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郑
残暴,但为我们建了长城功大于过吧。 统一六国:结束天下纷战,促进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焚书坑儒:对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政治手段。 万里长城:为抵抗外敌,但劳民伤财,民不聊生,后来的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几乎因此而起。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统一文字等等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正好历史学到这里。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他有功也有过,虽然他焚书坑儒,但是你查历史资料就会知道中国很多的文化其实都是他推进的 他是个暴君没错,但是哪个人没有私心 
秦始皇散论在历史上,也许没有其他人像秦始皇更具争论性:千古一帝的称号,看似堂皇实是贬义,万世暴君的骂名,却是信史凿凿,铁案如山!于是历朝历代,匹夫匹妇,指指点点,口诛笔伐。然而有几个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俯瞰古今,洞若观火?时光翻过二千年多年,人类从愚昧走进文明,历史的轮廓大致定型和廊清,成王败寇的观点,依是贯彻始终,对历史的透视力一样是深度散光。 想想秦始皇为什么被骂,无非是残暴成性,横征暴敛,什么焚书坑儒,什么好大喜功等等,但是,一个懂得历史的人,谁不知道在我国百多名帝皇之中,有几多是仁义的?可以说,仁义往往是例外,残暴才是普遍现象。且不说夏?商纣,鲁迅就说过明朝的皇帝们是“无赖儿郎”,而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太平盛世在漫长的上下二千年可谓屈指可数。至于筑陵墓建宫殿,哪一朝哪一王没有?哪一朝一代不是靠剥削人民,有数不清,名目凡多的苛绢杂税?苛政猛于虎,大唐的柳宗原何尝不深深感叹过?天下乌鸦一般黑,算来计去差别不过是百步和五十步而已,既然这些罪名放在大部分皇王身上都适合,这些事在每个王朝都会发生,为什么独独是秦始皇受万世骂名,被千夫所指? 曾有学者指出,凡是短命的朝代,其皇王一般没有好的,因为写史的是他们的敌人,成王败寇自古皆然,取而代之者需要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归,是顺天应人,自然要美化自身,丑化对手。在我国历史上,除了一个项羽,再没有失败的英雄-----有学者指过,这是因为司马迁受了宫刑,对刘汉心有怨气,所以敌人的敌人就成了朋友,因为这个原故,才将项羽写得气盖天地,虽败犹荣。再看在历史上出名的淫君隋帝,”淫母乱伦“之事,几乎到了让见者洗眼,听者洗耳的地步,其实唐高宗和武眉,唐玄宗和杨玉环,一个纳父之妾,一个夺子之妻,不是一样乱伦?但为什么后者远远没前者突出?到了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更成了一个感人的悲情爱情故事,说不完的缠绵恻悱,让大家都似乎忘记这个故事的背后,是夺子之妻的丑陋。隋唐的乱伦或真有程度上的差距,但更主要还是隋朝才短短几十年,写隋史是唐人,而大唐近三百年,官家早有定说于是慢慢成了公识。 尽信书不如没有书,哪怕是史书。我相信,秦始皇的残暴是事实,但也有刘汉的夸大成份。阿房宫,真是有“三百里”?就算古时的里只有现在的十分之一,也是三十里呀,放在今日三十里是一座中城市了,可是,阿房宫只是一座宫殿,并不是一座城,真不敢想象三十里的一座宫殿是怎个样子,而且还在古代。真是烧了三个月?不知这场火是怎个烧法,三个月内能不下雨?断断续续烧三个月,可能实际不过需要十天半月罢了。当然文学上的夸张是许可的,太当真三百里,三个月的说法,是不智的。最为后人所指是,也是最失后人心的是“焚书坑儒“的事,汉武后独尊儒术,儒家在我国占据了差不多二千年的正统地位,代代皆为儒生,秦始皇此举可为后世天下儒人过不去,自然是成了众矢之的。但事实上,“焚书坑儒”的动机,是因为秦始皇,被徐福求长生不老药的把戏愚弄,一气之下才找几个代罪,多数不是“儒”,是其他黄老杂家居多。埋了四百多人,烧了多小本书却不得而知,总之对文化的推残和破坏,远不如独尊儒术的彻底,既没因此而中断了文化的发展,也没因此而改变了发展的方向。对社会的影响,较后代的“党禁之乱“,”文字狱“,甚至文化大革命,不论牵连之广,苦难之深,更是远远不如。“焚书坑儒”,被骂的不是埋了多少人,烧了多少书,是秦始皇得罪了所有的儒生,做成不好的影响。 退一万步说,就算秦始皇确实是残暴成性,但请你搁心自问,如果是你,你肯定自己会好得多?“糖衣炮弹”,“权力的腐蚀”,若没有坚定的信念,过人毅力,有几多人可以抵御?能面不改容指责秦始皇残暴者,大致有两种人,一种在词正词严的指责中,借此剔除自己的人,证明自己的正义感和道德感,比如历朝历代的帝皇和官方,树立一个万世暴君,好显得他们自己不算太坏。另一种是在权力车轮重压下的受害者,他们的高度纯洁往往只是不过是因为他们在权力的对立面,没有可能尝过权力的滋味,而他们作为被压迫者,对压迫者有着本能和刻骨铭心的仇恨,于是容易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种种原因,秦始皇成了暴君,留下万世骂名。秦始皇不是不能骂,却是不必骂到万劫不复的程度,再想深一层,真正能骂秦始皇者,应是秦朝人,而我们这些后人再骂,似乎是有失公允,因为秦朝人是受害者,我们却是受益人。我没说错,你也听错!评论一个人,不能光看一面,要综合分析,马克思说这是辩证法。李世民杀兄夺位,虽说情非得已,终不是怎么光彩的事,但依然不失为一代明君,为者何来? 不掩 也!反过来说,这样一代明君,也做出有悖于常理,不合儒道的事,可见是人无完人,重要者,是知人论事,要综观全部,不能一叶障目,见树不见森林。 秦始皇固然有残暴一面,有令人发指的事迹,然而这种残暴非他独有,更不是空前绝后,不管你对秦始皇是怎样深恶痛绝,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暴君确实是雄才伟略,气派不凡,干了许多轰轰烈烈的事,如灭六国,一统天下,纵观历史,这位皇帝,留给后人的,留给历史的,论意义,断价值,是功绩远远大于过失,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在今天,长城几乎成了中国的代名,成了强盛的象征,多少国人为之自豪。还有兵马俑,被称为“第八奇迹”, 举世震惊。长城和兵马俑,让国人洋洋得意,扬眉吐气,发出多少大国强国古国的黄梁旧梦,膨胀着自得自喜自尊自满的阿Q新精神;假若,长城和兵马俑,是“罪证”的身份存在,哪么我们的惊叹和赞赏是自欺欺人------试问,德国会不会以集中营的“成就”向世人展示和夸耀其国的伟力和武功?如果,这些遗迹作为人民文化历史的瑰宝被肯定,那么我们这边赞叹着,欣赏着,那边却对着他的缔造者骂娘,到底是我们虚伪,还是怎么?这个逻辑有点奇。至小是该骂要骂,但该肯定的要肯定。或者你会说,建筑长城做兵马俑的不是秦始皇,其功不在秦王,要是这样,那么,世上有几个公认的英雄是真的英雄?毛朱若没有身后的红军,两个光棍司令可以闹革命?刘邓面前没有十万大军,两条汉子,可以过大江?孙中山如果光是一张嘴,靠这“大炮”可以轰掉满清皇朝?当然不行,但我们为什么说毛朱刘邓等是开国元勋,其功至伟?我们为什么还承认孙中山先生的国父身份? 这是涉及个人作用,和群众作用的问题,可以说两者一样重要,没有众群作用,只有个人作用,无疑是纸上谈兵,只有群众作用,没有杰出的个人作思想上的指导,往往也流于胡闹,走不了多远。在两者皆有的情况下,往往个人作用大于群众作用,所以,毛朱杀敌不及一个普通战士,却可以指导军队,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带领人们一步步走向胜利。历史没有假设,我们不知没有毛朱,会不会有李张出现,但总须是要有这么几个人来领导。既然历史选择了他们,这是不变的事实,他们的作用我们也只能肯定。所以,虽然秦始皇不是一砖一瓦,一泥一石去修筑长城,塑陶俑,但你能否认秦始皇起的作用?没有秦始皇,这一切只是可能,有了秦始皇,这一切才变成事现。我们既能为兵马俑长城欢呼自豪,又可以视之为秦始皇的残暴的罪证,那我们对秦始皇的认识上,也要来个一分为二,视为罪证,我们可以为秦人叫冤,批评秦始皇的残暴,当视为文化遣产,我们是不是应以一个现代人,站在拥有,分享,利用这些伟大奇迹上,对其缔造者给予公平的评价?我们看秦始皇,是应有一个理志的分析,功是功,过是过,不能相抵,也不能抹杀。 如果,光是给后人留一二样像样的遗迹,这样秦始皇的作用也太小了。纵观秦始皇对中国的影响和贡献,这几样遗迹不过是皮毛,是最轻微的,甚至是带着反面意义的-----作为残暴的见证,秦始皇真正的功勋,是中国的缔造者。假若我们为我们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自豪,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奠定中国基本格局,让这块庞大的大地上,虽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始终是完整,不像欧洲那样,分裂成一个个小国?这个功劳,豪无疑问是秦始皇。就算没有长城兵马俑,作为一个现代人,仍然在批评秦始皇之余,也应心怀一点敬意。 在秦之前,有夏商周,为什么我们会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而不说夏商周?难道仅仅是秦的版图比夏商周多得大,而夏商周因为小而让人忽略?当然不是,因为夏商周虽然是一统的国家,却不是严格意思上的统一国家,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分封建国的制度上,大国之内有小国,小国之内有更小的国,中央不能直接管理那些分封之国,封国自为一体,自主性非常大。可见,夏商周的统一,只是表面的统一,是版图上的一统,真实的统一,还需要政治上的统一,更需要文化上的统一。秦之前,政治上的不统一是显而易见,中央是不能直接管理地方(封国),文化上更是不统一,远的不如,战国七雄,各有文字,各有量度,音不同,文不同,量不通,秦人赵人鲁人燕人清清楚楚,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中国,其意义不光是在政治上消灭了对手,还在于改封建制为郡县制的政治改革上,更是在文化上的统一文字,量度等。今天,虽然我们有五十多个民族,虽然每个民族的方言不同,但是汉字却几乎是所有民族的共同文字。这一点,很重量,小到一个民族,大到一个国家,其维护的基础,除了地域性,血源性,最深层是文化的一体。同共的文化,是最大的凝聚力,是最大的向心力。正因为文化上的一体,许多本来分裂的国家,最后实现统一,如东西德,而因为文化上的差异,有些最终是独立,如以前的苏联。欧州分成这么多的小国,始终不能统一,很重要一条是文字不同,法文,英文,西班牙文,几乎是有几个国家就有几种文字,虽然面对面,但文字不同,语言不通,能真正融合吗?可以说文化不统一,很难真正的统一。记得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说普鲁士人要占有地区改学德文,激发了很大的民族自尊心,也带来很大的屈辱感,真是反证文化上的不同,文字不同,其区别可止十万八千里。 汉朝在政治上,几乎是照搬秦制,只是去其残暴,与民安养生息罢了,假若当初没有秦王统一文字,改封国为郡县,仍然是分封,仍然是书不同文,量不同度,那么,很可能以后的中国还是以前的夏商周一样,最终会像欧州一样分裂分几个,或十几个国家,而没有现在这个地大物博,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中国的基本格局,是秦始皇奠定,真正意见上的中国是秦始皇揭开序幕,中国真正的统一,是从秦始皇开始,真因为有了秦始皇的真正统一,大一统的观念才一代代一直深入民心,不管其中有多过小分裂,曾如何的南北对峙,但依然是以大统一为主导,假若秦朝能长久一些,很可肯我们的民族不叫汉族而叫秦族,不叫汉人,而叫秦人了;假若没有秦始皇,我们能想象会像样?历史没有假设,我们只知道,因为秦始皇在文化上的统一,从此一个庞大的民族,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了牢不可破的基石。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因为管仲不能死节,反而投敌,不是很符合儒家的准标,但孔子却对管仲的功勋是肯定的,假若孔子活动秦朝代,会不会也说:“微赢政,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其实不是一个古板的人,是一个很有胸襟的人,他评价管仲就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去评价,尽管秦始皇残暴,但其贡献也是巨大大的,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对于哪么一笔抹杀秦始皇的贡献,功绩的人,无限地扩大他的过失,难道这是正途?我深感悲哀,秦皇于中国,是有大功,就算不值得称赞,也不必这般辱骂。秦始皇可说是被严重拗曲的第一人,说他残暴,秦始皇不是空前,也不会绝后,但其功勋,却没几个可以望其背。自来成大事者,必是铁腕人物,为什么只见人说他残暴,不见有人肯定他的贡献?轼问有何罪?独名太高!历史是正公的,然而,史书却是人写的。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千古一帝,他是中国史上第一位封建王朝的皇帝,他一统六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完成了收复中原的壮举。他对于后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它的功绩是后世帝王无法相比的的!他开创帝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与官僚制,他夺九鼎镇压我华夏之气运,他开拓疆土南征百战将岭南纳入中国版图,促进了汉越之间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他北击匈奴打的匈奴落荒而逃,使大河南北摆脱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兵战。他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整改交通,使其车辆统一宽度。修建长城为以后抵制匈奴入侵做出巨大的贡献
秦始皇没有想做什么丰功伟绩,做的事只不过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统一货币,统一计量,统一文字,这些都是统治所必需的,一个国家的文字计量货币自然要统一,不管谁做皇帝都是会这么干,这要算“功绩”,有点勉强,最多不过是历史责任。而长城是为了自己的领土不被异族人侵略,郡县制很科学但是不过是比王侯制更加的中央集权而已。相比之下令人钦佩的倒是灭六国的雄心壮志。 说到底,秦始皇这些维护统治的做法只不过在后代人眼里成了丰功伟绩而已。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朝代,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丰功伟绩的想法,下面两篇文章,正反都有。 第一,秦始皇三十二年,命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南地” 第二,三十三年,征发曾经犯过逃亡罪的人、入赘其他家庭为女婿的人、有商人身分的人夺取“陆梁地”,设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郡,安置强制性的移民。 第三,三十四年,将办案子不公的狱吏发配去筑长城,或迁往南越。 第四,三十五年,在渭河南的上林苑中建筑朝宫,又征发受宫刑处罚的罪犯和刑徒七十余万人修建阿房宫或骊山的陵墓。这四项中的第二项,实际是此前出动五十万大军征南越的继续,因为一直没有取胜,才又补充了这批人。但在征服南越后,除了战死的及在南越定居的以外,其他人是可以返回故乡的,而且征南越的行动到三十四年已经基本结束。第三项的数量显然不可能很多,南越的还是强制性移民。可见常年的征发是造阿房宫、骊山陵墓与筑长城这三项,前两项征发了七十万,后一项没有具体数字,但蒙恬出兵三十万,即以此作为经常保持的一个数额,三项合计共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