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71717024
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指南》精神 ——细化科学领域目标制定 浏河幼教中心明德幼儿园曹梅 《指南》分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阐述了幼儿学习与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和教育建议。如何用这些目标与教育建议来指导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深入学习《指南》提供的科学领域内容框架并结合解读,以下是我在中班科学活动《你追我赶》教学目标制定的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我明确了一个观点: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关系的过程。那么我们的科学活动势必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动手参与其中,从而进行探究。围绕《指南》中科学学习的核心“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于是在中班科学活动《你追我赶》目标制定时,我将目标2制定为: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从中培养幼儿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仔细研读了《指南》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及4~5岁幼儿的发展指标,我知道当一个物体出现在幼儿面前时,他们首先会被其吸引,会本能地去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于不同;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中班科学活动《你追我赶》是一节探索磁性现象的活动,它的活动内容是从学具“会爬的毛毛虫”导入,从而激发幼儿想要探索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探索如何让毛毛虫动起来,最后两人一组利用磁铁移动毛毛虫感知速度跟快慢的关系。于是我将目标1制定为:尝试用吸铁石移动回形针使毛毛虫动起来,掌握简单的磁性原理。 最后我想对细化解读科学领域目标谈谈自己对目标制定的启示: ⒈细化教学目标,使幼儿学习目标更明确 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现状及内在需要,使教学活动目标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还要关注各个领域的核心价值,在充分挖掘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分析教材,找准定位制定目标。 ⒉细化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更有方向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过程的指引,使教学更有方向。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只有确定了教学目标,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才有了一个基本的依据。 总之,活动目标的细化需要建立在对《指南》的反复学习、认真研读、深入领会、专家引领下,并在个人实践与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做到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统一,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一、活动名称题目格式应为:x班xxxx活动设计:xxxxxxxxx(注明年龄段、活动设计的领域和名称)活动名称要简洁明了,如果是综合活动、主题活动或半日活动,也要注明。二、设计意图扼要阐述活动设计主题内容选材、生成的背景,对整个教学活动设计的思路等。三、活动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纲要的精神,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从幼儿发展的角度书写目标,可用“能”“会”“掌握”“学会”“明白”“懂得”等词语;目标不宜笼统,要具体明确,出现具体的经验,可操作,可衡量;目标数量不宜过多,重点呈现新的经验和需要重复的重要经验。以2-3条为宜;目标应直接、明确呈现经验,不需要先呈现途径和方式,(如“通过……”或“在……过程中”,)还要避免直接叙事,不直接呈现经验,(如,“让幼儿做一个小小航海家”);目标的书写按照活动经验获得的相对先后顺序排列。四、活动准备包括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包括围绕教学内容为幼儿提供支持其学习的活动环境、活动材料等,必要的教玩具名称,有场地布置的教学活动,需画出场地布置示意图。如需要幼儿用书,放在活动准备的最后一条。材料也不宜过多过杂,要从目标和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心理准备根本活动需要制定,如需要心理准备就写上。五、活动过程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体验式的学习方式,使课程的基本理念得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教学过程要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充分体现师幼互动。活动环节中应说明教师干什么,引导幼儿干什么,每一个环节一定要有幼儿,教师的言行以调动幼儿学习为目的。准备的材料应该环节中用上,活动中使用的材料应在准备中有交代;任何自编自创的游戏、操节、纸工等,必须说明玩法,有故事的需要附故事原文。六、活动延伸 (不需要延伸的,可以不写这个环节)根据具体活动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活动延伸;活动可向区域活动、生活活动及家庭中延伸;活动延伸可以包括重复强调和后续拓展两种类型;说明向哪里延伸、做什么和怎么做,可巩固什么经验或让幼儿得到什么新经验。 七、活动反思:分析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有效对策。 其他注意事项:活动设计中数字序号的运用级别顺序为“一”“二”“三”——“一”“二”“三”——“1”“2”“3”——“⑴”“⑵”“⑶”——“①”“②”“③”,一般使用“一”“二”“三”——“1”“2”“3”——“①”“②”“③”三级顺序即可;阿拉伯数字后面的标点用黑圆点,汉字数字后面用顿号,“第一”“第二”“第三”后面用逗号,带括号的序号和带圆圈的序号,后面不再加顿号、逗号之类;不建议用自动编号。幼儿园,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一种学前教育机构,用于对幼儿集中进行保育和教育,通常接纳三至六周岁的幼儿。幼儿园的任务为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时所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让幼儿身体、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发展。可以说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快乐天地,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时光,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可以从小接触集体生活。幼儿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基础的基础,是对儿童进行预备教育(性格完整健康、行为习惯良好、初步的自然与社会常识)。其教育课程没有明显的区分,大概由语言、科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五个领域以及各种活动构成。各个领域相互融合,决定教学内容。欧文于1816年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是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那时的幼儿园叫“性格形成新学园”。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幼儿园是由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创办的。1837年,福禄培尔在德国勃兰登堡大胆招收了一批儿童,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龄前儿童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福禄培尔既不对孩子们进行单调的操练,更不体罚。孩子们经常被带到大自然中去,有时他们一起在花园或室内劳动。他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劳作技能和集体活动的能力。在多年的试验后,福禄培尔提出,这样的学园应该叫“幼儿园”,从此幼儿园的名称就被传播开来了。中国最早的幼儿园思想出现在维新运动领导人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后来清政府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国第一个系统学制。学制规定了对2~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蒙养院,最早出现的是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1903年)。除了政府办的外,外国传教士和中国私人创办的幼儿园也出现了。到了1910年,中国幼儿园的学生已达152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