倮谪958
(1)苏轼的才华一直令人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粗旷却不失细腻的文笔,早已深深地埋在读者心中。唱着“大江东去”的苏轼,把一片豪情赠予世人。何其潇洒,何其旷达,吟颂之际,倍感舒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呀!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把那威风凛凛的将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顿时浮现在眼前。想象着,那简直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将军出猎图啊!品味苏轼,不由自主地涌出一种舒适之感。苏轼的“狂”,更狂在面对逆境时的那份无惧。江面倏忽变化,波涛汹涌,风云开阖,但无论是多么的惊心骇目,苏轼都不随之动容。真真切切,那是无所畏惧的脸,那是时刻保持浩然正气的躯干。那份无惧,早已化作征服逆境的自信。然而,正是这坦荡的人生态度,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给了我们步入成功的力量。恍惚间,那分舒适之感似乎更深了。苏轼是豪放的诗人,但更是多情的男子。还记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吗?苏轼的多情让人着迷。越读苏轼的诗,越爱苏轼,那一份沁人心脾的舒适,好比一颗甜甜的巧克力,带出一丝丝醉人的情怀。苏轼的诗重细节,重感情,更重在让人领悟那广阔的情怀。苏轼,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让无数人着迷的诗人。这位达观而放荡不羁的诗人,用他的诗词传达心理感受。萧萧暮雨中,大家都在抱怨这恼人的细雨,而苏轼却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是哪一份情怀,又是哪一份乐观呀。心中的舒适之感随着脉搏在不停跳动。面对苏轼,值得享受的很多,值得学习的更多。那一篇篇诗词,流淌着苏轼的血液,正在慢慢地渗入读者的心扉。鲜红的血液得到了重生,永远永远地活在大家心中。猛然间,那份舒适之感跃出身躯,向着蔚蓝的天空不断飘洒,化作一缕缕阳光,温暖着大地。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论点的基本要求是:作者的主张看法和观点;论据基本要求是:事实论据(名人事例)和道理论据(有权威性的名言,格言,诗句和俗句);论证的基本要求是:对比说理、比喻说理和引证法。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通过对比更突显作者的观点。认真思考1.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就事论事。有时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但认真分析一下还是能够发现问题。在看似没有问题的问题中发现了问题,这就是高瞻远瞩。2.见微知著:也就是说,要从报微小的事物中看到一种发展的趋势,看到一种大的事情。3.由表及里:要从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4.由此及彼:有时两个事物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你要能把他们挂起钩来。注意材料1.占有材料2.库存材料: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对做什么事情都很重要,也要以信息化来促进教学质量。信息是仓库,有的同学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话,就因为摄入的信息量少,所以要善于捕捉信息,占有库存材料。3.运用材料:在写作时,要对储存的材料库进行筛选,提取你所需要的材料。语言表达分析提炼出了观点,又筛选好了材料,接下来就是语言表达了。语言不在华丽,关键是准确、简洁,历来大作家们的作品看起来都不是很华丽,但却读起来琅琅上口,耐人咀嚼,而且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像如今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一样能感到语言很优美。其实,大部分同学语言表达不成问题,主要的问题就是材料少,立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