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60

吴总督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水的作文800字议论文高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txuexi2001

已采纳
古语说,流水不腐。水一旦不能流动,就会成为死水。水色渐渐变得浑浊,水面上泛起了白沫或是漂浮着杂物,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与光泽。    化学里学到,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态。它或为井,或为湾,或为湖,或为溪,或为河,或为海。水适应着不同的环境而成为不同的形态。  海固然可以吞吐日月,湖亦可把天空与白云揽入怀中,而一滴水同样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  生活就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像水一样吧,去适应生活。即使我们是一滴水,也用不着妄自菲薄。我们同样能反映出生活的五彩缤纷。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先也。这是老子的一句话,此语道出了水的柔弱秀美与坚韧顽强。  每次到海边玩耍,看着手中的圆滑光洁的鹅卵石,看着被冲刷成姿态万千的礁石,我总有种莫名的感叹:这就是水啊。  水与石哪一个更坚硬?柔与刚哪一个更永恒?  女人是水做的。如水一样柔弱秀美,如水一样坚韧顽强。  当苦难让男人长吁短叹,当不幸让男人仰天长号,当命运让男人卑躬屈膝,女人用自己柔弱的手,拉起自己的男人,扯上自己的孩子,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前走着。  有时我想,女人便如那被禁锢的水。当堤岸牢不可破时,你看到的是波平如镜,水光涟滟,天光云影;可一旦堤岸塌毁,水无尽的潜力瞬间被释放出来,一泻千里。    水是无色无味的。而我们喝的水却是有味的:泉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除非是蒸馏水。为什么水会有味道呢?答案很简单。水中含有“杂质”。  看来某些杂质并非不好,这正像山泉,因其富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而备受人们青睐。  有杂质并不可怕,最要紧的是它是有益的,并且能化有形为无形,将自己融入水中。  这便如同生活。至纯至美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有,那肯定也是乏味而单调的,就好像“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是一样的。含有“杂质”的生活是有味道的;虽然有时会咸了些,而不是你所期望的甜,但只要稍加沉淀,滤去盐分,生活依然是那样鲜美。    “水性杨花”是用来形容女子感情不专一的一个常见词。我崇尚感情专一,对朝三暮四者心存鄙夷。但一切事并不是那么绝对。要让别人专一,那是不是自己也应该有让人“专一”的条件啊。撇开感情是否专一的话题,我还是很喜欢水性杨花这个词。追根溯源,当初第一个用这个词来形容女子的,一定是个极有才情的男人。因为这个词本身极具妩媚,将女子的美与水与花相提并论,当真极是妥当。然而词中的“水性”却意不在此,而是说水易变。  水逢巨石,遇到大山,碰撞之后,如果不能改变对方,那就改变自己。转弯、绕道,另寻出路,正所谓变则通;实在无路可通,水就会不断的积聚,成湾成湖,当水积蓄到一定程度,它又会溢出来找寻出路。  生活也一样。一心一意持之以恒固然令人可敬,但不知变通,一条路走到黑也同样令人同情。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巨石或是大山,有时候凭一己之力的确是难以超越,那何不像水一样转弯绕道,另辟蹊径呢?俗话说,生着易,活着易,生活却是不易。这一点很多人都是深有体会,因此没有人会笑话你。即使是你一时陷入低谷,毫无出路,没关系,熬着吧,慢慢的熬着,总会有熬出头的那一天。连铁树都会有开花之时,何况我们人呢。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说得太烂了。然而上溯到很远,人类却是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才懂得如何让水载舟。随之而来的死亡却让人们不得不将行舟的喜悦放逐远方,人们开始敬畏水,每次行舟前都顶礼膜拜,让水神、海神保佑行船的人一帆风顺。  水依然是水,碧绿的,澄静的,温柔多情,偶尔也会发点小脾气。在与水打交道的日子里,人们逐渐懂得了水性,熟悉了它的性格,掌握了它运动的规律。从此后,人们更加爱水;虽依然保留着对水顶礼膜拜的仪式,但那仪式里早已没有畏惧之心,而是喜悦和祝福。到这时,人与水达到了交融的境界。  走在生活的路上便如同在水上行船,期望着一帆风顺那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能用心的去读生活,了解它,热爱它,我们就会真正的融入生活之中,少一些苦恼与埋怨,多一些开心与包容,路会越走越宽,生活会越过越有滋味。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水流动的规律,却未必是人生活的法则。  水是高贵的,它来源于巍峨高耸的冰雪之峰;水是干净的,它发源于没有污染的圣洁之地。水是怀着一颗济世的心流过山谷,淌过原野。它所经之处,草儿泛绿,花儿吐艳,果实挂满枝头,鸟儿在枝头唱歌,野兔在野地里奔跑,小鹿在溪边嬉戏……一切的一切都在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人是贪婪的,总是渴望着往上爬。人真应该像水一样。  其实人最初来时,也如水一样的高贵而圣洁,后来却少了一份济世情怀。一个人不能从低处做起,又如何走向高处?不要为“人往高处走”的话所迷惑,从眼前做起,从手上的活做起,便如水一样,在你工作的身后,一切都在悄悄的发生着喜人的变化。

关于水的作文800字议论文高中

141 评论(14)

小昭可爱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我认为,“感情上的亲疏”会直接影响到“对事物的认知”。不然,同是H2O的“水”,何以在不同人的笔下呈现出异样的特色,寄寓着不同的情怀呢?水——李后主不尽的哀愁一代君王,本已习惯了金口玉牙、发号施令,过惯了作威作福、纸醉金迷,享尽了春花秋月、歌舞升平,然而,一旦沦为仰人鼻息、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其心情会怎样呢?李煜忆“不堪回首”的“故国”,虑朝不保夕的现实,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滋味”是什么?当然是“愁”是身世之“愁”,亡国之“愁”,怀旧伤今之“愁”。“愁”如此铺天盖地、绵绵无绝,多情善感的李后生能不移情于物、托物遣怀,赋滔滔不绝的江水以感性的认知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啊,那奔腾不息的江水,就是他不尽的哀愁。水——辛弃疾忠愤的希冀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可念念不忘南宋王朝和沦陷区人民的爱国诗人辛弃疾,仍然向往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斗生活。他置身江西造口壁,面对无数青山、不尽江水,虽满腹惆怅,却难禁一腔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人生的境遇,爱国的赤诚,使他寄意于山,赋情于水,山水成为他认知的载体。是啊,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终究遮不住江水的向东流去,无疑,此处的“东流”之“水”,是作者抗金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水——闻一多痛恶的丑恶1925年,深受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带着强烈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从美国归来。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使他心中的梦幻破灭了。面对北京西单二龙坑南端的一个臭水沟,诗人对沟水的一个新的认知脱口而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只能“不如丑恶来开垦”。因为作者心有所积、情有所属,在爱憎交织的心绪中,赋“水”的意象以“死”的特征。这丑恶的、腐朽的、绝望的“死水”,就是当时黑暗的中国现实啊。水——朱自清心仪的美神南方已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也正在酝酿之中。1924年,朱自清先生的感情是积极进取、充满旺盛斗志的。他登山情满于山,游水意溢于水。于是平平常常的一潭水,竟成生机勃勃、风姿绰约、令人心仪的美神:“那醉人的绿呀!”使人心旌摇荡;那“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令人想张臂拥抱,令人想用手去抚摩,令人想用口去吻。试想,如果朱自清先生没有热爱祖国山河的炽情,怎能对一潭绿水有此认知和感受呢?眼前同样的水,笔下何以有不同的描述和寄寓?无疑,感情影响认知的结果。无须赘言。
18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