨法用笔 随类赋彩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六法是一个叫谢赫的人提出来的,他活动于南齐年间,是当时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和画家,他对绘画有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并善于观察和进行理论概括。他在绘画批评专著《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了有关绘画批评的六条标准,即画家创作的六个准则或者说应该力求达到的效果,这六个标准也就是六法在以后的千百年间始终被推崇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根本准则。应物象形:真山真水的景物表现到画卷上气韵生动:要有生命、要有精气神骨法用笔:参悟哪家的笔法?哪个流派?随类赋彩:各种不同的颜色构勒出真山真水真人真景经营位置:按照一定的比例把真实的场景缩减在画卷上传移模写:传承前人的绘画技艺在《千里江山》你也会毫不意外的找到这六法的踪迹。依然一张图示例,多看几次就会品出其中深意。 
我这边有王欣孟的千里江山图,手工刺绣版的,分享给大家看一下
《千里江山图》纵5厘米,横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千里江山图》运用“深远”的构图法,把近景、中景、远景结合在一起,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给人以“咫尺千里”、江山寥廓的感觉,开辟了山水画艺术的新天地,令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