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yana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多少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对,更多。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所以在中国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这就是中国人天然地有电影的思维、运动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当然,中国画也要面对客观物象,但这些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也就蜕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对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更无意刻意去知,于是,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而善散点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变化;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挣脱物理形象而获得提炼,变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体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特性的丰富内涵。多少千年来,中国画瑰丽多彩、绵延相继,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今天,也仍显夺目光彩,这是与中国画意象特性的审美观分不开的。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办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办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多少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办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肯定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第一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纯粹的绘画。一个人开始动笔作画总有某种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表明态度、状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间里写出自己目光之所见,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在笔墨的挥洒和折转间,反照和叠变着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万物的情怀。状态出神、联想自由,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线与面的旋律动向不易料测,时有惊喜的跳跃,皆合心律,最终获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响,成为一个个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冲击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从这幅画面上你能读到的东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刚才于教授说的,在中国绘画当中,我们指的是真正的中国绘画,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你真的能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浅谈米勒及其作品《拾穗》① 于 博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 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本文简要 介绍了米勒的生平,并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经历,着重分析了其巅峰之作《拾穗》的艺术特色。作为现实主 义的代表画家,他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绘画上所表现的大手笔、所揭示的劳动人民与乡土的 深刻感情,永远都是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关键词]米勒;拾穗;现实主义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8)04-0132-02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15)是19世纪法 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 批评家朱里亚·卡莱德在他撰写的巨著《米勒艺术史》 中,指出米勒的作品刻画出他当时那个时代一般平民的 心理和思想,表现了近代思想,是位高贵而不朽的人性 画家。他的艺术一直在表现生活与感情,作画不仅是造 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传达,这是米勒艺术的精 髓,所以他的画思想集中,构图坚实,描写单纯化,而且 具有古典主义的象征性。在另一方面他的画可说是生 活与艺术的交流,他以对人生的感受,形之于绘画作品 中。 一 米勒是诺曼底人,1814年10月4日生于曼修县波 蒙镇格雷维尔教区的一个小村庄葛黎修。那是在科旦 旦的北方,以居民具有善良的天性与土地贫瘠著名。他 的家庭是到今天还保存法国贫穷人家的道德力量与高 尚思想的典型。米勒一家人的特征是:具有健康的身体 与精神,绝对纯洁的行为,强烈的宗教信念与真挚的心 灵。米勒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村生活 和在那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 解他们的欢乐与痛苦,也分尝着他们的信仰和偏见。他 说过:“我生来只知道土地,所以将我在土地上劳动的所 见所感,都忠实表现出来。” 23岁时米勒到了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 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 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他 也曾因他的“乡下佬模样”和质朴的画风被巴黎沙龙中 的某些同行冠以“森林中的野人”的绰号。这位乡下来 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 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 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 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米勒在 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 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 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他听到人们议论 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 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 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米勒住进农舍,创作 内容转向描绘农民的田间劳动和他们的家务活动。从 风格上看,已经抛弃了洛可可画风,这些都得到了贝尼 亚及卢梭等人的支持。在日后米勒经济方面出现困难 时,卢梭也伸出了援助之手,有的朋友还替他偿还债务, 他们一起抵制古典主义及宗教画,坚持如实地面向自然 界、如实地面向人生的立场。这些都对印象派的年轻一 代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米勒笔下的农民,每幅作 品中不过三两个人,人物形象高大、严峻,画面宏伟、朴 素,颇具纪念碑的气势,使当时的资产阶级从中感到一 种潜在的威慑。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他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 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他已35岁。在巴比松村 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 乡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 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 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的生活异常 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 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他爱生活、 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 于我是最合适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 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具有宗教感情。画风以质朴、凝重、 富有抒情气氛著称。他并不关心政治,不反抗资产阶 级,也没有改变社会的要求,甚至是逆来顺受。在作品 中,他只是如实地反映出劳动和劳动者的苦难,从痛楚、 折磨中去表现伤感的美。但直至晚年,他的作品才引起 人们的重视。 米勒与当时的社会上层阶层的隔离,更驱使他接近 以他唯一喉舌的民众。当时的法国美术依然像17世 纪,是贵族的专利品,根本没有于一般民众有所接触。 在这种情况下,米勒独自关心那些因工作忙碌而保持沉 默的大多数人的心声。米勒看到农村生活的艰苦,并深 入到农民的内心深处,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但他也画 出农村生活的另一方面———充满希望和生命律动的温 馨光镜。透过他的大量素描和精炼的油画,我们清楚地 体认到米勒的真诚、淳朴,米勒的艺术语言含蓄而深沉, 饱含人生哲理。 二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现实主义绘画 的杰作。 《拾穗》所表现的是三位农村妇女,这三位农村妇女 穿者粗厚朴实的衣裙,正在收割后的麦田俯身拾取落在 田地上的麦穗。三位妇女的造型,正与远景隆起的麦草 堆和马车遥遥呼应,使画面产生一种律动美。右方妇女 的头与地平线交叉,主题与背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据 专家的研究,这三位拾穗的农家妇女,可能是祖母、母亲 和女儿。右方站得较高且一手扶着膝盖的是祖母;中间 的是母亲,她最耐劳苦,拾得麦穗最多,袋子装着重重的 麦穗垂在前方;左侧的是一位年轻的农家女,因此被推 测为这位母亲的女儿,戴着蓝色头巾,遮着颈部使她不 致被阳光晒黑,她俯身的动作很敏捷,右手拾起麦穗,又 马上由左手拿到背后,这种动作的姿态显得非常优美。 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 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 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 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 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 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 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在秋收后的田野,到别 人的麦田里拾取落穗,是过去农村里常见的景象。米勒 的这幅画,1857年首次在巴黎的沙龙公开展览,后来被 珍藏在巴黎的卢浮宫美术馆。一百多年来,这幅名画一 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拾穗》画中的三位农妇 是法国的三个女神”。 《拾穗》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对生活的真实描绘以 及隐含其中的社会批判意识。这幅画没有什么复杂的 情节,只是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 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一落的麦 穗。画面上那衣着俭朴粗陋的农妇,在空旷平原的麦田 里默默拾穗,正是法国乡村生活的缩影与社会现实的写 照。作品无声地倾诉着农民的贫困与饥苦,焦虑与哀 愁,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其次,《拾穗》的艺术魅力还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 美,表现出一种淳朴自然的情感。米勒以深厚的生活基 础,用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 挚的品格。不事夸张但充满内力的人物动作,不加粉饰 但十分含蓄的乡间情景,饱蕴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 《拾穗》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其绘画语言的凝练与厚 重,浑朴与自然。三位法国农妇的形体是以雕塑般的手 法刻画的,尽管没有细腻和精微的局部表现,可是一切 精神与情感都显现于这整体的粗犷美中。 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 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 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 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 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 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 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 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 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 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 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 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从这幅画和他的许多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他把一些平凡的景物,描绘得深刻而突出。 他试图把我们引入土地的深处,在开阔而又静穆的景观 中去感受她的沉重与充实,倾听她深沉宁静的呼吸,体 会她朴实顽强的生命,体会土地与土地上的农民自然般 运行的命运。米勒在艺术上的诚实表现,形成他的独特 性,使他的作品,永远能够打动人们的心怀。 [参 考 文 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 术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7- [2]何政广米勒———爱与田园的画家[M]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 [3]马波世界艺术大师图文馆———米勒[M]长春:时代 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