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91184374
我的天,你看略论杜诗的“诗史” 略论杜诗的“诗史”意义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由于出生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 转衰的历史转折口,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饱经苦难的一生,使诗人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在诗歌创作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杜甫的诗歌还传达出了唐代社会的沉重和悲哀,以及对历史事件真实的记录,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被后人称之为“诗史”。 杜甫 诗风 沉郁顿挫 诗史 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口,所以他心系国家安危社稷,忧 国忧民,并且经历了安史之乱,导致了杜甫诗歌现实的特点。在诗歌上形成了沉 郁顿挫,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深厚悲慨,忧患郁结,回旋曲折,千回百转的艺 术风格。在评价杜诗时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诗的风格。但是最先提 出“沉郁顿挫”这四个字的是杜甫对自己赋作特点的一个描述。杜甫在所作的雕 赋《进雕赋表》中的“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 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所以后世经常用“沉郁顿挫” 来概括杜诗的创作风格。其实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其善写时事的“诗史” 特点 分不开。 杜甫生活在动乱的时代,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慨,当这种情感每欲喷薄而 出时,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喷薄欲出 的悲怆抑制住了,使它变得低缓深沉,变得低回起伏。作者通过诗歌来抒发忧国 忧民的情怀,所以他的诗歌记录了很多历史事件,大到“安史之乱”,小到一些 生动的生活画面,无一不真实记录了唐王朝的兴衰。所以说杜甫的一些诗,还可 补史之失载。如这首《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这首诗描写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句说的是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 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可以充分说明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富足。 “九州道 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这句的意思是出门行道都不用担心歹人,更不必选 择吉利的日子出行。可见当时社会政局的稳定。通过此诗可以让人充分的了解到 开元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以及开元盛世的社会风 貌。由此可见,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补足。 开元盛世之后,唐王朝不断对外扩张,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 频繁。连年不断的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 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致使杜甫对当时政局的论乱和君主的昏庸无道强烈的不 满,所以作者借《兵车行》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同时也真是的记录了 百姓因战乱,民不聊生的悲惨生活。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开头前七句描写了征夫出征时和妻儿依依惜别的悲惨情景, 充分的 描写了战争给百姓造成的伤害, 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被抓走, 生死离别的场面, “牵 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一句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的绝望、悲 愤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句中“哭成直上干云霄” 惨痛的哭声直冲云霄,又 怎么样的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场面, 侧面烘托出战争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的悲剧 与不幸。这生死诀别的场面写的令人触目惊心。接着,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 被抓去征兵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行人但云点行频”中的“点行频”,意思 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无 辜的百姓的牺牲 ,与此同时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紧接着,诗 人用“君不闻”这三个字,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 “汉家”,也是唐朝的影射。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荆 棘横生,满目凋残。这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概, 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 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 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 了这一社会心理。 这个改变, 反映出人们心灵上所承受的严重创伤和摧残。 最后, 诗人用沉郁低缓的笔调,描述了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 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诗人 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痛心 疾首,忧国忧民的情愫油然而生,同时表达了对人民不幸的真挚而深厚的同情。 这首诗是杜诗中有名的一篇,同样具有“史”的价值。 从开元后期开始 , 伴随着社会政局的混乱,人民生活民不聊生,孕育了灾难 的发生。 例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杜诗“诗史”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通过写记述探亲途中和回到家后的所见所闻。这首诗感情深沉真挚,在低 缓的节奏中,时时露出激越的强音,能够充分的表达作者内心的沉痛和愤懑。 如: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萃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 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这几句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风冻裂了高山 ” 岩石。天空阴云密布,寒气阴森。而这句“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则是写君 王行宫里的温泉池,却蒸腾着暖气,宫外的禁卫军密密麻麻,作者通过这些描写 来衬托而出骊山华清宫内的暖意,使宫内宫外的苦乐之别形成强的对比。更加反 映出当时会苦乐不均。 “彤庭所分帛, 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 聚敛贡城阙。 朝 ” 廷分给臣子的丝绸织物,本是贫寒的女子织成;官吏们横征暴敛,鞭挞其夫,把 它们进贡给宫廷。这几句诗歌反映出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祸害,朝廷对人民的横 征暴敛十分严重,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贵族官僚过着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奢 侈生活,普通老百姓却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之中。“朱门酒肉 臭,路有冻死骨”。这句正是当时政局下人们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个时候安 史还没有到长安但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却让诗人有 “疑是崆峒来, 恐触天柱折” 这样的忧虑,这句诗预示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 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 这几 ” 句写作者的儿子被活活饿死,邻居嚎啕痛哭的场景。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衰败, 孩童都会因食不果腹而惨死在家中。最后“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 澒洞不可掇 ” 写出了作者推己及人的沉郁。结合作者自身的丧子之痛联想到广 大的而民群众,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而后得到事实的验证,堪称一代诗 史。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到处征兵。杜甫的组诗三吏就 真实记录了当时时政之下人民的惨痛生活。我们来看一下三吏中的《石壕吏》这 首诗: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是杜甫由洛阳经过潼关,途中所见所闻。 “暮投石壕村”这句可以看 出这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还是夜幕就要早早的投宿。 “有吏夜捉人。 中的 ” “夜 抓人”充分说明战争给百姓造成的恐惧,白天官吏抓不到人,只好夜里来抓人。 “抓人”二字表现出官吏手段残忍,逼迫百姓,百姓并非自愿。而“ 吏呼一何 怒! 妇啼一何苦! ”这句中的“呼” “怒”表现出官史的凶暴,而“啼” “哭”二 字则更加凸显出妇人的悲痛,通过官吏与富人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这两句是妇人自述, 一个儿子捎信来说其他的两个已经战死,活着的人也不过是苟且偷生,通过妇人 的泪的控诉,反映出战乱祸害下民不聊生的真是境地。三个儿子两死一伤再无人 能去扶徭役, 但官史不抓到充兵的人无法交差, 才有了后面的诗句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句写出了当时政局的腐朽不堪,连 老人都被抓去充兵,还有什么人是不能去的呢!真叫人痛心疾首,同时也变向的 批判的这个腐朽的社会这个战乱暴动的年代。唐朝彻底的衰败了,往日的盛世景 观一去不复返了。 “国破山河在”作者每当想到这乱世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时,都会发出 这样的感概,忧国忧民的情怀日益加深。凄苦的心境日趋浓郁。《登高》这首诗 是杜甫晚年的作品, 抒发了诗人重阳登高所感, 表现出一种思念家乡的悲郁情思。 这首诗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深秋落寞的气象, “风急天高” 的节候, 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只是 “落 木萧萧”和“长江滚滚”,一切景象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没落,“不尽”表现出 时间的无穷,但是诗人依然是壮志难酬,体现出诗人无尽的愁苦,沉郁悲凉的感 情油然而生。这四句都是大处落笔,萧瑟苍劲,雄浑壮阔,进一步体现了诗人沉 郁的心情。后四句中诗人哀叹人生,“艰难苦很”四个字中有无限的悲凉,极其 沉痛哀绝,由生出白发,穷困潦倒,引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这首诗也从另一 个侧面证实了唐王朝由辉煌无可挽回的走向了落败。 “沉郁顿挫” 此诗 格调苍茫、 浑厚,语句苍劲硬朗。不愧为“杜集七言律第一”。 杜甫的一生历尽坎坷,报国无门,但却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孕育 了出了一代“诗史”,他的诗歌在于他对史的认识价值,,“以诗存史,以诗证 史”,为历史的考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充溢着诗人饱满的、始终如一的、爱国爱民的激情从晚唐以来,杜诗就被誉为“诗史” 杜诗的思想内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一生始终关注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抒写他们的不幸,表达他们的愿望如《兵车行》、《石壕吏》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岁晏行》 (二)忧国悯时,表现深挚的爱国感情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战火烧遍中原,唐王朝政权一度摇摇欲坠因此,关注国家命运便成了杜甫诗歌非常突出的内容这在《悲陈陶》、《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中都有鲜明的反映 (三)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恨感情诗人出自对人民、对国家的热爱,必然对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产生强烈的憎恨,并加以无情的揭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集中地抨击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阶级对立的现实杜甫诗中这种对统治阶级的深刻揭露与大胆批判,加强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了诗歌的社会意义 (四)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些诗或感怀,或赠送,或咏物,或题画,或登临,或怀古,都写得沉郁情深,各具风采,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的一种表现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时代与阶级局限,如,他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他同情人民,也只是从儒家民本思想出发,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的诗歌是博大浩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憎分明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杜甫诗歌,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诗人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之中,让人物和事实本身说话如《石壕吏》,全诗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外,其余都是客观的白描,但诗人的强烈爱憎,对事件的主观评价,都在白描中有所流露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杜诗在语言运用上是极其成功的,杜诗语言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慨括性强,精炼准确,丰富多彩,通俗自然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杜甫诗几乎每一种体式都有名篇,并且由于他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努力,使各种诗体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所发展,如乐府诗由过去多用古题写古事发展为“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五、七言古诗由过去的篇幅较短发展为长篇巨制;五、七律写得格律精严,对仗工稳,音调和谐,意境沉雄,使律诗得到长足的发展绝句在杜诗中数量较少,但题材领域大为扩展;特别是《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先例 总之,杜诗达到了古典诗歌艺术现实主义的发展高峰,并形成了诗人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杜甫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他继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陈子昂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拓宽和加深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使诗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技巧更加丰富多彩,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二)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影响着一代代诗人,如元、白的新乐府,晚唐的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宋代的陆游、文天祥,直至清末的黄遵宪等都受到杜诗的影响 2、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后世的爱国诗人(如文天样等)以及广大人民中引起广泛的共鸣 3、杜诗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渚方面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