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jl641058
冬小麦秋季播种,第二年夏天成熟,全生长期一般在190~210天。 从种子萌发到产生种子,小麦一生要经历发芽、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长发育过程。 开春后,麦苗开始恢复生长,进入返青期。随着气温的升高,麦苗生长速度加快,茎节间自下而上逐渐伸长,称为拔节。此时用手触摸近地麦秆时,能感觉到有明显突起的节。拔节后,分化中的麦穗随节间伸长逐渐向上生长,当幼穗长到最上面一片叶(剑叶)的叶鞘中,叶鞘逐渐膨大呈纺锤形,称为孕穗。 当小麦秆的最后一个节间伸长,麦穗顶部由剑叶叶鞘中伸出,即为抽穗。小麦的抽穗期一般在4月上旬到5旬上旬。抽穗后2~6天后开花。开花受精后小麦进入灌浆成熟阶段。 一、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要点 目前,河南省已大面积推广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现就亩产400—500千克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1、群体与产量结构:群体结构:基本苗在正常播期内每亩10—12万;晚播麦每亩25万左右;越冬前总茎数每亩80—90万;最大叶面积系数应为7-9。产量结构:成穗数要求每亩45—50万;每穗粒数30粒左右;干粒重40克左右。 2、栽培要点 (1)肥力基础:要求麦田有机质含量为1%一5%;亩施有机肥4000—5000千克,标准氮肥40—50千克,标准磷肥25—50千克,钾肥(硫酸钾)5一10千克。并应做好配方施肥。 (2)播期与播量:适时麦(10月5日前后),基本苗为每亩8—12万,并要求严格按计划苗数、千粒重、发芽率计算播种量。晚播麦(10月下旬),基本苗每亩25万左右。 (3)肥水管理:一般要求灌水3—5次(底墒水,冬水,拔节一孕穗水,灌浆水等)。 (4)及时除治病虫害:特别要注意除蚜及白粉病的防治。 (5)适时收获:要求在蜡熟末期,若面积大,也可提前到蜡熟中期收割, 二、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精播高产技术是夺取千斤高产的重要途径。其特点是基本苗少、播量低,群体合理、个体健壮,成本低、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其栽培要点如下: 1、打好基础。精播高产栽培必须具备较好的地力和很高的管理水平。一般要求耕层厚度在30厘米左右,耕层有机质含量5%以上,全氮08%、水解氮40—60ppm,速效磷30ppm,速效钾80一100ppm。同时还要求每年施入优质圈肥 5000千克,标准氮肥和磷肥各50千克,标准钾肥20千克。要精耕细作,一生需浇水5—6次,这样才能获得500千克以上的产量。 2、选好良种,应选择分蘖力强,穗大,粒大的抗病、丰产、优质良种。并在播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 3、充分发挥单株增产潜力,减少播量,适期早播,精量匀播,充分发挥单株的增产潜力,是精播高产栽培的技术核心。一般要求基本苗范围8-12万/亩,并按干粒重、发芽率正确计算播种量。并要注意选择大粒种子。适期早播,播量小的早些、播量大的应晚些。另外还要力争下种均匀,覆土一致,出苗整齐。 4、培育壮苗,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麦苗分布均匀,健壮。群体结构合理,每亩基本苗8-12万。冬前总茎数60—80万/亩,年后最高总茎数80一100万,亩穗数45万左右。最大叶面积系数(孕穗期)5—6,开花、灌浆时为4。成穗时穗粒数30粒以上,干粒重40克以上。 5、加强田间管理。越冬前只浇水不追肥。返青早锄划,提温促根;起身前深中耕蹲苗,控上促下,拔节期一次施足拔节肥(标准氮肥每亩25千克),灌足拔节水。偏旺田可在起身后镇压一次,并适当推迟拔节肥水(五叶一心时)。中后期要保 证浇好挑旗、扬花、灌浆水;适当早停水,防贪青,促落黄,防倒伏,防病虫,尽力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因苗管理。 三、晚播麦丰产栽培技术要点 晚播麦一般播种出苗晚,苗小、蘖少,根弱,吸收能力差,穗小。为夺高产,必须抓好如下工作: 1、精耕细作,施足基肥,足墒下种,晚播麦一般冬前不浇水、不施肥,所以整地、施肥、足墒就显得格外重要。并要适当浅播(3—4厘米),提高播种质量,力争一次全苗。 2、选择良种,适当增加播量,选择耐寒高产品种,并应适当增加播量,要求基本苗每亩25万左右。 3、加强早春管理,促蘖增穗。要早锄划松土,顶凌时就开始,提温促根,一般进行2—3次,解冻后及时镇压一遍,再结合锄划,可提温、保墒、防旱、促苗早发。返青后要及时清垄清棵。浇水不可过早,以免降低地温,影响生长,可在新根新蘖长出后,肥水齐攻,促根促蘖。并注意浇好拔节、孕穗水,抽穗、 扬花水,灌浆水。并要注意病虫害防治。 四、盐碱地小麦增产技术要点 盐碱地具有“碱、寒、湿、板、薄”五大特点,小麦表现为难全苗,易死苗,生长弱,产量低。为夺取碱地小麦高产,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增肥围堰平地,改士蓄淡压碱 盐碱地耕前 
深耕细翻 施足底肥 对于一般亩产400公斤的田块,施农家肥10000斤左右,碳铵20~50公斤,磷酸二钾50斤左右即可,及时深耕,同时在深翻施肥的基础上,耙耘平整,耙地使大土块变小,耘地使土块变碎;为了消灭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地老虎等)一般采用消毒药剂加新高脂膜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选好良种 药剂拌种选用适宜本地区种的小麦品种,种子在播前要晒一晒,增加酶的活性,提高发芽率,并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对种子进行药剂拌种(能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后在背阴堆放6小时后播种。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要根据品种、气温、地力等情况适时播种,在适宜的播期内要抓紧时间,缩短播期。合理密植,切当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穗多和穗大的矛盾,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达到高产稳产。播种量要根据小麦品种说明上的要求和播种时间、地力情况而定。
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1小麦栽培技术为全面提高小麦的生产产量与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相适应,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建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小麦的栽培技术。1合理选择小麦品种为保证小麦产量稳定提升,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品种选择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小麦品种质量要高且气候条件适宜,不允许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种植经验与方法,即便品种相同,如果地区和条件存在差异,最终的种植效益也不同。在完成小麦品种选择以后,还应在播种前处理种子。其中,晒种是常见的方式,如果条件允许,则可以选择试种的方法,能够使种子发芽的几率不断提高,这对于小麦成活率的增强具有积极的影响。2施肥与土壤处理工作在种植小麦前期,应有效处理土壤,尽量每季度都通过机械方式深度耕种处理,进一步增强土地毒水保肥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达到深耕作业的平整与结实的目标,而且要充分利用农作物的秸秆。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样也可以降低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3小麦的播种在播种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播种时间与深度。若时间过早,则会因为种子在土地中的时间较长而无法完全吸收养分,最终增加了老弱苗或者是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而在播种深度方面,最佳的范围就是3-5厘米,如果深度过浅,小麦也很难充分吸收土壤的养分,使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降低,制约其生长发育。但如果深度较深,还会引发吊根的问题。4田间管理应高度重视小麦生长的拔节期与成熟期,贯彻落实早春中耕的工作,在中耕的作用下,实现地表温度的提高。另外,还要注重追肥的重要作用,确保肥力充足,才能够为小麦产量的提高提供保障。而针对小麦的重要生长阶段,则应考虑其生长的实际情况,明确最佳的施肥方式,确保土壤肥力的理想性。综合防治小麦病虫害的措施物理防治措施所谓的物理防治,具体指的就是对人力与物力的运用,贯彻并落实人工除草的工作。而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杂草量极大,若不能够保证及时处理,将对其正常的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还会引发严重的病虫害。在杂草物理处理方面,可以全面清除杂草,而且能够增强通气与蓄水的效果,营造更为理想的小麦生长环境,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小麦栽培技术(一)整地1、土地平整。2、土层深厚。3、结构良好。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二)麦田整地技术做到:早、深、松、碎、净、平。早——前茬收获后及早整地;深——适当加深耕作层;松——表面疏松通气不板结;碎——土渣细小;净——及时灭茬,表土无作物根蔸;平——地面平整,厢平沟直。(三)施肥1、小麦施肥特性(1)小麦对氮、磷、钾吸收:氮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2%,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磷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7-9%,是核蛋白的组成成分。钾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5-6%,是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运转。(2)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生产100公斤小麦)纯氮:75-23公斤,折碳铵8-9斤;五氧化二磷:88-39公斤,折过磷酸钙106-7斤;氧化钾:4-0公斤,折氯化钾4-24斤。(3)小麦与微量元素。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缺锰:小麦叶片柔软下披,有时出现灰色斑点。缺锌:影响小麦分蘖,降低成穗率。缺硼:雄蕊发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结实率。缺钼:小麦植株矮小、穗小、粒少、产量低。(4)施肥方法A、生产200-25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5公斤;生产450-50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钾肥10-15公斤,有机质占60-70%。B、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2500斤,N、P、K肥占总肥量的60%。追肥:追肥占40%。(5)种植密度A、密度与光合生产的关系:小麦生产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日光能转变成有机质的过程。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日光能,密度过低,浪费光能,光合产物减少;密度过大,呼吸作用加快,消耗光合产物也增加,通风透光不良,功能叶片死亡提早,光合寿命缩短,合成有机质减少。B、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种植密度一般基本苗,它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密度增加时,单位面积的穗数得到提高,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密度降低时,穗数减少,但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所增加。一般要求每亩基本苗数在15-30万才是适宜的种植密度。(6)选用良种。优良品种的特点: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产量稳定。当前生产上应用的良种有:郑麦9023、鄂麦23、鄂麦18、华麦(7)播期、播量及播种方式A、播期。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7-18℃,在10月以后播种;半冬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5-16℃,在10月以前播种;春性品种日平均温度13-14℃,在10月底开始播种;华北地区在9月中旬播种;华南地区在11月中旬播种;华中地区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种。B、播量。一般亩播15-18斤。C、播种方式。分三种播法:条播、撒播和点播。 小麦的田间管理一、出苗分蘖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出苗分蘖阶段,自播种出苗开始,到拔节为止。春性小麦出苗—拔节4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半冬性小麦出苗—拔节5叶进入幼穗伸长期;冬性小麦出苗—拔节7-8叶进入幼穗伸长期。2、栽培特点(1)要苗齐、苗壮。(2)争取早分蘖、早发根。(3)达到壮苗越冬。(4)营养物质积累多,有利于安全越冬,为增产打基础。3、管理措施(1)苗肥:齐苗后追一次速效肥,促进幼苗生长,提早分蘖,一般每亩追尿素5-8斤;(2)分蘖肥:分蘖肥用量不可过多,防止冬前旺长,降低抗寒能力,一般亩追尿素8-10斤;(3)腊肥:冬至过后,一般施有机肥2000斤,巩固冬前分蘖,促进幼穗分化。(4)化学除草:在播后至出苗前,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00-300克兑水120斤喷雾,在下雨期间喷药最好。(5)压麦:压麦一般在越冬期间进行,对生长壮、旺苗进行镇压,控上促下,缩短茎基部一、二节间长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6)防御冻害:防御冻害的主要措施有,选用抗寒强的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寒潮来前浇水,减轻冻害。二、拔节孕穗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拔节孕穗阶段包括拔节、孕穗、抽穗等生育时期,属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早春气温上升到10℃以上时,小麦开始拔节,拔节后分的蘖一般为无效分蘖。孕穗以后是小花发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时期。拔节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孕穗期以茎、穗生长为主。2、田间管理:1追肥。拔节期:一般每亩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孕穗期:一般每亩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营养供应,促进生殖器官发育。2清沟排渍。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开始拔节,3月份雨水逐渐增多,导致小麦各种病害发生,麦田要注意清沟排渍,降低水位,减轻病害。3预防倒伏。a、采用矮杆品种。b、合理应用肥水。c、控制旺长,小麦过旺生长时,可用矮壮素进行防治。三、抽穗成熟阶段的生育特点和田间管理1、生育特点。本阶段指小麦抽穗后的生殖生长时期。长江中下游小麦在4月中旬前后抽穗,抽穗时间大约40天左右。本阶段是小麦籽粒形成时期,也是决定小麦粒数的关键期。2、管理措施。(1)合理排灌。小麦抽穗后,生理需水量增大,是小麦一生中需水的高峰。一般要求土壤含水量相当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左右为宜。南方4、5月份多雨,要注意清沟排渍,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2)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后期有粘虫、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危害。a、虫害:可用杀虫剂类农药进行防治。b、病害:一是赤霉病的防治。可用多菌灵、敌百虫混合剂;兼治白粉病的防治。二是锈病的防治。可用敌锈钠或敌锈酸,稀释200倍液,兑洗衣粉2两进行防治。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