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5

归去来_zh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有关学校的论文30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tw6561

已采纳
高考结束了,我拿到了自己的通知书了,它沉甸甸的,因为有个人陪我一路走来。  小时候妈妈一直陪我玩,陪我跳橡皮筋,踢毽子,不时躺在妈妈怀里撒两个娇。小学的我一直过得很骄傲,我一直做这班长,生活中充满了孩子的欢声笑语,无忧无虑,六年就这样轻松地度过着。小学升初中妈妈想把我送进当地最好的初中,去参加考试,差那么十几分,无缘……  上了一所普通的初中,我在班级上也算可以,但毕竟竞争大了一些,少了一份无知,懂得了竞争比赛。每次考完试,妈妈都会打电话给老师,随时了解我在学校的情况,我过着全天监视的生活,难受,回忆从前……到了初二,可能是叛逆期吧,我那段时间不愿再被束缚,妈妈让我做什么我就偏不做,学习当然就不用说了,期中考试考了年级一百多名。班主任一气之下找来了我妈,那是我第一次因为学习的事被找家长,妈妈到学校用狠狠地眼神瞪着我,当时的心好像就因为那一瞪划开了一条口子。那天我一个下午没上课,就这样站在办公室里听他们的谈话与劝说,我记得我什么也没说,我瞥见妈妈眼中的血丝与尴尬。我一向很坚强,那天我没哭,只是指甲狠狠地扎进了肉里,我有股恨在涌动。我那时也不太明白那意味着什么,妈妈走后,我回到教室将上课看的小人书撕得粉碎,塞进了那被遗弃的角落。之后的日子平静了,只是跟妈妈的话少了很多,结束了撒娇的日子。妈妈关注的中考悄然而至了,气氛也被搞得紧张了起来,我压制着心中的担忧假装不在乎那样的考试,我能感觉到妈妈几次欲开口但忍住了,我觉得很爽。  考试那天我还是担心的早早睁开眼睛,清晰地听见厨房传来的声音,好想走过去叫一声“妈妈”,但就是有个声音叫住了我,我继续装睡。中午我们在学校就餐,走出食堂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扭过头假装没看见,妈妈叫住了我,送上一瓶旺仔牛奶,附加了一句好好考。看了她一眼我走开了,她失望的眼神我觉得很爽。终于结束了,终于到了,伸手拿起电话,颤抖着拨打着查询热线,又失之交臂,那所我心向往的高中又没了,我再也没有了骄傲的资本,再一次的失望又浮上她的脸庞。那个炎炎的暑假真的很难熬,家旁边的同学考的学校都比我好,有几个考上了省海中,相比之下我就是个丑小鸭。农村的人又特别喜欢嚼舌根,妈妈“周旋其中”,只能冷笑,我有股对不起她的感觉。她并不放弃并送我去补课,风雨无阻,就像那蜗牛,我看在眼里。  高中的生活来了,心里的恨并没消失,可是换了对象。军训的生活有人觉得苦,可我就是特别喜欢,我认真地对待教官发出的每个口令,向左转,向右转,前进,后退,踢正步……我被成功的当选为旗手,拉着火红的国旗,久违的骄傲走进心房。我不愿放过任何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我参加了军训晚会,我当选了班级的团支书,我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我竞选了学生会,我努力让自己的成绩名列前茅,我拿了奖学金……当我把一张张奖状,一本本荣誉证书,一份份红色的信封送到她手上时,我看到了她的笑容,美滴。原来我假装的坚强是为了博得她的一颦一笑;原来我的不在乎是特别的在乎;原来我以为她伤心是我最想要的其实是最不想要的。  高中说简单也不能说简单,会有同学谈恋爱,会有同学玩手机,会有同学看小说……那些都是活生生的诱惑,我也是人,我也会沦陷。这时那种恨就会走出来阻止我,妈妈那尴尬的表情就会深深地抽打我,再看看也不是每个同学都沉迷于玩乐,也有为梦想奋斗的身影。这些都要感谢妈妈所说的人要往处走,要寻找值得自己学习的对象,不经意心里一暖,将那些诱惑驱赶出我的大脑,又像那蜗牛继续爬行。一天天妈妈在我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也不知什么时候我跟妈妈又有了那么多聊不完的话题,虽然长大了,撒娇这一动作却又走进了生活。  高三是重要的时期,妈妈也走上了陪读的道路。为了能让我更好地投入复习中,她会上网查营养健康的食谱,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可口的饭菜;为了能给我的大脑动力,每天晚上都给我剥核桃;为了能让我消除一天的疲劳,会给我一盆热水泡脚。冬天怕我冻着,早早的插上暖宝宝;夏天怕我热着,早早为我准备凉爽的水果;春秋怕我感冒,早早的给我泡板蓝根喝。这样的爱在我身上,不努力我像话吗?每天晚上我都挑灯(当然都在11::30之前,我更相信白天的效率),身边放着妈妈为我准备的梅子,水果(防止打瞌睡)。下学期的一模二模考试我都发挥得可以,妈妈也投以欣慰的的目光,但我能读得出其中有一份担忧,会不会还像前两次一样,我懂。倒计时栏处的日子在一天一天的减少,教室仿似战场,我不紧张,我从容地复习着,信心在一点一点增长,饱满。  高考的脚步停在我的眼前不远处,剩下了今天这个下午,明天就开考了。我在妈妈的陪同下来熟悉考场,望着自己的位置,我暗下决心。第二天考语文,我在那看杂志,妈妈面露难色,我不再像以前,耐心地给她解释。抓着她的手说:“这是我平时精选的作文,有些内容明天早上起来过一下就好了,妈我有数,你不要担心。”我让她先睡下了,她嘴里答应,我知道她睡不着。我倒好一觉睡到天亮,妈妈叫我的时候已经把早饭煮好,我吃完早饭,她满意地笑了笑让我去复习,说待会叫我。每场考完她总是能一眼在众多学生中找到她女儿,询问着午饭、晚饭想吃啥,从不会给我压力,我总会附上一句:考得还行吧!她会满意地搂着我回去,一路美好。  三天在妈妈的陪伴下就这样结束了,在家等着消息……好查了好查了,我让妈妈出去,拿起电话,嘟嘟,输入准考证号,考生号,电话里面报着……咚咚,那是我的心跳,报完了,放下电话,手冰冷的。妈妈抓过我的手,怎么样,###,还不错啊!其实我并不满意,妈妈可能也是吧,那晚我妈陪我没有吃晚饭。日子过着,填志愿的日子到了,又是妈妈一直陪着我,我说一个大学,她帮我查这个学校这些年的分数线。经过几天奋战,那张看似简单的表终于填好了,剩下的又是等待……查录取的时间到了,上午一直坐在电脑前面,一次又一次,系统现出:你还没有被录取,伤心ing,妈妈抚上我的发丝说:“把午饭吃了吧,然后休息一下,睡一觉说不定就有了,听话!”其实她比我还紧张,我只好照做,睡醒了,被我妈说中了,真被录了,我兴奋地抱着妈妈哭了。再几天通知书送到了,签字,拿着通红的通知书,我这坚强地蜗牛竟然哭了,抱着妈妈,我做到了!  心里话:感谢这一路走来有你的陪伴,曾经因为我的无知对你的伤害请你原谅!若没有你的鞭策,就没有今天的我。妈妈,谢谢你!今天终于把这些话说出来了,觉得好开心,马上我要进入大学的校园了,我会继续努力,发扬蜗牛精神,妈妈我要你为我骄傲而不是尴尬!!!同时也送给全天下的孩子一句话:没有错的父母,只有错的孩子。谢谢这个平台,谢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个机会!

有关学校的论文3000字

280 评论(15)

清甯钰夕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112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