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t119
评论:和平的国内和区域环境是南盟发展的关键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 (记者姬新龙)2002年1月6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南盟)第十一届首脑会议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落下帷幕。这是南盟七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在新世纪首次聚首,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舆论认为,这次南盟首脑会议是南亚各国在新世纪进一步开展合作,提高这一地区总体发展水平的新契机。 16年前成立的南盟的宗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促进各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领域的相互合作。南亚各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该地区目前仍有近5亿人生活贫困。对于南盟来说,当务之急是发展各成员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但是,对南盟各国而言,发展经济需要一个和平的国内和区域环境。由于民族、宗教、社会等种种原因,南盟一些成员国内战频仍,社会动荡;一些成员国间摩擦不断,时而剑拔弩张,这大大制约了南盟各国间开展经济合作。原定2001年建立的“南亚自由贸易区”迟迟没有启动,2002年前在南亚地区消除贫困等目标仍十分遥远。 南盟要发展,首先在于南盟各国稳定国内局势。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一些国家政局不稳,一些国家民族矛盾、社会不平等问题突出。巴基斯坦的政权更迭和尼泊尔的王宫血案使原定1999年举行的首脑会议推迟至今;斯里兰卡政府与泰米尔猛虎组织之间的内战已持续了18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庞大的军费开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尼泊尔反政府游击队的兴起源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当今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大势要求南盟各国采取积极措施,缓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实现民族和解,结束纷乱、冲突和内战,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盟的两个重要成员国,对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印巴关系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南盟的前途。半个世纪以来,印巴长期不和,影响了南盟内部的经济合作。印巴冲突有着领土分歧、战争仇恨和种族冲突等多方面深刻的历史渊源,绝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间得到解决。国际社会普遍希望印巴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恶化,并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问题,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本次南盟会议期间,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两度握手,给一段时间来阴云密布的印巴关系带来了一丝和平的曙光。人们希望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南亚各国、尤其是印巴两国能搁置争议,加强团结,增进了解和信任,使南盟成员国建立互信、推进合作、走向和平发展的意愿得以实现。(完) 
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在英文中,社论称Leader。又称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总编评论文章”,后者则有“首席评论文章”之意。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在我国较权威的新闻评论学著作中,社论的定义为:“代表编辑部就某一重大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又对此定义做了补充:“(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政党、社会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众团体对当前重大事件和迫切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政党机关报的社论一般代表同级党组织的意见。” 我国老一辈法学家,政治学家,新闻学家张友渔对于社论也有过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概括。他认为,社论“为报纸上之评论,而由报社中人所撰,是以代表报社之意见者也。故可为之下定义曰:社论者,代表报社的意见之论评也。详言之,则为:社论者,代表报社之意见,对于时事有所解释、批判及主张,以期指导读者之论评。”另外,张友渔又从“新闻性”、“针对性”、“指导性”等方面阐释了社论的主要特征,他的学术观点对于后世的新闻评论以及社论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学者刘大保在《社论写作》一书中综合了张友渔以及当代国内新观点,对于社论做了如下界定:“社论是代表媒体(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编辑部和媒体主办者对重大新闻事件或时事政治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称为‘本台评论’。媒体的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一定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阶层对即时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主张,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社会舆论发生重大的影响。” 在当今新闻传播学教育中使用率较高的复旦版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中,丁法章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也对社论作了如下界定:“社论(从选题和写作要求上来讲)代表报纸编辑部和同级党委就国内外当前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及时表明党的立场和态度,阐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注重政策性、思想性、指导性,文风庄重、严谨、朴实、鲜明。(从作用及注意事项上来讲)社论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它体现报纸的方向。党的各级领导经常通过自己的机关报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舆论,指导实践。它是一种最重要的评论形式,被人们称之为“党报的元帅”。发表社论,一般要经同级党委或有关部门审定。由于规格高,影响大,要坚持少而精。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评论员文章的规格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它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常用的属于中型的重头评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喉舌的作用。它与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必要时可升格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它作为结合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配写的重头评论,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为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特约”即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也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一般不署名,必要时也署名。由于它来头大,块头也大,有人称它为“超重型评论员文章”。观察家评论为评论员文章的另一种形式。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使得评论显得客观和具有权威性。
“署名文章”是报纸行业特有的名词,指报纸上这篇文章的观点是由署名的人自己负责,即文责自负。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要评论。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是最为重要的新闻评论和舆论工具,是报纸编辑部就重大问题发表的评论。在英文中,社论称Leader。又称Editorial或Leading article,前者指的是“总编评论文章”,后者则有“首席评论文章”之意。美国作者史本沙尔在《社论写作》一书中认为:“社论是一种事实与意见的精确、合理与有系统的表白,为了娱乐,并影响公众,也为了要解释新闻,使一般读者能够了解其重要性。”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署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