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08

壮儿123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我眼中的美术论文1000字怎么写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amokk

已采纳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创作意图以及全面的整体评价等方面!

我眼中的美术论文1000字怎么写

266 评论(11)

qiqizhang888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绘画的心境和生活条件,还可以从作者的绘画风格分析作品,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想表达的艺术情感,加上自己对作品创作源泉的理解和猜想,进一步引出作品的真实创作背景,最后写上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尽量写对作品的喜爱)
126 评论(8)

西安事变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 生活中充满着艺术 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生活不全是艺术 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 艺术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
355 评论(14)

手机用户

首先说明一下,这一篇不是论文。对于总在身边出现却从未留心的中国美术,我自认为自己无论是对于中国美术的文化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没有发言权的,在此仅仅是说下个人感想,所以本文只能叫做杂感而非论文。在学习“中国美术作品欣赏”公选课之前我从不觉得春联、年画、风筝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得东西也称得上是美术作品,但是现在我明白这些东西都有它的文化价值和美术价值。不仔细欣赏就会错过很多东西。我从没想过门神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精神寄托,小时候看到人们在门上贴一些古怪的人像,觉得很好玩;长大了,也许这是时代的原因,觉得把这些做工粗糙红红绿绿的东西贴到门上挺俗的。现在我才发现这个东西居然有这么多的历史来源与文化内涵,虽然身为一个中国人,但是在课上听老师讲这些门神之类的东西似乎是一种很新鲜的事情,才知道有哪几个人被人们敬为门神,真不知道是该欣喜还是该惭愧。不过通过学习,我对此有了一定得了解,也算是一种收获。“门神是我国年画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从公元前发展到十世纪的漫长时间里,一直把它当作“五祀”之首,不敢亵渎。岁首元旦,上至朝廷,下至庶民门上贴金鸡、斑虎、浑金门神,室内悬蓝袍、腰笏的钟馗习尚,新年如此装饰门户室内,自然显得金碧辉煌,鲜丽夺目,点缀出了春节之气氛。然而金鸡,画虎,门神,钟馗之出现,毕竟赋予了驱鬼魅、护佑平安的使命。汉应劭《风俗通义》:“ 谨按皇帝书,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仲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章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草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饯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追效于前事。如上所述,这类既有趋吉避凶,借以自安,又有装饰门户作用的门神年画,不断衍变,一直流传到今天。”——《中国民间美术解读》第62页。几个月之前,我去了趟湖北省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好多中国古代的东西,应该也称得上美术作品了吧。可惜的是我没有数码相机,只是将就着用手机拍了几张,时隔已久,也不记得拍的东西到底有什么来历了,图片也不怎么清晰,不过实物的确是很震撼的。其实我看这些东西先想到的真不是它的美术价值,我就是觉得做真么精细复杂的东西实在是个技术活,看样子一件东西要获得美学上的称赞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几样东西,本来是很普通的花瓶,镜子,帽子,但是做工精细,很有美感,竟也能被后人冠以如此之高的荣誉,拍出这么高的价钱。但是正如老师所言,过去不值钱的东西现在也不值钱,这些东西,放在当年的生活中也应该是价值不菲的。且不谈这些东西是多久以前的,反正我是做不出这么复杂精致的东西的,而且就算是放在现在,要做出这样的东西,不下功夫,没有技术,也一样做不出来。把技术变成艺术,这才叫真正的水平吧。虽然在那次的省博物馆之行中我可能在理解中国美术的文化内涵和美术价值上并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但至少我明白了,不管是怎样的美丽都是要以情感的注入与倾心的投入为代价的。当然,这些美术作品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同样值得我们注意的,毕竟它们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那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这些物品传达传统和价值观,以及现今包含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社会传统。只不过在没有经过这门公选课的学习之前,我对此并不是十分的重视。既然现在我学习并且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继承中国特色的文化的精华,并保护这些作品所承载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跟中国美术应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说不定哪一天,我们的电子作品,也能登上美术的殿堂,搬入博物馆,供人们欣赏。我希望那时候,我们的技术能够打上中国的标签,也算是对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的一种传承和发扬。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历史。
251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