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护梦想
享乐的20年代与省察的30年代 “他们是新的一代,长大以后发现所有的神祗已经死去,所有的战争已经打完,所有对人类的信念已经动摇。“——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饥饿的人们的眼中,愤怒在增长,在人们的心中,愤怒的葡萄正在充浆上实,日益成熟。“ —— 约翰。斯坦贝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由两个帝国主义集团进行,一方是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与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战火燃起后,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高涨。。。美国人是听信威尔逊总统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宣传而参加到战争中来的。他们并不理解为何而战。为了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战争,威尔逊总统试图赋予美国参战以道义的和利他主义的含义,用强烈而真纯的民主政治的字眼来描绘干涉。他将美国参战说成是“为和平而战“,将战争描绘成 “为结束一切战争而进行的战争”,许多美国青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走上前线,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认清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之后会感到精神幻灭的原因。他们并非冲动好战的,而且战争与他们切身利益的关系也不像欧洲人民那样直接,可以说他们更多的是在为信念而战,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受了欺骗,无论他们在物质上的损失与他人相比多么微不足道,这种心灵上的创伤是极其深刻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自1861年以来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与美国的参战时间和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成比例的。战后,对于战争的极端憎恶的心情在美国十分普遍。参战的青年人在看到巴黎和会上的玩世不恭的各国政客们争吵不休和讨价还价时,产生了深深的被出卖的感觉。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发现,这场战争并不像威尔逊在参战演说中所鼓吹的那样,是“为了捍卫民主、为各国带来和平和安全、在这个世界中确保民主的生存”,他们在战争中见到的知识屠杀和死亡。作为美国人,他们的厌战情绪又比别国人民多了一层内容,那就是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而被卷入了一场本来不属于他们的战争。他们认为,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的一场混战,美国被卷入其中仅仅是替欧洲做了一件它不论从道德持久力,还是从人力物力方面都无法完成的肮脏事情。为这样的战争而牺牲一批最优秀的年轻人的生命是毫无意义的, 甚至是可耻的。战争对知识分子造成了更为深刻和持久的精神创伤。这场战争使他们看到了曾令他们引以为荣的欧洲文明的破产,战争暴露出来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虚妄本质使他们产生了欧洲文明该往何处去的困惑。曾为他们的父辈所珍视、所恪守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在这场战争中被无情地摧毁了,他们感到个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缝隙。旧的体制已经被摧毁,而新的体制又尚未建立,他们处于一种孤立地境地。于是,迷茫、失望便成了笼罩整个20年代的情绪。战后的孤立主义与经济繁荣:哈定和柯立芝的“恢复常态”和孤立主义 20年代的禁酒运动: 早在19世纪60年代,城市里的新教徒们就开展起了有组织的禁酒活动。他们捣毁酒馆,选举出反对酒商的市政会;他们组成联盟和联合会,为地方专卖权和全州范围的禁酒工作进行活动。经过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1917年12月18日,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8条修正案,并提交各洲批准。这条修正案规定:在批准一年以后,禁止在美国制造、出售或运输酒精饮料。920年3月,禁酒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布赖恩在纽约举行胜利庆祝会,宣布酒像奴隶制一样已经完蛋。后来,美国的第一任禁酒局长保证:再也不会有人造酒,也不会买酒、送酒或用任何东西在地上、地下或空中运酒。然而,这种保证并未成为事实,因为这场“崇高的实验”一开始就给人们带来了幻灭感。公众后悔地意识到他们为了拯救人类而丧失了和啤酒的权利。要严格实施禁酒法就必须严厉抑止个人自由。这对于一向随心所欲的美国人来说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于是他们就随意破戒饮酒。此外,由于中央政府对饮酒行为实行裁决,因而许多州以禁酒不再是州政府的事务为借口,对此放任自流。没有政府的合作,禁酒法实际上失去了效力,并进而产生一些列不良的社会后果。秘密酒店代替了公开酒馆,妇女饮酒的人数也大大增加。更重要的是,这种走私活动又鼓舞了那些从事各种敲诈活动的黑帮组织,使他们得以牟取暴利并不断发展壮大。20年代末,即使是最坚定的理想主义者也开始承认,这一伟大的禁酒运动已经失败。虽然胡佛在他的任期内不愿向现实认输,继续顽固地执行禁酒令,但是它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得人心的倒行逆施。1933年罗斯福上台后,国会废除了禁酒法,各州也纷纷响应,迅速采取行动,前后只用了九个半。至30年代中期,曾依靠贩私酒而大发其财的黑帮头们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美国人重新感到了生活中法律和秩序。20年代的美国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经济繁荣对20年代的美国文学造成了各自不同的重要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文学创作的直接影响是产生了一批厌战、反战的小说和在世界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20年代初,侨居法国巴黎的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第一篇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德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个专门名词,用来称呼那些在一战爆发时刚刚步入成年,并在20年代获得文学上的声誉的年轻作家。在这些作家中间,有的参加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如福克纳、海明威、帕索斯和肯明斯,他们对这场战争感到深深的厌恶;有的则对战后的社会抱有幻想,却最终大失所望,如菲茨杰拉德。他们之所以迷惘,是因为这一代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完全不再适合战后的世界,可他们又找不到新的生活准则。他们认为只有现实才是真理,而现实是残酷的。希望破灭一欧的生活显得空虚而由毫无意义,于是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竭力反叛以前的理想和价值观,以沉溺享乐和放浪形骸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20年代的美国作家们虽然将自己称作“迷惘的一代”,但他们并没有彻底消沉下去。他们虽然流落他乡,但仍自愿回国;他们虽然抨击市侩风气,但仍然热爱祖国。正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为美国奉献了额文学史上最有生气、最激动人心的作品。30年代的美国文学:20年代末美国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危机随之而来漫长的大萧条,使得失业与贫困成了最迫切的社会问题。30年代的作家们因此也一改20年代的哀伤绮靡的文风,将笔触从个人的哀愁转向人人关心的社会问题。他们一扫弥漫整个20年代的失望和迷惘情绪,在不同程度上成了人民的喉舌,揭露社会的不平与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成了最常见的主题。作家与人民、创作与现实之间关系空前密切,用斯坦贝克的话来说,30年代的美国文学第一次表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变。存在主义与战后文学的发展 当我们发现这个曾经似乎是一切奇迹的聚合体的“帝国”如今已是苍茫一片凌乱的废墟,发现腐败的坏疽无处不在,一致人类的“神杖”亦无能为力,发现与敌人搏斗的胜利却使人类成为毁灭的“后裔”时,那是个令人绝望的时刻。——— 加尔文诺加尔文诺所著小说的这一段独白,准确地道出了二战后美国人对世界,特别时对自己国家的绝望,更反映出当代美国文学界流行的世界观。接连的世界大战,特别是规模空前浩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了无数的生灵,法西斯分子的倒行逆施,以及美国原子弹在日本广岛和长绮的爆炸,进一步使人类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失去了科学发展带来的信心,对自己生存的可能性产生极大的怀疑。随着这种思想的弥漫,甚至科学的发展也被认为使人类的敌人,对人类的生存构成莫名其妙的威胁。存在主义哲学是社会动荡和世界大战的产物。存在主义在19世纪已有所发展,但随着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现代思维中充满不确定性的因素,存在主义哲学因此也带上不确定性的特点。尼采在战前为了寻找人类存在的自由和可能,“杀死”了上帝。但是,上帝之死却把人类推向“存在”的困境。反过来,存在主义哲学对战后孤独和绝望情绪的弥漫起到了“催化”作用。而这种孤独和绝望在人列存在的概念中占据了通知地位,这对战后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战后大美国社会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各种少数民族纷纷觉醒,追求自身存在的“民权运动”此起彼伏。在文学表现上,最为蔚然壮观的一条风景线也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崛起,如犹太文学、黑人文学、和女性文学像雨后春笋一般,竞展生机,蓬勃发展。他们在各自的文学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共同的思绪,即:绝望而又不懈地揭露现代生活的荒唐,孤独地在虚无的社会环境中追求所谓存在的意义。可是他啊马追求的结果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因此,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那就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小说在人类绝望的面容上涂抹了荒诞的戏剧色彩,因而更显出人类存在的无奈。 
学术堂分两步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