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590437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对于日本没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一事,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学研究科教授松岛齐指出:“日本欠缺将经济学活用到现实政策的态度。这是根本性问题。”而在经济学奖得主辈出的欧美地区,让优秀的经济学家参与政权的情况并不稀奇。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曾担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及担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的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罗宾·克鲁格曼,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松岛齐强调:“将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经济政策中,就可以获得实时数据,以进一步提升研究内容。日本经济学若要提高层次,需要的不是增加研究经费,而是政府需改变这一根本性态度。”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日语写成的论文已经成为获奖的阻碍。诺贝尔奖评选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论文引用量的影响。用日语发表论文,海外的研究者就很难引用。
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专门论文《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这篇论文是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初步形成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