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03606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论文结构要清晰,重点突出自己的思想和内容,不要把别人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混淆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严格按照硕士论文书写规范进行论文撰写。论文的整体风格,编排要整洁清爽。 
稿件要素 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作者署名及通讯地址;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200字)、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题名;英文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作者简介,必须包括以下项目:姓名、工作单位、职称、学历,主要研究领域,通讯作者的email地址。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须以脚注形式标注于论文首页,包括基金名称、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请按照国家有关标准GB(7714-2005)。重点项目说明如下: (1)参考引用文献必须在正文中顺序标注,并在文末参考文献中以顺序编码列出,序号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 (2)正文中,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需将各篇文献序号在括号内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分隔。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序号。 (3)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文末参考文献采取合并著录,即,集中在第一次引用该文献的序号下著录,所有相关序号均放在此条参考文献的“[]”中,如,[1,5,13]。 (4)参考文献中作者为3人或少于3人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外文用“,etal”或“etal”。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专著(含以各种载体形式出版的普通图书、古籍、学位论文、会议文集、汇编、多卷书、丛书等)——[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页码 示例:[1]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论文集主要责任者论文集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示例:[1]卞葆编辑体制改革中的质量管理工作[C]//田胜立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中国编辑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67-70 期刊中的析出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期):起止页码(对于合期中的析出文献,在圆括号内注明合期号) 示例:[1]杨帆OA出版的实现方式及其营销策略分析[J]出版科学,2006(5):38-41 报纸中的析出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示例:[1]吴乐平近观中国期刊市场走势[N]中国图书商报,2001-12-04(15)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1]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情报学报,1999(2):4[2006-01-18] 外文文献——用印刷体书写或打印。主要责任者首字母全部大写,所列项目及次序与中文文献相同。忌用中文叙述外文。外国人名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姓用全称,名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不加缩写点。 示例:[1]MinH,EomSBAnIntegratedDecisionSupportSystemforGlobalLogistic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andLogisticsManagement,1994,24(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