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ghenglove
我国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激发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以阳光体育为重要载体,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大举措。 落实《意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只有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青少年体育工作,才能真正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目的。 青少年体育工作,最重要的是调动起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做自己健康成长的主人。青少年是参与奥运会最活跃的群体。我们要把迎接奥运、参与奥运与阳光体育运动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动员、组织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迎奥运活动,大力弘扬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让青少年充分领略体育的魅力,把他们关注奥运的热情转化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行动。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项运动是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举措,对于推动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在继续推进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一要抓关键环节,二要抓薄弱环节,三要抓制度建设。通过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让热爱体育、参加体育锻炼成为广大青少年的时尚,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行动。各地各学校要把加强领导作为重要保证,完善青少年体育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作为重要基础,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局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让我们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意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掀起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新高潮,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阳光下快乐、健康成长。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回答的是树立什么理想、为谁树立理想的问题。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关乎青年健康成长的方向。青年有理想,就有正确前进方向和强大奋斗动力。祖国是青年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热爱祖国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广大青年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个人发展容易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共青团研究推动青年研究向前发展的动力中,有一股重要的力量——共青团。30年间,共青团主要沿着两个路径为青年研究作出了贡献:其一,结合共青团工作需要,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调查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为共青团制订工作规划,作决策、谋对策、订政策提供依据。另外,调查研究成果还被用来回答团内以及社会上对共青团工作及其对象——青年的一些疑虑或误解,推进思想解放,为共青团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统一认识、制订相关的决策和政策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二,汇聚了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为搭建青年研究平台、整合青年研究成果作出了努力。青年学的学科建设正是在共青团为满足青年工作者培养需要时启动并延续的。1991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1994年中国青年研究会(1998年改称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的相继成立,为在全国范围内规范和推进青年研究奠定了组织基础。当然,也正是因为共青团工作与青年研究之间紧密而复杂的联系,使得中国30年来的青年研究带上了政治性、工作性的烙印。
改革开放时代与青年使命的文章,在改革开放时代,青年应该进入最闲田力。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当代社会,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其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得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再次,我们还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既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又把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内的道德行为列入矫正和测评的范围。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从而巩固我们的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把她原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使她能不卑不亢地服务于当代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花盛开的更加鲜艳!