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俊2013
前人研究的成果,所选题目到目前所研究到的状况,而你又对选题有何特别看法,为何会选此题,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看法有何异议或者是有何更深入的观点 
岩溶空隙指岩溶地块中发育的溶蚀空间,包括溶蚀裂隙、溶洞、溶蚀管道等。由于岩溶发育的特点,在近地表处常发育了较多的岩溶空隙,这类空隙由于离地表很近,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从矿坑抽水到人类对饮用水的开发、房屋建设、铁路运输、水库的修建等都反映出这种密切性。地下空隙造成的地面失稳事件非常频繁,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6个国家存在严重的岩溶塌陷问题,我国岩溶分布面积达363×104km2,塌陷坑已超过3万多个(陈国亮,1994),每年仍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云南、湖北、四川及北京、山东、山西、辽宁、河北、陕西等地。广西的岩溶分布广泛,也是我国岩溶塌陷的主要分布地区。据资料统计,作为重点开发新区的桂林市西城区,截至1999年1月,该区已发生的塌陷一共有319处,在覆盖岩溶区塌陷密度达59个/km2,其中人为塌陷86处,占27%;1996年发生于桂林市中心体育场的岩溶塌陷,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1990年广西玉林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金工车间的塌陷,造成损失500多万元(陈国亮,1994);1999年桂林市临桂县一粮库发生塌陷,40 t粮食陷入地下,同年1月该县城大圆盘南侧又发生塌陷,造成一死一伤,并损坏一辆运输车。南昆线的正线长5km(不含枢纽部分),其中可溶岩地段长6km,约占1/2,以路基形式通过的地段有5km。施工过程中路基因减薄盖层或揭露溶洞后造成的岩溶塌陷,有记录的达63处之多(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1984)。贵州是有名的岩溶区,全省已有塌陷近100处,塌陷坑点2200余个,80%集中在六盘水市、安顺市、遵义市、贵阳市,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六盘水市,房屋倒塌达80多座,直接经济损失260多万元。在水城盆地毁损农田100多亩,铁路中断运行,道路被破坏,地下水遭污染等(刘凯栋,1990)。贵州天生桥引水发电隧道开挖至中部,遇到长90m、宽20m、高约100m的岩溶大厅,线路悬空,最后迫使线路转弯,损失60多万元。1959年以来,武汉有记录的塌陷如下:1959~1962年武昌马鞍山井田发生多次塌陷;1977年9月20日汉阳鹦鹉洲轧钢厂货场出现两个大陷坑,直径20m,深9~10m,其后20天内又陆续出现5个陷坑;1983年武昌江连道口发生塌陷;1988年5月武昌陆家街附近的市司法学校发生塌陷,规模为40m×30m,两个月后离此2km处的青菱乡发生大面积塌陷,陷坑共13个,直径10~60m不等(陈国亮,1994)。统计资料表明,山东泰安市共发生过塌陷近100处,直接影响了津浦铁路的运输,塌陷曾使路轨架空、行车中断,迫使列车长期慢行达半年之久,为治理该区塌陷,共耗资2000余万元;另外,在山东省仅因采煤一项造成的地面塌陷失稳面积达3万余公顷,引发了诸如土地绝产、建筑物破坏及居民大搬迁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寿冀平,1998);在岩溶地区各类矿山中,因为水位下降产生的塌坑数量经常都在千个以上,大大地增大了后期环境治理的费用。从以上这些实例可以看出,岩溶塌陷在我国分布具普遍性,迫切需要解决由其引起的地质问题。这类地质灾害大多数为人类活动而引起,少数为自然塌陷。在国外,岩溶区的这类灾害同样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国外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美国、法国、南斯拉夫、德国、波兰、南非、原苏联、土耳其等,其中以美国的岩溶塌陷居多。美国岩溶分布区约占其总面积的15%。以亚拉巴马、佛罗里达、佐治亚、田纳西、肯塔基等几个州的岩溶塌陷最为严重。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Jamestown地区有两个塌陷发生在抽水型降落漏斗区内。亚拉巴马州有1700个塌坑,宾夕法尼亚州大约有1000个塌陷,都是因抽水而引起的;佛罗里达州Tampa附近,1964年在以抽水井为中心、6km为半径的范围内,发生了64个塌坑;有名的佛罗里达州Winter Park巨型塌陷,损失超过400万美元。俄罗斯中、东部石膏层地区的岩溶塌陷也较普遍。在俄罗斯平原内的一些地区,塌陷漏斗较为常见,如莫斯科向斜南翼及西北翼、奥卡—茨那长垣地区、阿拉堤尔垣区等等。另外,国外水库蓄水引发的岩溶塌陷较为突出。在美国密苏里州水库、亚利桑那州的Lone Pine水库及加利福尼亚州Cave city附近的水库等都曾发生过塌陷;原苏联安拉河上大型水库May水坝、加拿大的Grand Rapids水电站及捷克的一些水库也都曾发生过塌陷(陈国亮,1994)。南非Far West Raod金矿,自20世纪50年代排水疏干以来,发生数百个塌陷,死亡38人。岩溶空隙引起的地表失稳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复杂性以及它的难以预测性。作为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西部作为我国岩溶分布的主要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对岩溶地质灾害的研究更体现出其重要性。对于岩溶致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塌陷机理及评价预测方面,但由于岩溶致塌的特殊性、复杂性及跨学科性,造成了对它的客观评价及预测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因而其发展有待于多学科技术在该领域的渗透及交叉。从上述可见,岩溶塌陷已成为世界上频发的地质灾害之一,其对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具有严重的危害,在这一领域还有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科学问题。因此,加强对这类灾害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充实和完善这一领域的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