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7

menglongoo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汉代政论文的发展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jzlynn

已采纳
散文到了汉代,又在国家政权启封建大一统的广阔社会背景之下,继续发展起来,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代散文在前世的基础上品类更加繁多,凡刘勰在《文心雕龙》文体论中所涉及的颂、赞、祝…等三十种散文文体都已独立出现,而每种文体往往又会细分为若干不同式样用途的小类,正如刘师培所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    此外,汉代散文虽然大多为应用文,少有现代观念中的纯文学的散文,但在优秀作家手中“述理于心,著言于翰”,往往“杂用文绮”,锻炼成为语言运用的艺术,将直接的实用性与艺术的审美价值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成为文学史上成就斐然、影响巨大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主要用于针对社会与国家大事,表达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意见主张,以及在人与人之间住行诸如赞誉、思念、哀悼等情感的交流,有很强的工具性意义。而为了取得最佳效果,这些散文十分讲究如布局谋篇、句式结构、修辞藻饰等形式上的完美,又善运用比兴、取象的手法,在叙事、说理或感情抒发中,都追求感性的直观性。而且无论所涉及的是何种题材,即便是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也总是注入内心强烈的投入参与的意识,寄托自己的理想愿望、爱憎褒贬,从始至终流荡著主观激情,使得文章自然的洋溢着形式美、形象美与情感美,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正因如此,使得汉代散文不仅品类繁多,诸体大备,而且文质相生,异彩纷呈。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在汉代散文创作中出现了司马迁的伟大巨著《史记》,不仅以无与伦比的史学成就被公认为“史家之极则”(赵翼《廿二史札记》)、“史家之绝唱”(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而且也开创我国传记文学的新领域,并一举登上了无人能企及的高峰,使汉代散文愈加发射出璀璨的光辉。    西汉前期的政论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主要是务实,求用的政论性文体,较之战国诸子之文,体裁、风格已有明显变化:有关治世的原则、见解和措施,而且比较深刻,也颇具文采。其中,以贾谊、晁错成就最高。贾谊是一位才高而命短的政治家、文学家,有专题性政论文:如《过秦》、《大政》等篇章;西汉中期的散文及创作:汉武帝至宣帝时期,文坛上空前繁荣。就散文而论,此时不仅出现了《淮南子》、《史记》两部大的散文著作,单篇的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除了议论说理外,散文中言志抒情的成分有了增加。同时,受到汉赋的影响,散文的辞赋化也特别突出,司马相如等人的作品都有这个特点,其中《淮南子》以具有奇幻瑰丽的色彩:文章除了善于运用比喻、寓言之外,还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是反映荆楚一带人们的某些思想、观念与信仰;语言的富丽华美:用优美的语言来谈论哲学问题,《庄子》首开风气,《淮南子》则继其踵武;继承并发扬先秦诸子散文:特别是《庄子》的风格,往往寓哲理于物象的生动描绘中,或从横驰骋,或层层剖析,反复申说,或浪漫想像,奇伟宏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的价值取向。后期的散文:汉文章较之先前缺乏生气而流于经学气味,这与此时儒家地位的强化巩固有关,西汉后期的散文,首先值得重视的是桓宽的《盐铁论》。这是一部保存汉代有关经济、思想史料的极有权威的辩论专著。从散文角度说,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政论性散文专著,是散文的新发展;刘向的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疏言事的政论,一类是校书时所作的叙录,其中的《论起昌陵疏》颇为著名等;《史记》是汉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还是这一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撰修的不朽巨著《史记》。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历史散文作品的顶峰,而且还开创了新的文学门类-传记文学,并为其树立了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史记》的艺术成就:高超的写人艺术、深沉的人生感慨、优秀的语言艺术等。《史记》在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集先秦之大成,又为后世之楷模,不仅在史学上的地位是空前的,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极高的,如: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自《汉书》起,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    东汉前期的散文以《汉书》和《论衡》为代表。它们一为国史,一为私人著作,风格迥然不同,《汉书》贯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论衡》则表现了独立思考、自抒机杼的个性。    东汉后期的散文:从整体上说,没有摆脱东汉一代模拟、因袭之风,也没有产生杰出的作家、伟大的作品,多数作家仍然是努力适应统治者的政策,思想贫弱,文采不足。但受到政治影响,议政之风盛行,因此,有些文人、学者,不再囿于神学迷信的专制统治或以疏奏议政,或著书立说品评人物,或纯作理论性清议,散文的范围有所扩充,品种有所增加,并且在思想内容、语体风格上也出现新的特色,如:论说性散文出现针砭时弊的倾向,作家的自主意识有所加强;书、檄、箴,不仅用来议政,也用来进行私人交际,特别是书,几乎成了求荐、荐人、酬谢等日常生活的专用品种。从整体上说,汉末虽没有杰出的作家,艺术成就不大,散文的风格缺乏西汉前期的气势,也没有东汉前期的朴实厚重,但是体裁品种有新的发展,记事说理的语言更趋清丽,风格也更为典雅。其中著名的作家有汉末“三子”。    艺术成就:汉代的散文总体上来说,有著很高的成就。一方面出现象司马迁那样卓越的文学大师,在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自己的时代特色和个性的文体,给后世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汉代的政论文,也在先秦散文基础上发起来一种新的散文体,对后世政论文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汉代的散文,无论在叙事或说理方面,或是在塑造人物、描写社会现实方面,都较先秦的散文有很大的进步,也表明了我国散文的新成就。(来源:中国散文网)

汉代政论文的发展

112 评论(8)

Miami

绪论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系列改革以适应统一的需要。秦朝文化上统一文字给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又实行焚书坑儒等极端专制主义的措施以钳制思想文化的发展,使学术文化遭受灭顶之灾,加之秦王朝仅有十五年的短命,因此在文学上几无成就可言。由秦相吕不韦与门客集体编著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前,内容包含了儒、道、墨、法、农等诸家学说,保存了一些先秦的学术文化思想和历史文献。秦相李斯的《谏逐客书》吸取了先秦诸子文章和战国策论的特点,论证严密,铺陈排比,富于文采。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暴政统治,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强盛的大汉王朝,汉初采取了一些与民生息的政策,如制定律令、减轻田赋、宽政省刑等,使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思想上除秦挟书律和訞言诽谤之罪,尊黄老无为之说,对各家学说也采取了宽容并蓄的政策,思想文化比较活跃自由。汉初文士承战国宏论和辞赋遗风围绕秦亡教训及如何兴国强权等问题各抒己见,以贾谊、晁错的作品为代表的政论文卓然兴起,它们借古喻今,针砭时弊,直抒胸臆。汉初辞赋完成由骚体赋向新体赋的转化。陆贾、贾谊的作品抒写政见和身世感慨,枚乘《七发》标志咏物为主、篇幅宏大、铺采摛文的的汉大赋的形成。汉初为了娱乐和制礼作乐的需要,沿承秦制设置了乐府机构。一些楚歌广为传唱。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实行统一货币、均输平准、官营盐铁等经济措施,确保国力富足;北击匈奴、打通西域,扩大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帝国进入了空前强盛的时期。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家,“兴废继绝、润色鸿业”,颂扬盛世,出现了《子虚》、《上林》等排比事类、穷极声貌的成熟的散体大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问世,开创了纪传体史书,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在体例上和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武帝时强化乐府职能,为“观风俗、知薄厚”,采集赵、代、秦、楚之讴,使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叙事乐府民歌得以记录流传。宣帝时桓宽编写的《盐铁论》针对现实展开争论,使政论文得以复兴。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各类矛盾日益激烈,王莽篡权改制,更加激化了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的起义,西汉王朝随之覆灭。
201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