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8

kasaos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经济法学课程论文1000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yuequanjie

已采纳
近代法律体系的局限性与经济法的生成 关于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商法的学科设置的思考 法律规则对我国市场经济法治的影响 社会法学研究应当吸取经济法学研究的教训 经济法理论的新思考 略论经济法上的调制行为 经济法基本原则新论 试论经济法属性的证券法基本原则 不够在这里找法律专业

经济法学课程论文1000字

87 评论(11)

jie8923521

国际社会那些天天盼望中国衰落的人们,做空A股、唱衰中国经济的闹剧越演越上劲了。他们以为凭借着颠覆别国的能耐,要把中国经济搞得像前苏联垮台时那样一落千丈也只是举手之劳。依我看这种愿望并不容易实现,理由有很多,最主要的:一是中国有13亿人民的需求在,经济就不可能衰落!13亿人天天要吃的,要穿的,要住房子,要出行,要想过上发达国家富裕阶层一样悠闲、便利、富足的生活等等,这些基本的需求,就是巨大的发展动力,而且是一天也不可能停止的;二是经过30年的经济改革,中国的经济基础远远超过前苏联垮台时的局面;人民充分享受到了经济建设带来的福利,也积累了庞大的财富,有能力也有意愿推动国家和经济继续发展继续进步,不会因为你在某些领域搞颠覆就放弃建设自己的国家;三是中国政府即便不能及时识破你的颠覆阴谋,斩断你的颠覆魔爪,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不会变,决心不会变,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的责任心不会变,决不会坐视中国经济的衰落,也有能力带领中国冲破艰难险阻,走向新的辉煌!近日出台的 国务院 “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的 十点意见”就是有力的证明!   但是,在金融海啸带来的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西方列强损人利己、不断破坏搅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很难长期支撑。如果没有拉动整个中国和整个世界走出低迷的强大引擎,全球经济都会有一个很长的徘徊期,在徘徊期间难免不出现方向模糊、市场萎缩、失业增加、增长减速、信心受挫、社会燥动的局面。因此,寻找拉动全局增长的引擎,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面前有没有这样的强大引擎呢?根据我们的深入研究,发现这种引擎还是有的,而且摆在我们面前的能够拉动中国经济再创辉煌的强大引擎至少有三个,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三大引擎。       一、 拉动全局走出低迷的引擎——建国际开发走廊   引领产业发展方向需要重大举措是不争的历史定理。不管是19世纪末美国的西部开发、战后各国的科技园区和工业走廊建设,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的特区建设,都一再证明了这一定理。这种举措往往需要一个核心,才能聚焦各类产业优势,带动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我们前30年拉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特区建设。深圳、珠海、厦门、浦东四大现代化都市的建设,拉动了所有产业的全方位发展。实际上充当了拉动国家经济进步的引擎。没有这几个聚焦产业发展的引擎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其后的西部大开发,东北大开发,环勃海大开发为什么效果不明显呢?问题在于它没有焦点,没有核心。几个广袤的地区要想平衡上升全面跟特区一样快速发展是不太可能的,它只能以点带面,逐步提升。关键是如何来选好这个点。之所以全国人民对4万亿的投资好象聆听别人的故事一样,引发不了投身建设的激情,问题也还是出在“焦点”上。因为你的投资没有重点突破,只是简单的添灯油战术,很难给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很难让民众看到就业的出路。   那么,今天拉动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走出金融海啸阴影的引擎又在哪里呢?   1 、建战略开发走廊,保全国经济持续繁荣   2008 年我作了一个专题研究,有两个重要发现:第一是发现再设深圳、浦东那样的开发点,辐射效果有限,既难确保全国的平衡发展,也不足以带动全国;第二是发现不与国际社会联动,不足以拉动全世界。没有世界经济的复苏,就不可能有我外向型经济的复苏。于是设计了一条由东南沿海至西北边陲的战略性“万里开发走廊”,以拉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东起台湾台南市,西至中巴边境的明铁盖。即:由东经08`43``度北纬23度,经东经08`7``度北纬28`47``度,至东经25`3``度北纬51`度。全长4600公里,斜跨整个大陆腹地和台湾海峡。途经十个省,百余个县市。12345678下①页更多相关文章: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建议三中全会:新一轮改革的战略起点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权力结构理改革开放论文:重建公民社会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与社会改革的微观路径中国经济改革论文:当前金融改革战略和路改革开放论文:中国观念变革的战略路径我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及路径探中国社会体制改革的战略与路径
238 评论(9)

滚滚红尘c

浅析经济法的适用特征摘 要:作为一个新的法律现象,经济法具有与其他部门法的实施特征。在适用主体方面以行政机关为主,司法机关为辅;在对应的程序上行政程序和诉讼程序相结合;在诉讼特征上以公益诉讼为主,私益诉讼为辅。与任何部门法一样,经济法也不可能仅依靠义务人自觉遵守的方式付诸实施,必须依靠国家之手适用到实际生活中。国家专门机关对经济法的适用过程,就是经济法调整经济关系的过程。作为一个法律部门,经济法的适用关系着经济法的价值和立法者意图能否实现等问题,关系着消费者、劳动者以及社会公共利益问题,因此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将经济法特征归纳为适用主体、相关程序和诉讼模式等三个方面。  一、适用主体:行政执法为主,司法适用为辅  传统的部门法大多是通过司法机关(法院)适用的,如宪法(法国等国家除外)、民商法和刑法。刑法适用的环节较多,包括侦查、起诉和法院审判等阶段。行政法的内涵和外延在我国法学界尚存争议,适用问题也相对复杂。但如果从控制行政权的角度去理解,行政法的外延及适用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以《行政处罚法》为例。该法是行政机关处罚行政相对人时必须遵循的规范,目的是控制行政权和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它的实施一方面取决于行政机关的自觉履行(守法),另一方面要依靠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如果离开法院仅依靠行政机关的自觉行为或行政复议来执行,其目的极难实现。因此,行政法的适用者也主要是法院。与传统部门法的适用方式不同,经济法是以行政机关为主,司法机关为辅,或者是以二者相互结合的方式适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在:首先,经济法规定的经营者经营资格或条件需要经过行政机关的许可。自由竞争时期,任何人都有权利用自己的财产从事任何营利性活动,国家无权也无需对其入市资格和经营行为进行限制。但是现代国家基于公共资源、竞争、消费者利益或劳动者利益等因素,对一些行业进行了限制,个人或组织的经营权利不再是一种自然权利。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证券法、建筑法、食品卫生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对相关行业都规定了从业资格和经营条件。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才能取得相应的经营权利或法人资格。但是,要依法取得相应的经营权,必须经行政机构的许可。所以,经济法对市场准入条件的规定,必须依靠行政机关执行。其次,行政机关有权依据经济法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例如,质量监督部门可以根据《产品质量法》对生产和销售行为进行检查,工商行政部门可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调查,商务部可以对涉嫌倾销行为调查。再如美国司法部、欧盟委员会和法国的竞争审议委员会都有权对反竞争行为进行调查。[1](P67)再次,行政机关在一定权限内可以对违反经济法行为进行处理。例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可以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和《克莱顿法》制止垄断—23—行为,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可以根据禁止垄断法做出排除措施命令或罚金等裁决,德国反卡特尔局对卡特尔行为享有调查、扣押证据和直接裁决的权力。在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质量监督部门也有权对违反《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产品质量法》等行为进行处罚。最后,经济法虽然主要依赖行政机关主动执行,但是司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行政机关依据经济法做出裁决后,如经营者不服,也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行政机关的行为将发生法律效力。在我国,如果对行政机关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做出的行政裁决不服的,就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法院通过对行政机关适用法律行为进行审查,可以做出维持、变更或撤消行政机关裁决的判决(但不得直接做出处罚)①。二是对经营者的违反诸如反垄断法、消费者保护法或环境保护法等行为,利害关系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法院根据原告请求,依据经济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如美国联邦法院根据司法部请求对微软公司的制裁。[2](P9—23)但是,从总体上看,经济法的适用仍然是以行政机关为主,司法机关只起着辅助作用。这种特点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一)经济法的特性。经济法是以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调整的是市场主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关系。它既保障经济自由,又为维护公共利益而限制自由;既以社会经济利益为先,又不损害个体利益;既保障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又允许国家适度干预;既尊重经济规律,又将国家意志
115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