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子_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高科技呀。 
在教育理论上,“人的发展”成为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教育实践中,“个性化”则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 一、个性与创造性 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他们甚至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产品,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究其原因,是工业化大生产的模式被引进到教育中,学校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成了“智慧的工场”,而学生则成了批量生产、规格统一的标准件,教师则成了机械操作的教书匠。针对这一问题,现代教育强调注重学生和教师双方作为“人”的特点。特别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出他们的独特个性。 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我们长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有直接关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过分重视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创造精神的培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上课老师讲知识,下课学生背知识,考试考知识。我们承认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是一切能力、创造的基础。但是我们又必须强调,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早在许多年前,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就提出了“无活力概念”论。所谓“无活力概念”就是指教学过程中那些“仅仅被吸收而不予运用、检验或重新组合的概念。”①他认为在传统教育中充满了这种“无活力概念”,学生接受教育以后,不是在智力上得到了发展,而是越来越压抑。应该说,怀特海的这些论述直到今天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是不可能的。而且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共同知识只是形成社会认识的媒介,而不是认识的归宿。日本教育学家铃木详藏曾写到:“教育既是使人接收所属社会和周围自然的诸种影响的过程,也是将这种影响的总和加以对象化,加以批判和研究,从而从这种影响力中解放自身的过程。因此,教育是接受也是解放,没有无接受的解放,而不期望解放的单纯接受也将陷入以教育为名的‘统治’中。”②人不能做知识的奴隶,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财富,才能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从创造的角度来看,面向过程的学习才具有更高价值。只有重视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育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上,除学科课程外,还应开设一些活动课程,让学生从直接经验中学习。这些方面,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待改进。 未来的社会是多元化的,它所要求的人也是多样化的。“科技的创造者是人,科技发明的目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因而科技发展的原动力是善于理解人与世界的、具有丰富感情和想象力的人。”①我们也可以说,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人的创造性是寓于个性之中的。 二、个性与差异性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发展都是存在差异的。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只有在承认个性并注重培养个性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这种差异。同一个班的学生中,学业成绩参差不齐,这是必然的。差异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结果。 我国现在通行的“排名次”方法正是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异的表现(我们先不讨论考试方法是否科学)。首先,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学生”。每个学生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不一样,有的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努力了,也确实进步了,这样的学生应该算好学生。所以,我们衡量一个学生的标准应该看他的发展状况,看他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了。另外,每人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长处。某些学科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可能在其它方面有突出的才能。教育的任务不是把学生都驱赶上提高成绩的独木桥,而是“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②第二,公开学生的成绩是对学生的不尊重,考试成绩在某种程度上是学生的“隐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成人也不例处。我们成人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短处公开展览呢?多年来,我们总是希望通过“鞭策”来激励学生,可却没想到,“鞭策”的太多、太厉害,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成绩,最后连自尊也会渐渐麻木以至丧失。第三,我们应该平等地看待在某些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不但不歧视暂时或长远处于‘后进’的人们,而且要承认其有处于后进的权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身就存在着种种差异:经济、政治、文化。在这个世界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以一种平等的态度面对与我们自身不同的东西:可能优于自己,也可能不如自己。让学生学会这一点,教师应该首先做到这一点。 三、个性与集体 现代教育一再强调关注个性、尊重个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开掘,这并不是说我们希望培养出个人主义极端膨胀的人。相反,在强调培养个性的同时,现代教育也强调个性是在集体中显现、发展的。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市川博教授说:“在集体中,每一个人要有自己明确的思想和立场,并能在大家面前表达出自己有个性的思想和立场,我们要培养每一个人的这种素质和能力,并培养能包容不同个性的集体。”③其次,在鼓励学生显现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包容不同的个性,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共同协作解决问题。在我国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重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调查、讨论形式。这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集体协作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培养学生在集体中的生存能力,是学会包容和协作。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一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第二,教育的民主化。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它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第三,教育的全民化。主要表现为全民教育,即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第四,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模式的多元化等。第五,教育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拓展资料: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在粤著书立说,主张效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提倡通过改良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并促成了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气。
特征如下: 第一、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是指现代教育成为面向整个社会的公共事业,它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另外教育的公共性也指教育的公平性,即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培养精英,培育精英。 第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它指的是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元化的关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生产功能将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第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指的是,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指导。 第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这一特征的基本含义指的是: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与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要考虑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 第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指的是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面向世界。教育应当成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的工具,培养世界人。 第六、现代教育终身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指的是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当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机会,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界限。 第七、现代教育的革命性 现代教育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在不断地革新。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源于现代生产与生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由于科学技术的本性是不断创新的,因而教育也处于不断的革新之中。 教育,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1/6 分步阅读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6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3/6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与专制性的否定,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4/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5/6教育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6/6教育国际化。教育从民族的、狭隘的观点转变为全球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